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山克尔,因“入色”而出色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一些人,不屑于以那些看似前卫,实则空洞无物的手法、观念将自己包装成当代艺术先锋,他们更追求纯粹,努力琢磨,钻研架上油画最基本的要素,如颜色,以最原始、简约的方式传达艺术,却能直白地打动人心。唐纳德·山克尔(Donald Schenkel)便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从对色彩渐变的深入探索中走出,回到了对自身、世事万物与探索与反思。可谓因“入色”而出色。
  遇上一名“入色”之徒
  三月的广州,微寒小雨夹着紫荆花飘下,在东山小洋楼的屋檐、地面铺上层清新的紫红。 路曲折迂回地穿过古旧的街巷,最终看到处醒目标示“23”字样的门牌,由此拐入了ART23这家藏于小洋楼中的美术馆,原先落英缤纷的诗意景象瞬间被极简的水泥墙拉入当代艺术的氛围中,这里正在展出荷兰艺术家唐纳德山克尔(Donald Schenke)“Behcrviour ofColours l入色出色”的个人展览。在楼展厅,幅幅带着冷色调的画作悬于眼前,没有造型、线条或其他装饰,只有柔和、渐变的色彩。未及思索,已见艺术家在此等候多时,没料到这位山克尔先生十分年轻,打听之下才知其是不折不扣的“90”后,只见他留着金色长发,碧蓝的眼睛,配上身整洁的衬衫、西裤,显得温和而有礼。见到我,便很欢喜地以 口英式腔调的英文介绍起自己的作品。不知为何,第次面对这名欧洲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不自觉从脑海里最先闪现个词,但竟不是中文词汇,亦非英语单词,而是个日文形容词“いろいろ”(音:iroiro),如果直译为中文,即“色色”,日语中以“色色”二字来指代各式各样或林林总总的事物。也许这是对山克尔作品除了颜色还是颜色的画面最直白的头脑反应。
  于是,后续与他的闲聊,也直围绕颜色展开,但他却鲜有提及自己观念、创作理念,仿佛在他的世界里除了“色”还是“色”,让人惊觉他对色彩的着迷与执着探索,“いろいろ”用在他身上,是那样恰如其分。
  在山克尔记忆里,小时候在就餐时就喜欢将白色的餐巾挪用,变成自己“创作”的小画布。出于自小热爱,他大学时选择进入Willem de Kooning美术院校学习艺术,曾短暂学过游戏设计专业,但很快,山克尔就对架上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转而学习油画。但与常人不同的是,山克尔并未选择以造型、线条或各种新颖手段、材料进行创作。他对色彩本身兴趣浓厚,喜欢在色彩上钻牛角尖。201 5年以前,他做了大量关于色彩探索与研究。最初,山克尔试图探索颜色与颜色之间如何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出乎意料地,他所看见的更多是颜色之间的柔和交融,这也促使他改变了主意,转而开始对色彩渐变进行研究。后来,他发现渐变中越深的颜色会显得越通透,还学会在白色颜料的稀释下让颜料呈现渐变,29岁的他和60岁的黄宾虹在这点上竟奇迹般地相通了。这由此打开了唐纳德创作的扇大门。
  于是,山克尔的作品总是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渐变色。正如展览标题“入色”概括的那样,山克尔对色彩进行深入研究,渐渐变为 名“入色”之徒。他总是乐此不疲地研究着各种颜色的属性、颜料成分构成,以及不同颜色彼此碰撞融合的渐变效果,也尝试用颜料在木质、玻璃、布面、亚克力板等不同的介质表面作画,拓宽渐變色的表现力。他在工作室反复实验,往往以组画作记录下色彩渐变在不同状态下的效果。山克尔笑称自己的作品总是被人误以为是很平静地创作出来的,但实际上他创造色彩渐变的过程点都不平静,他需要聚精会神地在工作室埋头苦干,有时候长时间面对种颜色,在抽离的瞬间,常会陷入种“晕色”状态。不过,对色彩的苛求也由此让他对身边事物的色彩变得尤为敏感,每当他见到样事物,总会条件反射般地思索其色彩是如何构成的,或如何制作出这样的色彩。山克尔对色彩的痴迷甚至让老师也感到不解,在面对山克尔的作品时常摇摇头,并“苦口婆心”地告诫他,这样的画并非绘画,因为他的画中从未出现过任何造型或线条,更不知其表达出何样理念。但山克尔仍对其评论不以为然,坚持选择以渐变色来营造画面,继续他的“入色”探索。
  另一方面,如果细细观赏山克尔的画作,会发现那渐变色彩无疑是“出色”的,或通透、或过渡微妙,从深到浅、由冷至暖,那种色彩完美相融的画面总让人惊叹。而山克尔也会洋洋得意地讲述画中色彩的奥妙,他用了各种材料、工具,让色彩流淌、碰撞、相融,发生各种可能的渐变,呈现于眼前的作品往往已是他经历无数次失败才取得的成果。所以,每每在画面上创造出种难得的渐变色,山克尔会无比兴奋,那种始终无法预料效果的不确定性让他无比沉醉。这与宋瓷中的窑变是何等相似,宋人孜孜以求,只为取得抹心中的纯粹,山克尔对艺术的追求,也带着几分东方天人合的哲学意味,以纯粹之美直抵人心,回归艺术的本真。
  色即是“空”
  山克尔以极简的渐变色,构筑起个看似“虚无”的空间,但切却能从无到有、由简入繁,反而给予观者更广阔、深邃的维度。这与日文中的“いろいろ”如出辙,色即是“多”,囊括世间万物。
  山克尔作品中营造的空间还总能看到深邃的苍穹,荷兰艺术家对天空,对天与地的思考总是那么热哀,数个世纪前的尼日兰风景画就常见半空视角,麦德特霍贝玛那幅著名的《林荫道》、雅各布范勒伊斯达尔的《杜尔斯泰德附近维克的磨坊风车》等都留白大片的天空。在山克尔身上,俨然能看到这种延续,不同渐变色所营造的空灵的苍穹,让人遐想万分,如黄昏时分燃烧的晚霞,又如黄沙弥漫的大漠碧空,甚至是外星球上的太空……
