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角村婚姻庆典看乡土之礼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接近70%的农业人口标志着它已是个农业大国。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成为了发展趋势,乡村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却仍保持着独有的乡土色彩。本文描述了笔者到寿安镇八角村参加友人婚礼活动的所见所闻,在展现八角村的社区形态和文化特质同时,通过与市井文化的跨文化比较,试图达到对当地人所从事婚庆活动的理解和乡土文化特点的表现。
  【关键词】:八角村;婚姻;乡土文化
  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乡下去看看大地的儿女们是怎样生活的。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人群文化的性质。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 费孝通
  一、八角村的婚姻庆典
  应好友之邀,笔者于2013年1月底前往八角村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寿安镇八角村位于蒲江东大门,插旗山下的蒲江河畔,这里距离市区不算太远,从市区乘坐短途客车差不多50分钟就到了。整个八角村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在这个村庄里,人们往来耕作,生活隔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家户相傍而依,却又各自忙碌。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到了他家,也就是当日举行婚礼的地点。跟着新娘到了她的家,这和普通的农村人家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因为今天是她的婚宴,门口放着婚纱公司提供的婚纱照,旁置一案,有个中年人登记着亲戚的到访人姓名和礼金数额。
  和城里的婚礼不同,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音响与麦克,没有古典柔美的音乐,没有滔滔不绝的“爱琴海”式煽情的主持人,没有温文尔雅的伴郎伴娘,也没有一场别出心裁的新郎新娘与来宾的互動。临近11点的时候,家里的亲戚让我们屋里坐,说门口马上要放炮了,接着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整个庭院只听到人们絮絮的聊天声和不时的谈笑声,对于不认识的人,他们会看着你,最多抱以点头微笑,而不会过多地和来的每一个人客套。新郎新娘则忙着迎接到来的人们,联系还在路上的朋友。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丝毫没有“特殊感”。唯一能把他们和我们客人区分开的,是他们戴在胸前的红花。
  让我没想到的是,新娘请我们进入洞房参观。洞房的门是一直敞开的,新娘和几个年轻的朋友们一齐进入。我本来不想进入,但出于“随大流”,我只站在门口的位置。洞房装饰得有板有眼,鲜艳的绸条,多彩的气球,清新的梳妆台。新娘让我不用太拘谨,进来随便坐。至此我才惊奇地发现居然有客人坐在床上!我问她客人能否坐在床上,她说当然可以。当然,我还是没坐在,而是拿个小凳子坐在靠近窗台的位置。在我看来,这一切似乎有些不可想象,洞房是很神圣的地方,它只属于新郎和新娘,外人是不可触及的,更别说坐在床上。这在城里人看来(至少于我来说),显然太过失“礼”。新娘递给我一册她与新郎的婚纱照写真,我仔细地翻着。
  快到吃饭的时候,家里的亲戚们忙着张罗桌椅,料理饭菜。然后主人把我们安排在开阔的院子里就餐。同在一个饭桌的人都是年轻人,我们都不认识,看得出来他们彼此也不都认识,只和自己认识的同学或者朋友寒暄,对于不认识的人则没有什么交谈。到了开饭的时候,本以为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会出来说几句话,对在座的各位表示欢迎,然后来宾再开始吃饭。结果只听得“觥筹交错”声,我们才知道开始用餐了。吃饭的过程也是“个人自扫门前雪”,拿碗筷,盛米饭,都是在熟人之间进行的。我和同学的碗筷,还有装饮料的纸杯,也都是我去拿的,别指望不认识你的人会有意地为你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
  回顾整个婚姻庆典,可谓没有仪式,没有禁忌,甚至没有像样的组织形式和必要的礼数,难怪城里人会经常以为乡下人不懂规矩,缺少教养,在这一点上可见一斑。为什么他们的婚庆方式与城里的人们相比是如此大相径庭?
