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有一定的分量,这不仅是因为古诗文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更是对古诗文的继承与发展。古诗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继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古诗文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初中语文古诗文的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157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1.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占据了所有课堂内容,课堂上只有老师讲授,没有学生互动,因此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差,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不够丰富,就会让学生觉得古诗文非常的难以理解,并且很容易忘记,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低,语言基础又不够,所以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基础来进行教学。
1.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不足
由于课堂资源的短缺,教学设备的不完善,教师观念转换不及时,导致学生上语文古诗文课的积极性非常差,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用,十分枯燥乏味,失去學习愿望,没有学习动机。学生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只依赖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的理解,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学古诗文的兴趣,也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分析
2.1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堂形式
教师不转换传统教学的观念,学生只能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少基本的互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越来越觉得古诗文学习枯燥,失去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方式来学习,以老师的知识输出为主,教学成果是否有效也是通过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刻板僵化,知识运用的能力会很差,根本无法提升综合语文能力。
2.2营造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文课堂中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或是其他的多媒体视频可以更好地呈现古诗文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创作意图,表达内涵,以及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加深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古诗文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那天晚上的情景很好的描述出来,在视频或者是图画中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场景,让苏轼写这首古诗文时的情绪涌现出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让学生体会当时月光照在庭院里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却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就呈现出来了。
2.3增加师生互动,促进同学合作
教学过程不应当只注重考试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本身和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因为我们不仅要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要强调多元化,适当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重难点,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也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好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古诗文。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将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篇古诗文中,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先提出问题,这篇古诗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让学生自行先去理解找寻答案,再来继续开展接下来的课程。本文围绕一个问题:上天要下达重要任务给人的时候是怎样锻炼他的?如果在现在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任务,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这时候学生就能体会什么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再解释这句话的含义,锻炼他需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方法来让他的心波动,让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添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这样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的民族精神。
3.总结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也更利于他们学习和理解古诗文,并且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古诗文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古诗文要表达的含义,所表达的意蕴何在,文化内涵如何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中莲.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读写算,2018,(23):58-59.
[2]申友福.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世界家苑,2019,(9):21-22.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157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1.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占据了所有课堂内容,课堂上只有老师讲授,没有学生互动,因此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差,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不够丰富,就会让学生觉得古诗文非常的难以理解,并且很容易忘记,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低,语言基础又不够,所以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基础来进行教学。
1.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不足
由于课堂资源的短缺,教学设备的不完善,教师观念转换不及时,导致学生上语文古诗文课的积极性非常差,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用,十分枯燥乏味,失去學习愿望,没有学习动机。学生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只依赖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的理解,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学古诗文的兴趣,也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分析
2.1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堂形式
教师不转换传统教学的观念,学生只能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少基本的互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越来越觉得古诗文学习枯燥,失去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方式来学习,以老师的知识输出为主,教学成果是否有效也是通过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刻板僵化,知识运用的能力会很差,根本无法提升综合语文能力。
2.2营造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文课堂中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或是其他的多媒体视频可以更好地呈现古诗文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创作意图,表达内涵,以及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加深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古诗文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那天晚上的情景很好的描述出来,在视频或者是图画中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场景,让苏轼写这首古诗文时的情绪涌现出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让学生体会当时月光照在庭院里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却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就呈现出来了。
2.3增加师生互动,促进同学合作
教学过程不应当只注重考试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本身和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因为我们不仅要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要强调多元化,适当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重难点,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也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好开展接下来的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古诗文。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将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篇古诗文中,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先提出问题,这篇古诗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让学生自行先去理解找寻答案,再来继续开展接下来的课程。本文围绕一个问题:上天要下达重要任务给人的时候是怎样锻炼他的?如果在现在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任务,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这时候学生就能体会什么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再解释这句话的含义,锻炼他需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方法来让他的心波动,让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添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这样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的民族精神。
3.总结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也更利于他们学习和理解古诗文,并且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古诗文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古诗文要表达的含义,所表达的意蕴何在,文化内涵如何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中莲.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读写算,2018,(23):58-59.
[2]申友福.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世界家苑,2019,(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