  山克尔回忆,他曾在飞机上看到天空在玻璃窗的作用下发生的光线反射与扭曲,当时手中正阅读丽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 Solnit)的《迷失的田野指南》(A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在她的书中不断地提到蓝色是“种有距离的颜色”。这触发了山克尔去研究蓝色的奥秘。对山克尔来说,蓝色是沉思的颜色,这是古希腊人说的难以言喻的奇迹的心态。于是山克尔把渐变的颜料应用在超平滑的玻璃表面上,他发现,油彩的平滑度随着其表面纹理的平滑而被放大,当透过玻璃看到所有颜色逐渐加深时,深度的感觉被放大。这便是他的《容纳深度》系列。山克尔认为蓝色能唤起些我们无法掌握的东西,比如天空和深度的感觉。所以,在过去数年的时间内,山克尔的作品常见抹深邃的渐变蓝色,由深至浅的变化,它可以让人联系到天空,也可以是无穷尽的空间,它蕴含着世间万物、斗转星移,时间、空间的界限,变得那么模糊。而《碧空》《无垠》系列,又逐渐由天至地,尤其是后者,以鹅黄色渐变探索大地的色彩,天与地的色彩界限可以消弭,逐渐合。色即是“空”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Colour Movement,不被定义的流光“易”彩
  山克尔认为,颜色的表现力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他不希望颜色是被定义的,他反复提到ColourMovement 词,将其翻译成流光“易”彩,似乎比较合适。
  站在山克尔的画前,渐变常会让人产生种色彩流动之感,色与色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能感到色彩自在跳跃流动,与此同时,山克尔还不断通过赋予颜色更多不同内涵,从而使其变动起来。
  比如去年,机缘巧合下,山克尔受邀到中国展出,却意外被这个东方古国在新时代下焕发的生机所震慑。他的父亲很喜欢中国,他的继母就是位中国女性,父亲甚至教他用中国的方式为人处世。他形容中国人总是快节奏地生活、工作,并快速地决定着各种事情,这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日新月异的生活让他开始深刻反思,他认为自己必须作出些改变。反映在创作上,他开始在冰冷的蓝绿色调里融入 抹橙黄色。在被问及为何认为对中国人的印象被概括成橙色时,他用energy 词来形容中国人,也许是艺术家本能的种感知力,让他感受到当今中国人爆发出来的惊人能量。橙色素来被视为活力、能量的象征,但橙色更深层的隐喻,也是种蕴含勃勃野心与宏图的色彩,而当今中国又何尝不是以加速度般的節奏昂扬向前,阔步在世界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作为个从欧洲远道而来的过客,山克尔能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正在焕发的“正能量”,将这份中国印象融入自己画作中,取名《洁净橙》系列,这无疑是出色的。
  而仔细品味这系列,那抹耐人寻味的暖橙色,又是那么“荷兰stle”,别忘了,荷兰皇室奥兰治(Orange)家族的御用色彩,不正是橙色吗?也度被视为荷兰国色,再看看上方渐变的蓝色,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个蓝天下绽放着橘色郁金香的国度,可谓之“国色天香”。 幅作品,既具“中国”元素,又不失“荷兰”特色,中与西、古与今,都被概括在蓝与橙的微妙渐变中,消弭文化隔阂的同时,也自然能打通国界,具备了普世性。
  在山克尔身上,总像这般,常能找到与东方艺术的共通之处。他甚至喜欢研究中国的语言与文字,他觉得单个汉字就蕴含着多种含义,正如他可以在种颜色上不断赋予它新的表现力 样。
  不知不觉间,与山克尔的 席谈话已近尾声,山克尔表示数日后也即返回鹿特丹,他总是喃喃自语,称回去要好好研究汉语的“Cuonxi”(关系)的含义,不知汉语中那种千变万化的文化含义将带给他怎样的灵感,融入他的色彩渐变中去?不过,可以相信的是,持之以恒的“入色”,必能让他变得更为出色。
其他文献
每年3月末、4月初,是香港艺术市场最繁忙的时候。香港巴塞尔、Art Central、春季拍卖等接替上演,各类艺术作品让人应接不暇。比如苏富比、嘉德香港、保利香港、匡时香港等众多拍卖行都为吸引资源,上呈众多古今中外的文物艺术精品。从释出的拍品图录可知,今年“瓷器收藏泰斗”天民楼藏御瓷选萃,为本季瓷杂品类的主打;而书画则主打近来火爆的钱维城、张大干、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名家;现当代艺术板块虽多是老面孔,
期刊
观念艺术,一种借助各种现成媒材而存在的艺术,它更强调以更直接,简单的方式进行创作,甚至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即以观念来创造艺术。但观念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想法、点子,它更考验一位艺术家的思考深度。  观念艺术( Conceptuo Arf)。又称思想艺术(ldeo arr)或信息艺术(Informationod),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美的艺术思潮。顾名思义,这种艺术强调观念至上,摒弃艺术在实体上
