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新教材的施行,给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无尽的生命和活力,与此相适应,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熏陶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要塑造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遵循历史价值观、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与法纪意识、道德意识的新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率先树立起象征时代精神的现代教育意识。本人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是急需的建立的:
1双主体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无可厚非。
而教师呢?在新课程实施的情况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应被淡化,不应被弱化,不应被抛弃。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始终不应该也不会成为教育教学的边缘性人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地位是什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成为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只有遵循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方向、有目标、有保证、有成效。
树立双主体意识,就是既要尊重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的主体地位,承认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又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主体地位。这二者并不矛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优化。
2终身学习意识
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而知识又在不断地迅速地更新。这就要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自我成长和不断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社会正在不断地变革,需要我们学习的内容不断增多,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而应该在经济、政治、哲学、法律、文学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里面都要涉及。只有这样,才能是一桶水。
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传播也日益迅速,学生的知识面也日益丰富,接受信息的速度较快,接受的知识面也较广。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学习教育新技术,学习教学新方法,学习学科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新步伐;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不被学生抛弃,不被历史淘汰。
3开发、筛选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引自北京师范大学版《走进新课程》)。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既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明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范围及获取途径,必须具有对各种资源的辨识、筛选、整合的能力。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内容繁复,既包含有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能力、修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生的素质、能力、兴趣、积极性等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资源,又包含教材、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如各种日常生活的活动、文字、图片、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法律案例、时事新闻、最新考古发现等客体资源,并善于把握各种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促进课程资源综合化;并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育新路。
4不断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同时,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力能的人才。所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创新能力的看法、态度及课堂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
所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内容,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研究学生情况,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适应学生、适应教材、适应变革、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创新学生的引领者,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创新、自主创新,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
5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意识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平等、民主、相互促进等体现和谐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5.1在人格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受社会的制约。表现为:师生关系与特定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人际关系存在一致性,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是由社会主流的人际关系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与方向是民主与平等。因此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人格上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与民主的。我们是民主的社会,法律承认并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包括中学生在人格和基本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与民主的。
5.2在道德上,师生是相互促进的。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师生关系是相互之间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的社会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情感上、品德上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品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作出反应与判断,他们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面貌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他们的评价与态度。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不仅要做“经师”,而且要做“人师”,“爱与责任”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天职。要做一个称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研究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和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教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切实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做到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知识得以掌握,情感得以升华,价值观得以建立,达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的真正目的。
1双主体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无可厚非。
而教师呢?在新课程实施的情况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应被淡化,不应被弱化,不应被抛弃。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始终不应该也不会成为教育教学的边缘性人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地位是什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成为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只有遵循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方向、有目标、有保证、有成效。
树立双主体意识,就是既要尊重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的主体地位,承认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又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主体地位。这二者并不矛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优化。
2终身学习意识
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而知识又在不断地迅速地更新。这就要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自我成长和不断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社会正在不断地变革,需要我们学习的内容不断增多,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而应该在经济、政治、哲学、法律、文学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里面都要涉及。只有这样,才能是一桶水。
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传播也日益迅速,学生的知识面也日益丰富,接受信息的速度较快,接受的知识面也较广。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学习教育新技术,学习教学新方法,学习学科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新步伐;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不被学生抛弃,不被历史淘汰。
3开发、筛选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引自北京师范大学版《走进新课程》)。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既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一个自觉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明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范围及获取途径,必须具有对各种资源的辨识、筛选、整合的能力。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内容繁复,既包含有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能力、修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生的素质、能力、兴趣、积极性等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资源,又包含教材、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如各种日常生活的活动、文字、图片、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法律案例、时事新闻、最新考古发现等客体资源,并善于把握各种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促进课程资源综合化;并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育新路。
4不断创新的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同时,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力能的人才。所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创新能力的看法、态度及课堂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
所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内容,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研究学生情况,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适应学生、适应教材、适应变革、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创新学生的引领者,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创新、自主创新,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
5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意识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平等、民主、相互促进等体现和谐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5.1在人格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受社会的制约。表现为:师生关系与特定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人际关系存在一致性,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是由社会主流的人际关系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与方向是民主与平等。因此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人格上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与民主的。我们是民主的社会,法律承认并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包括中学生在人格和基本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与民主的。
5.2在道德上,师生是相互促进的。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师生关系是相互之间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的社会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情感上、品德上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品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作出反应与判断,他们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面貌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他们的评价与态度。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不仅要做“经师”,而且要做“人师”,“爱与责任”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天职。要做一个称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研究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和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教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切实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做到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知识得以掌握,情感得以升华,价值观得以建立,达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