  二、“熟悉的”社会
  若以城里人的眼光来看这个社区,你会觉得当地的人们不懂礼或者不讲礼。其实,八角村的人们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与村民的交谈,我了解到主人家根本就没给本村的人发请柬,收到请柬的都是外地人。平日里只要谁家有酒宴,本村的人都可以前来喝酒吃饭,根本无需邀请,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另外,我还了解到那位在门口收钱与记账的中年人竟然不是主人家的亲戚。找一位“外人”来理财,这在城里实属罕见。而主人家并没觉得有何不妥,他说这些都是不必担心的,每逢哪一家人有酒宴都会找村里的一位邻居帮忙收礼单,一般会找识字多一点的人。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八角村村民,新娘告诉我们村里的人她几乎都能认识!要知道这个村子有两千多人。这让城里人自叹不如,别说上千人,就算手机里存储的联系人久未联系,也可能想不起通讯录上的人是谁。城里人是如此缺乏交往,以至于住在城里几年之后居然会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对乡下人不识字有很大的偏见,认为他们“不聪明”,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是不客观的。文盲不全是“愚”的表现,它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乡下环境并未要求他们一定要使用文字才能生活,在这片扎根的土地上,他们农耕劳作,从事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活动。若以农业生产为评价智力高低的标准,城里人又有多少人是有文化的人呢?以此看来,我们的确没有理由以文字为标准来衡量人们是否“聪明”。城里人不可想象乡下人为何如此不识字,正如乡下人难以想象城里人为何如此不认人。
  三、乡土之“礼”
  乡土社会的“礼”从何来?对于“礼”,与其说是契约性的礼节,不如说是熟习的规矩。这种规矩是在长期的生活与习得过程中所建立的。乡土之“礼”,不拘泥于礼节的形式,不局限于体态的端庄,不侧重于语言的技巧,而在于熟人之间的串门,在于邻里事物的帮衬,在于红白喜事所积攒的“人气”。当我事后问新娘为什么洞房可以让他人随意进入时,她告诉我,在他们那里没有那么多的忌讳,正所谓百事不忌,大吉大利。若讲什么规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留,如果都要后人去遵守,还不知道会把我们束缚成什么样。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没有自己的规矩,只不过他们的规矩不是人为规定的契约,而是在乡土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套习俗与观念。“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1]当朋友进入他们的洞房时,新郎新娘没觉得这是一种叨扰,而把它当成一种“人气”的体验,坐在床上,则有“暖炕头”的温馨。作为新娘的朋友,我们被当成街坊邻居中的一员,于是在主人眼里,我们成了熟人般的陌生人。在他们开来,客套是针对外人的,熟人之间无需过多的忌讳。城里的婚姻习俗往往认为洞房只属于新浪和新娘,外人不能进入,甚至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不然会有一种私人生活受到外界打扰的感觉。另外这场婚姻庆典本可以在条件更好的城镇里进行,那样的话能邀请更多的人,也能收到来自更多的礼金。举办双方放弃了这个机会,而回到经济状况并不景气,条件水平并不占优,却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任何为了迎合对外关系而漠视忽略村邻交往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可取的,这会被其他村人所不耻。   城市和乡村的观念差异不仅来自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也源于人们的“地方性知识”。[2]人类认知的结构导致社会关系中结构的产生,“农民社会也是大社会的一部分而共享一套象征系统”,[3][4]出于對礼的注重,人们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来达到这一同样的目的。犹如博厄斯(Franz Boas)所言,“一旦我们意识到一种习惯与某些观念的联想关系,我们就倾向于用现有的观念来联想来解释这一习惯,而这些观念联想很可能不同于习惯形成之初所引起的普遍联想”。4所以,不能把乡下人的观念简单归为落后或缺少文化,只有了解婚姻对于他们的象征意义才能客观理解农人表现出的“没有规矩”的行为。
  四、小结
  总的来说,乡土之礼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乡下人注重“人气”的积攒。每逢节庆设宴时,来到此家的人越多,则说明这家人的人缘越好,越有面子,面子的多寡反映了个人或个体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获得他人帮助的程度。这种面子默契到不需要发出要约,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共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次,乡下礼俗有着不同于市井文化的特点。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不乏人际联结方式,注重人脉礼节的形式,却形成了界限分明、相对陌生的社会。相反,乡土之礼并不繁琐繁杂,人与人容易达成或满足彼此的人情互惠。
  最后,相比于城里人,乡下人更注重熟人关系的维系与保持,而非结交新的陌生人或者外地人。或者说,只有在确认不与熟人“失礼”的前提下,才会把目光投向外界的人。熟人,是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他们不仅是存在的人(being),更是实践的人(doing),未来的美好生活要建立在家户与家户,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礼尚往来之上。而他们眼里的外人却只如“白驹过隙”的“being”,打交道只是某一特定时刻的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困难的。
  注释:
  [1]费孝通:《人文类型.乡土中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50页