期刊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矗立着欧元标志的欧洲金融中心,于很多人是旅途的中转站,于我却是德国的三分之一。因为一位师友的文字,也因为素来钟情域外古文化,我对美因河的博物馆岸有着一份特殊的期待。而当亲身行走其中时,这种期待便成熟为满足的喜悦,并且是一种惊喜——对德国人所谓“严谨” “死板”之类的固有印象瞬间溶解,我们体验到的是无处不在的人性化和奇思妙想,甚或感觉德国人在“玩”,历史、文化和艺术都是他们手中的
期刊
与书画鉴定家杨仁恺( 1915-2008)先生的相识,始于L996年“第二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以论文《广东的三方隋碑》首次赴沈阳参会。随后在北京、上海、澳门、香港、广州等地,因各种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活动,我们还见过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98年在澳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在澳门完成全部议程后,代表们在广州参观由我参与策划的“明清法书与岭南书法”
期刊
2017年上半年,伦敦泰特英国美术馆的大卫·霍克尼(Dcndd Hockney)250幅作品的个展,不仅是霍克尼80年艺术人生的回顾,更是泰特创下的一场成功的商业事件。待展期间即售出2万张门票,实际共迎来50多万人次观展,门槛都快踏破了。好像一篇网络爆款文章,高点击创造了大量商机。从市场角度看,一贯以脑洞大开型的展示见长的泰特美术馆,再次提亮当今艺术展示主流趋势,讲好故事。  艺术家不是商人,艺术
期刊
常言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投资界,这是被许多大神级买家奉为圭泉的铁律。  从8月开始,一些市场监测机构便陆续发布了今年春拍的成交数据。细心者也许会发现,每家机构的采样标准和范围都不太一样,但有两个方面大家看法还是大抵相似的,那就是对弱势行情以及对中国书画板块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认知。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监测,2018年上半年,在资金紧张、市场信心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三大主
期刊
时常会遇上一些名为“无题”的作品,兴许,当代艺术家们不喜欢设置一些让人先人为主的观念,也认为自己的作品无需过多地阐释,在他们看来,观者的感受才是最重要、也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他们索性对自己的作品保持沉默,甚至连作品名也以“无题”代替。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无题”时,大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为当代艺术本就是一道开放题,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更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相比于“它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
期刊
9月中旬,2018年秋季纽约亚洲艺术周收官。与往年的纽约亚洲周相似的是,佳士得、苏富比、邦瀚斯等拍卖行带来了一系列中国艺术珍品、书画、佛教造像及东南亚及喜马拉雅工艺精品。今季拍卖,本刊纽约驻地记者亲临现场.却感受到一股“轻寒”。虽然佛教艺术、宋代陶瓷以及清代皇家瓷器和中国家具成交可观,但多件高估价拍品流拍或撤拍,重量级藏家委托缺失,很多拍品成交价位明显下降,就连在场藏家都说市场大不如从前,更有买家
期刊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四个人物如果同时以这样的词序而出,不用多解释,中国人大多数都知道这说的就是戏曲,一种被美誉为国粹的艺术形式。  西方戏剧追求写实,认为戏是对自然的模仿;中国戏曲追求想象,認为戏是对生活的模拟。所以戏曲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对普罗大众实施公共教育功能,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烙印,娱乐之外,更是真实生活的折射。以致古时经史子集哺育的是阳春白雪的士人大夫,教导下里巴人讲究仁
期刊
刚过去的9月,是一个忙碌的季节。本刊所属的“藏拍客”微店正式改版上线,这意味着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传播,甚至让媒体化虚为实达到接地气,都是这个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看似简单的界面里其实埋藏着无数繁琐的细节,只是在一个表达的合适契机里,串联起来的竟然是一个“戏”字。  缘起是一件观念的影像作品项目“飙戏”,艺术家杨帆就是撷取中国戏曲作为创作元素,将传统戏曲、样板戏、手机视频进行混剪,这是对传统戏曲影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