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四季,风霜雨雪,我们叹服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身心的愉悦。语文教师常利用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然而尽管学生看过万水千山,可是当他们拿起笔,想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时,却发现无话可说,让他们抒发感情更是捉襟见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呢?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如何用教师智慧开启学生智慧?请随笔者一起走进写作大课堂,完成一篇写景抒情的习作吧。
一、读经典
在景物描写方面,许多文学大家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教师可以借助名家经典作品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仿写。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描写四季的散文,阅读后让人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心也会同作家描绘的自然风光一起欢喜。
读要读出情味来:读《春》,就要把那种满眼绿意的惊喜之情,那种欣赏春天的花朵的享受之意,那种游荡在春风里,在蒙蒙的春雨中漫步的情怀读出来;读《济南的冬天》,就要把那独有的温情特色,雪后覆盖下小山的美丽,冬天冒着热气的济南的水读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反复地朗读,不同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在学生读时要适时点拨,帮助他们体会其绝妙之处。
二、品语言
阅读名家经典时,更要品味名家语言,通过有生命力的语言感悟其表达效果。
(一)体会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春》一文中,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比如:蜜蜂嗡嗡地“闹”,各种花的香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鸟儿“賣弄”喉咙,细雨在微风吹拂中“斜织”,等等,语言极富感染力。《济南的冬天》在语言方面毫不矫揉造作,平白如话,值得我们学习:同样是写雪,落在不同的地方,树尖上用“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事物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体现了作者在炼字方面的语言大师级的功力。
(二)揣摩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打造精美的语言
《春》一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句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感情: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来比喻鲜艳的花色;用“像眼睛,像星星”比喻铺满原野的野花繁多;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突出了春雨细密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比如作者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以小巧典雅的“小摇篮”“蓝水晶”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恰到好处。文中拟人的句子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说济南老城“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将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温情,它们仿佛会说话——“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山坡上斑斓的色彩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读到这样灵动的修辞语言,怎能不喜爱这济南的冬天呢?
写景的文章除了要写外界环境,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仔细揣摩才能成文。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不是让他们在习作中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为了引导他们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从而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除了运用修辞,散文《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写出了作者真切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技巧
读完这富有生命力的名家经典的文字,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令人动情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毫无疑问,这是作家细心观察的结果,是作家的非凡的观察力的结晶。要想引导学生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首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到第一手材料,然后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朱自清的散文《春》来源于作者对春天景物的细致观察,作者观察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春草勃发,春花竞相开放,春风和暖清新,春雨细密润泽,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抒情诗,一幅风景画,同时又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独特的魅力,使读者深受感染。济南虽然接近北方,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情”。本文紧紧抓住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情”的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独有的画面。文章无论写济南的山、济南的水还是济南人,都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即使是写雪景,也仍然跟温暖有联系——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两位作家观察细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把春天写得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将冬天渲染得有声有色,创设出优美的意境。
(待续)
【作者单位:黑龙江鸡西市实验中学】
一、读经典
在景物描写方面,许多文学大家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教师可以借助名家经典作品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仿写。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描写四季的散文,阅读后让人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心也会同作家描绘的自然风光一起欢喜。
读要读出情味来:读《春》,就要把那种满眼绿意的惊喜之情,那种欣赏春天的花朵的享受之意,那种游荡在春风里,在蒙蒙的春雨中漫步的情怀读出来;读《济南的冬天》,就要把那独有的温情特色,雪后覆盖下小山的美丽,冬天冒着热气的济南的水读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反复地朗读,不同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在学生读时要适时点拨,帮助他们体会其绝妙之处。
二、品语言
阅读名家经典时,更要品味名家语言,通过有生命力的语言感悟其表达效果。
(一)体会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春》一文中,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比如:蜜蜂嗡嗡地“闹”,各种花的香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鸟儿“賣弄”喉咙,细雨在微风吹拂中“斜织”,等等,语言极富感染力。《济南的冬天》在语言方面毫不矫揉造作,平白如话,值得我们学习:同样是写雪,落在不同的地方,树尖上用“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事物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体现了作者在炼字方面的语言大师级的功力。
(二)揣摩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打造精美的语言
《春》一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句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感情: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来比喻鲜艳的花色;用“像眼睛,像星星”比喻铺满原野的野花繁多;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突出了春雨细密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比如作者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以小巧典雅的“小摇篮”“蓝水晶”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恰到好处。文中拟人的句子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说济南老城“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将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温情,它们仿佛会说话——“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山坡上斑斓的色彩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读到这样灵动的修辞语言,怎能不喜爱这济南的冬天呢?
写景的文章除了要写外界环境,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仔细揣摩才能成文。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不是让他们在习作中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为了引导他们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从而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除了运用修辞,散文《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写出了作者真切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技巧
读完这富有生命力的名家经典的文字,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令人动情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毫无疑问,这是作家细心观察的结果,是作家的非凡的观察力的结晶。要想引导学生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首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到第一手材料,然后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朱自清的散文《春》来源于作者对春天景物的细致观察,作者观察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春草勃发,春花竞相开放,春风和暖清新,春雨细密润泽,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抒情诗,一幅风景画,同时又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独特的魅力,使读者深受感染。济南虽然接近北方,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情”。本文紧紧抓住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情”的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独有的画面。文章无论写济南的山、济南的水还是济南人,都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即使是写雪景,也仍然跟温暖有联系——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两位作家观察细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把春天写得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将冬天渲染得有声有色,创设出优美的意境。
(待续)
【作者单位:黑龙江鸡西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