  [2]“地方性知识”指社会生活中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方方面面构成的伦理、价值、世界观和行动的文化体系,相关解释参看《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王铭铭 著,75页
  [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7页
  [4]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项龙,王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19页
其他文献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上海迅速崛起,由此而产生的“海派”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海派”的重要创始人就是任伯年,任伯年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是一位成绩显著但又具有一定争议性的画家,薛永年先生对他的评价较高,他说:“任伯年的出现,在中国画坛是一个奇迹,任伯年的成就是划时代的,他的绘画深重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画创作”。[1]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各方面无一不精,尤以人物画为最。  【关键词】:任
期刊
葛浩文英譯《干校六记》赏析
期刊
【摘要】:恋爱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是青年男女身心关注的焦点,军人也一样。渴望美好的爱情,建立幸福的家庭,是广大官兵特别是大龄未婚官兵的不懈追求,然而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情况下军人婚恋总会遭遇机会缺乏、沟通困难、交流不畅、纪律约束等因素困惑。本文使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选取五名具有代表性的被试,分析了军人婚恋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关于处理婚恋问题的意见。  【关键词】:质化研究;军人;婚恋  1、前
期刊
【摘要】: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文化建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基层工作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直接相关,惠民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基层文化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场地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基层文化建设与文化惠民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时下的当代艺术,似乎在艺术的极端表达与受众的传统认知中挣扎。人们尚未完全消化现代艺术所传递的图式信息,醉心于自我诠释的后现代艺术家们又将艺术观念和艺术载体关系再次否定。前卫文化不断快速蜕变,使得人们熟稔的习惯和观念,被狡黠抑或旁若无人地摧毁与重建,直接引发基于非物质的艺术观念的转向,艺术创作有意无意地成为对于物象常规认同的艰涩附着。  【关键词】:艺术;前卫;文化;发展;非物质;现代  
期刊
【摘要】:本文试在了解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后,综述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汉语语法、语音和词汇研究,以期探索出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汉语研究的影响。一来能够丰富自身学科知识,二来希望认识中外语言学的发展脉络,了解西方语言学的先进所在,感受中国语言学发展的”求索”之路。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现代语言学;索绪尔  縱观世界语言学之发展,其脉络清晰明确。从19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到20世纪初由索绪尔发
期刊
【摘要】:南朝时期姚最的《续画品录》是最具六朝骈文特征的画论著作,这篇文章中有着大量的用典,我们通过这些典故可以对于姚最及其《续画品录》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姚最;《续画品录》;典故   南朝时期姚最的《续画品录》是最具六朝骈文特征的画论著作。它的文辞华丽,辞藻丰美,讲求对仗,考究齐整。姚最在阐述其绘画观点的同时亦用文字感染着后人。《续画品录》中有大量用典,这是其区别于与姚最相近时期的宗
期刊
【摘要】:本文先從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要性谈起,然后介绍乡镇群众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群众文化;现状;发展;对策  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创造者。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主体,肩负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肩负着农村文化的组织、辅导和培训的责任,它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
期刊
【摘要】:词汇作为汉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泰国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泰国学生的一些词汇应用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而这些共性的问题形成了他们学习汉语词汇的偏误,并且有向“化石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泰国;留学生;词汇;偏误  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词汇作为汉语学习的重要内
期刊
浅谈现代馬其顿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