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小琴同学从入校以来一直品学兼优,学习态度端正,作为学习委员,她在班级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但从第三学年开始,她整个人变的消沉,上课开始睡觉,作业有时也不交,还有同学发现她一个人在班级偷偷的抹眼泪。一天晚上,她晚自习请假,我来到她的宿舍。她正坐在桌子旁发呆。
“小琴,今天晚自习请假了,是身体不舒服吗?”我拉了把椅子坐在她旁边。
“是的,老师。”她低着头。
“是哪里不舒服呢,需不需要到医院去看看?”
“在校医室开了药吃,不用去医院了。”她仍然低着头,看着地面。
“小琴,老师很关心你,最近感觉你情绪不太高,发生了什么事吗?”
她楞了一会,抬起头,看着我。然后摇摇头,“没什么。”说完又把头低下去了。
见她不想说,我就说了说我像她这么大时遇到的一些事,然后从我现在这个年龄再回头看,似乎很多事都释然了,她认真的听了,眼睛扑闪扑闪的看着我。这次谈话结束,虽然我还没找到事情的关键,但感觉我离她的内心又走进了一步。
第二天,我打电话给她的母亲,问问她周末在家的情况,问暑假里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小琴的情绪如此低落。她妈妈告诉我:小琴的外婆去世了,小琴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感情很深。说着说着,小琴的母亲也哭了。
中午吃过午饭,我邀请小琴和我一起散步。我们边走边聊,秋天校园的景色很美,但有些植物已经出现萧瑟的景象,我有意引导她去看落叶。“小琴,你看,生物按照大自然的节律在生活着,对吗?虽然我们很想让花开的更久一些,但它能完全违背自然规律吗?”小琴手里拿着一片落叶,一边转着,一边思考着。“老师,”小琴抬起头“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呀?”哦,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这关系到死亡、价值观、人生观等大方面的问题。我心里想了很多,但尽量用浅显的,学生容易理解的话语表述。“老师觉得,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吧,体验童年的快乐,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爱情的甜蜜,成功的喜悦。但也会体验到失败的痛苦,挫折的艰难。尤其在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感觉很无助,甚至对人生产生怀疑,这个都是很正常的。生活不是处处有阳光。但我们的心要向着阳光,你说对吗?”。小琴点点头。这次散步,我们就人生、死亡等问题聊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出什么确切的答案,但我能感觉到小琴能跳出一个小圈子来思考问题了。
住校生一般都是周日下午返校,小琴返校后,我邀请她到我们家做客,看看我的小宝宝,她很惊讶,“老师,真的可以吗?”“当然可以”。小琴来到我家,看到6个月的宝宝,眼中充满了欣喜和好奇。“哇,好可爱”“哇,她的脚肉肉的,手好小哦”,“我能抱抱她吗?”“她好香哦”。小琴很激动。吃完饭,我带她一起去上晚自习。路上她说“生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着呢。”,我说“是的,就像小花一样,生长的时候就积蓄能量;开花的时候就向着太阳,开的灿烂;秋天就尽力播撒它的种子,冬天,在白雪飘洒的时候,回顾这一生,没有遗憾。”
后面,我仍然加强和小琴父母的联系,家校共同努力,帮小琴排解心理困惑。小琴的母亲也意识到,在思念外婆的时候不应该和小琴抱在一起伤心,而是先走出来,給小琴更多的支撑。有了父母的支持,加上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关怀,慢慢的,小琴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多,成绩又重新回到班级前列,对班级事务也更加关心。寒假去旅游,还把旅游照片发给我看呢。看到照片上她笑的那么开朗,我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
这件事引发了我对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在传统意识中,我们可以欢天喜地的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却对生命的逝去充满惶恐。大人避而不谈,孩子懵懵懂懂,以至于在遇到失去挚爱亲人时,孩子的惊惶无措,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死亡,失去等词汇我们不需避讳,大胆承认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带着孩子一起去学习。教师、家长可以通过书本、视频、主题活动等多种渠道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只有自身的意识提升了,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激发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二、掌握方法
现在生命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这方面的图书,网络资源有很多。教师要注意筛选和引导,积极开发生命教育资源,将其自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比如:开展一期以《生命》为主题的班会;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实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如国外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国内:《祝你生日快乐》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如《寻梦环游记》(英文名《coco》);还有一些纪录片比如《生门》、《地球脉动》。在阅读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的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鼓励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润物无声,孩子随着自身的成长,阅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会形成自己对生命的见解。我们可以用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把美好的生活记录下来,过段时间翻看以前的记录,定会有不少收获。
三、开展研究
教改实施以来,教育工作者都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在各级党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各种有关促进青少年生命健康成长的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我们一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经常对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这些细小的研究汇聚在一起,必将有力地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更健全的发展。
小琴同学从入校以来一直品学兼优,学习态度端正,作为学习委员,她在班级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但从第三学年开始,她整个人变的消沉,上课开始睡觉,作业有时也不交,还有同学发现她一个人在班级偷偷的抹眼泪。一天晚上,她晚自习请假,我来到她的宿舍。她正坐在桌子旁发呆。
“小琴,今天晚自习请假了,是身体不舒服吗?”我拉了把椅子坐在她旁边。
“是的,老师。”她低着头。
“是哪里不舒服呢,需不需要到医院去看看?”
