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的几个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以来,各家的教育学说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让人耳目一新,但又使从教者无所适从。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如下几个策略。
  一、词句的教学要“精”且“深”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容易忽略对文章语言本身的评析,忽略了在教学中对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体会、揣摩,以及它们对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所起到的作用。
  理解词句,是学习文本的首要任务。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都依赖于词句的理解。可是一篇文章的新词那么多,内容那么广,既不能把文章中的词全都拿出来一一评析,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也不能不讲不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摸索。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地把握词句的教学呢?只有通过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先要熟悉文本,熟悉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文眼,也就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思想的和写作艺术水平的关键词句。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或课件,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对于老师不好教、不好导而且学生没有实际生活经历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思路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好“省时高效”的原则,探究不能脱离文本
  语文课的综合性比较强,如,历史典故,科技自然,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一切都可以囊括在内。一堂课的教学,只有四十五分钟,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否则时间便不够用。教师上课之前,都会精心地备课,上课的时候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必然会生成火花。课堂上的生成实在太多也太意外,教师往往始料未及。面对生成,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支持学生的创意,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忍扫了孩子的兴,于是放下自己备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程序,让学生自由交流或和学生大侃特侃,从而脱离文本。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时,不必操之过急,应注意着重把握好一个重点方向,使得学生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面对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学会审时度势,如果生成是和教学预设有关并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加以支持和鼓励,善于引导;如果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要及时把学生引回文本,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游离于文本之外。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力争一课一得。这个“得”,也就是教师所预设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目标。
  四、教学不但要敢讲,而且要讲得有技巧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流程通常都是让学生以读为本,自主感悟课文内容,当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然后再汇报交流,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这样的学习,虽然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比较全面,但是有其局限性,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基本功的把握很不扎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现在教师的不敢讲课,不论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总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摸索,去研究。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有很多学生弄不懂的地方,也就蒙混过关了。其实该讲的还是要讲,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虽然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学生对事物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不是仅靠读书就能弄明白的,还要通过不断的生活积累和感悟,才可以体会到。对于事物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才会有所感悟和理解。
  一篇课文,让学生翻来覆去读上百遍甚至上千遍,学生也不能把课文读懂、读透,真正的理解,还要靠学生自己慢慢地从生活中和成长的过程中去感悟,这需要的是时间。教师不能失去“教”的作用,没有实际生活经历,教师根本“导”不出结果,学生也是谈不出感受来的。所以,该讲的还是要讲,特别是在信息比较贫匮的农村地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去理解他们所不能弄懂、弄明白的地方。
  总之,要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既要致力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不可把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全都抛于脑后。对于新的东西,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批判地接受,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抛弃其远离自身教学实际的东西,切不可生搬硬套。
其他文献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它以形式对称、音韵和谐、内容丰富、语言精炼且易于记诵等优点,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如果能有效地使用这一形式来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其操作方法也相对简单易行——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师生共同拟写;可以教师拟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可以学生拟出上联,教师对出下联。  
期刊
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在进行学习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的积极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称为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它包括学习过程中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法、管理时间、调节努力程度、执行计划、反馈与分析效果、采取补救措施等能力。  提高高中生自我监控能
期刊
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一个观点 ,就要用一系列的论据,而不少论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这些论据的过程,这个获取的过程,也是筛选信息的过程。那么,怎样正确筛选文章信息呢?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一、整体认知,微观把握  “整体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基本结构层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的内容要点等。“微观把握”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留心一些关键的句子
期刊
现在的作文考试中,要求若是文体不限,学生则一般选择写记叙文。可是,即使遇到有话可说的记叙文,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很平庸、苍白,基本等级分提高不了。那怎样才能使记叙文走出平庸、苍白,“活”起来呢?记叙文成败与否的关键是看能否以情动人,因为“感人”是文章的生命线。  可是在写作中,不少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如何用“情”去感动别人,而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完完整整、一点不露地告诉别人,不懂得任何艺术加工,结果即
期刊
当今世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与发展,语文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健康的个性人才。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形成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能抑制学生消极情绪的滋长,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并最终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转变观念  1.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康个性人才的前提是转变教育
期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告诫人们学习成长尤应做到自我反省,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须如此。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广泛学习,吸取他人经验阶段;二是博采众长,自我反省阶段;三是独创己长,成熟成长阶段。  前段时间,教学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现代新诗”。教学中,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走向文本,通过阅读诗歌,鉴赏意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
期刊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虽然关于诗歌教学的方法举不胜举,也有许多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每次考试诗歌鉴赏题往往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古诗鉴赏已经成为学生十分薄弱的环节。如何告别灰色鉴赏,开创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片绿地呢?  一、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前提  郭沫若在回顾幼年学诗时说:“儿时囫囵地背了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
期刊
名言警句的积累对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尤其是在写作这一块,积累的多少或能否学以致用,都足以显示出考生文学功底的深浅。而作为高考必考题之一的名言警句默写,也再次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往往会将此题列为分数志在必得的题目之列,可结果却不容乐观,他们会出现许多无谓的丢分,究其原因,还是背得不熟练,练得不到家。所以,想要攻下默写这一难关,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多读勤练。 
期刊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很重要,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积累。那如何让学生的积累“活”起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使语文学习“厚重”起来呢?  一、学会从课本中吸取知识  学生毕竟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有力地弥补这一点,而课本就是最好的资料库,它对学生的积累有无比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积累运用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积累的兴趣,自主地去积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课本第一个专题《珍
期刊
阅读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能力。如果说书面和口头的双向良好表达能力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培养学生读书中渗透文化素养的提升,则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同仁们的共识!在课外阅读交流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能在其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再现又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  口语交际教学的“教”与“学”,其实重点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