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_E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步子迈得很大,但前几年单纯地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观念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因此,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具体实例论证上述观点。
  关键词:人文性;感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學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1)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
  (2)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猫》这一课时,课后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老舍先生说的话,学生写来写去无非“老舍先生,你真喜欢猫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毫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想像满月的小猫来到卧室,来到厨房……它们会闯些什么祸呢?一方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小猫活泼可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猫。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3)表演再现,加工教材小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历史故事《将相和》,小说《卖完柴的小女孩》《三顾茅庐》,童话《狐狸和乌邪》《公鸡的脸红了》……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如教学《庐山云雾》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一人当小导游,戴上帽子,拿上小三角旗。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此时,当导游的同学,把书上描写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这样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校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会学;乐学  有人说目前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三种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里,要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娃娃家中以角色游戏为主,角色游戏是幼
摘 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学就是枯燥的代名词,是需要极强的理性思维逻辑才能学好的一门学科,而数学题中也隐隐约约带着一股深奥的气息,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而数学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近几年来,教师想了很多种方式去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情景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情景教学模式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要满足幼儿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我们就必须支持理解儿童,鼓励幼儿自主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要把教育放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而儿童的探索行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基础。本文从注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方法,注重预习,注重扩展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探讨了提升学生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途径  在高中阶段,老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把握知识,还能不断陶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今已经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在现代的教育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的教学中得以发展,培养他们的能力和传授知识以至于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得以终身发展。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在现今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以及应对之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困生;应对
每个幼儿都渴望赞美,赞美有一个无形的力量,会让人发生惊喜的改变。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也会重新审视自己、鼓励自己、期待自己,在自我努力中不断完善自己
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已有一百六十余年,世界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针对国家问题的对策层出不穷。国家在发展中担当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与社会关系的转型和未来走
摘 要:学习兴趣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科特征与学生实情来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小学英语;主动性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会直接抹杀学生的激情,抑制学生的思维,降低学习热情,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成功。只有对认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新形式下全社会也要求以人为本.学校教育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在当前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