“在校医室开了药吃,不用去医院了。”她仍然低着头,看着地面。
“小琴,老师很关心你,最近感觉你情绪不太高,发生了什么事吗?”
她楞了一会,抬起头,看着我。然后摇摇头,“没什么。”说完又把头低下去了。
见她不想说,我就说了说我像她这么大时遇到的一些事,然后从我现在这个年龄再回头看,似乎很多事都释然了,她认真的听了,眼睛扑闪扑闪的看着我。这次谈话结束,虽然我还没找到事情的关键,但感觉我离她的内心又走进了一步。
第二天,我打电话给她的母亲,问问她周末在家的情况,问暑假里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小琴的情绪如此低落。她妈妈告诉我:小琴的外婆去世了,小琴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感情很深。说着说着,小琴的母亲也哭了。
中午吃过午饭,我邀请小琴和我一起散步。我们边走边聊,秋天校园的景色很美,但有些植物已经出现萧瑟的景象,我有意引导她去看落叶。“小琴,你看,生物按照大自然的节律在生活着,对吗?虽然我们很想让花开的更久一些,但它能完全违背自然规律吗?”小琴手里拿着一片落叶,一边转着,一边思考着。“老师,”小琴抬起头“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呀?”哦,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这关系到死亡、价值观、人生观等大方面的问题。我心里想了很多,但尽量用浅显的,学生容易理解的话语表述。“老师觉得,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吧,体验童年的快乐,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爱情的甜蜜,成功的喜悦。但也会体验到失败的痛苦,挫折的艰难。尤其在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感觉很无助,甚至对人生产生怀疑,这个都是很正常的。生活不是处处有阳光。但我们的心要向着阳光,你说对吗?”。小琴点点头。这次散步,我们就人生、死亡等问题聊了很久,虽然没有得出什么确切的答案,但我能感觉到小琴能跳出一个小圈子来思考问题了。
住校生一般都是周日下午返校,小琴返校后,我邀请她到我们家做客,看看我的小宝宝,她很惊讶,“老师,真的可以吗?”“当然可以”。小琴来到我家,看到6个月的宝宝,眼中充满了欣喜和好奇。“哇,好可爱”“哇,她的脚肉肉的,手好小哦”,“我能抱抱她吗?”“她好香哦”。小琴很激动。吃完饭,我带她一起去上晚自习。路上她说“生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着呢。”,我说“是的,就像小花一样,生长的时候就积蓄能量;开花的时候就向着太阳,开的灿烂;秋天就尽力播撒它的种子,冬天,在白雪飘洒的时候,回顾这一生,没有遗憾。”
后面,我仍然加强和小琴父母的联系,家校共同努力,帮小琴排解心理困惑。小琴的母亲也意识到,在思念外婆的时候不应该和小琴抱在一起伤心,而是先走出来,給小琴更多的支撑。有了父母的支持,加上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关怀,慢慢的,小琴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多,成绩又重新回到班级前列,对班级事务也更加关心。寒假去旅游,还把旅游照片发给我看呢。看到照片上她笑的那么开朗,我由衷的为她感到高兴。
这件事引发了我对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在传统意识中,我们可以欢天喜地的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却对生命的逝去充满惶恐。大人避而不谈,孩子懵懵懂懂,以至于在遇到失去挚爱亲人时,孩子的惊惶无措,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死亡,失去等词汇我们不需避讳,大胆承认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带着孩子一起去学习。教师、家长可以通过书本、视频、主题活动等多种渠道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只有自身的意识提升了,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激发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二、掌握方法
现在生命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这方面的图书,网络资源有很多。教师要注意筛选和引导,积极开发生命教育资源,将其自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比如:开展一期以《生命》为主题的班会;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实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如国外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国内:《祝你生日快乐》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如《寻梦环游记》(英文名《coco》);还有一些纪录片比如《生门》、《地球脉动》。在阅读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的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鼓励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润物无声,孩子随着自身的成长,阅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会形成自己对生命的见解。我们可以用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把美好的生活记录下来,过段时间翻看以前的记录,定会有不少收获。
三、开展研究
教改实施以来,教育工作者都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在各级党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各种有关促进青少年生命健康成长的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我们一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经常对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这些细小的研究汇聚在一起,必将有力地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更健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