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阅读名著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首先,名著作为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剥削被压迫人们英勇的反抗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对故乡的怀念;高尔基的《童年》展示了少年时代的艰苦和统治阶级的黑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忍。通过读名著你可以了解更多的常识,包括文学的和生活的,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背景。
其次,学生能在阅览别人人生的同时吸取教训,更加了解人生: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而且任何年代都适用。如《三国演义》;有的名著本身文笔就很好,并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的在当时就特别创新,而后人又难以超越的。如《聊斋志异》;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如《论语》《孟子》等。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呢?
(一)营造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阅读成果产生于有兴趣的阅读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每堂语文课前,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名著片段朗诵”比赛,由男女各一名同学向全班朗诵名著的经典片段并要朗诵推荐语,每周组织学生选出最佳朗诵者和最佳推荐语,贴在班级宣传栏上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不可缺少的话题,成了大家情感世界的需求。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片片段,设计一次有关祥子等人物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人物分析的板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感受小说人物的魅力,自然而然得唤醒学生对小说人物坎坷命运的同情,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二)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相得益彰。
大量的名著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当这些知识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时,不失时机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理解名著。
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课文后,发现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童年的情节特别感兴趣,我顺势对学生说:“你们不想读读其余几篇吗?如果想了解鲁迅对它们的态度、情感,以及关于它们的故事,那就去翻一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那有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也许你会有不少的收获。”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积极引导与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相结合。
在学生读书问题上,引导学生读名著固然很重要,但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更为重要。老师千万不要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书强行让学生阅读。
学生有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名著有许许多多,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我觉得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四)抓好名著阅读的落实,“读”出成效。
1.时间落实。每周至少有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落实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
2.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3.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老师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督促学生形成习惯。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光荣的事情,而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而经典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阅读名著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首先,名著作为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剥削被压迫人们英勇的反抗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对故乡的怀念;高尔基的《童年》展示了少年时代的艰苦和统治阶级的黑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忍。通过读名著你可以了解更多的常识,包括文学的和生活的,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背景。
其次,学生能在阅览别人人生的同时吸取教训,更加了解人生:有的古典名著里面包含了计谋、军事的运用;成功的秘诀;社会的规律;而且任何年代都适用。如《三国演义》;有的名著本身文笔就很好,并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的在当时就特别创新,而后人又难以超越的。如《聊斋志异》;还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如《论语》《孟子》等。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呢?
(一)营造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阅读成果产生于有兴趣的阅读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每堂语文课前,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名著片段朗诵”比赛,由男女各一名同学向全班朗诵名著的经典片段并要朗诵推荐语,每周组织学生选出最佳朗诵者和最佳推荐语,贴在班级宣传栏上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不可缺少的话题,成了大家情感世界的需求。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片片段,设计一次有关祥子等人物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人物分析的板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感受小说人物的魅力,自然而然得唤醒学生对小说人物坎坷命运的同情,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二)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相得益彰。
大量的名著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当这些知识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时,不失时机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理解名著。
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课文后,发现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童年的情节特别感兴趣,我顺势对学生说:“你们不想读读其余几篇吗?如果想了解鲁迅对它们的态度、情感,以及关于它们的故事,那就去翻一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那有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也许你会有不少的收获。”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积极引导与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相结合。
在学生读书问题上,引导学生读名著固然很重要,但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更为重要。老师千万不要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书强行让学生阅读。
学生有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名著有许许多多,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我觉得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四)抓好名著阅读的落实,“读”出成效。
1.时间落实。每周至少有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落实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
2.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3.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老师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督促学生形成习惯。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光荣的事情,而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而经典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