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实说,我丝毫不敢小视“80后”“90后”这些小作家们的写作,韩寒的《杂的文》《可爱的洪水猛兽》是我近年买来认真读过的、为数不多的随笔集;儿子生于1999年,他创作的《人族·瞳》等近万字的科幻小说,虽然有“仿写”之嫌,但其想象力是我所不能比的,他们带有浓重的个人风格和集体造影,这也是我们这些“70后”作家们的尴尬所在。
这里就有一位“90后”小作家,她的名字叫辛晓阳。在辛晓阳的《还未结束的点滴》中,我吃惊地触摸到了时间、记忆与遗忘的关系。这种感觉与把握,让我自然地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慢》和《无知》,也让我对辛晓阳不敢抱轻慢之心。
有人说,童年的基调其实决定了那个人未来写作的风格,这种深藏于骨子或灵魂中的风格,与童年的记忆有关,不论是想刻意遗忘某些,还是想刻意记起某些,都是身不由己,“随风潜入”的。童年是潜意识的储藏层,一切深层的精神记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痕迹。童年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与世俗生活并无多少关联,却与精神世界息息相关。
不管家庭的变故对作者的心理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或伤害),童年的生活在张爱玲的心中确实留下了浓黑的阴影,使她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但倔强得让人心疼的人。张爱玲的写作,有时是在剥她自己的伤口,但我从辛晓阳的这些文字中,却读到了作者力图解除心理上的防御和障碍,为自己的成长和写作寻找坚强和温暖的空间。
辛晓阳在记忆与遗忘之中,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做出了思考:记忆并不是对遗忘的否定,记忆是遗忘的另一种死亡形式——对于如此“早熟”的思考,或许正是她写作的动力和源泉。
于是,有了《我所在乎的明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知道我要成为谁”——作者面对如何构建自我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链接,这是每位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天天向上》《哈利·波特》,J.K.罗琳、史蒂芬孙·梅尔、辛晓阳,平平淡淡、自我矛盾、挣扎难过、努力勇敢、看到明天、深沉快乐——这些关键词在文中依次出现,预示着写作是一种内部机制,遵循的是心灵逻辑,从这些词语中,我看到了作者期待创造的精神文本,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开创与肯定。
还有,读了辛晓阳的散文诗,第一感觉,就是:干脆。诗的语言精练,没有拖泥带水之感,有很强的语词把握能力。例如:“它落得诡异/像一架失控的巨鸟” ——这样明快的节奏,跳跃的意象,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可以拉伸的张力。稍显不足的是,有些意象的出现有些突兀、生硬,意境的营造还不够,还可以写得再从容一些,准确地表达出单独个体的情感会更好些。
记得辛晓阳在一些场合说过:“即使不敢保证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至少还是要走下去的,跟随着我的信仰、希望、梦想的,是这些独特而美好的,发着光的词汇。”
是的,不管是遗忘还是记忆,不管是喧闹还是孤寂,写作就是一种对记忆进行分析、梳理、重组、批判、追求、创造、去伪存真的“趋光运动”。湖宽天高,雁飞鱼跃;尖尖小荷,姣姣红菱……只要你对自己所熟悉的这个世界有着最深切的感与知,青春年华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但愿辛晓阳能用她的“存在之手”,撕开记忆的帷幕,步入更深刻、更博大的文学世界。
这里就有一位“90后”小作家,她的名字叫辛晓阳。在辛晓阳的《还未结束的点滴》中,我吃惊地触摸到了时间、记忆与遗忘的关系。这种感觉与把握,让我自然地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慢》和《无知》,也让我对辛晓阳不敢抱轻慢之心。
有人说,童年的基调其实决定了那个人未来写作的风格,这种深藏于骨子或灵魂中的风格,与童年的记忆有关,不论是想刻意遗忘某些,还是想刻意记起某些,都是身不由己,“随风潜入”的。童年是潜意识的储藏层,一切深层的精神记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痕迹。童年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与世俗生活并无多少关联,却与精神世界息息相关。
不管家庭的变故对作者的心理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或伤害),童年的生活在张爱玲的心中确实留下了浓黑的阴影,使她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但倔强得让人心疼的人。张爱玲的写作,有时是在剥她自己的伤口,但我从辛晓阳的这些文字中,却读到了作者力图解除心理上的防御和障碍,为自己的成长和写作寻找坚强和温暖的空间。
辛晓阳在记忆与遗忘之中,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做出了思考:记忆并不是对遗忘的否定,记忆是遗忘的另一种死亡形式——对于如此“早熟”的思考,或许正是她写作的动力和源泉。
于是,有了《我所在乎的明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知道我要成为谁”——作者面对如何构建自我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链接,这是每位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天天向上》《哈利·波特》,J.K.罗琳、史蒂芬孙·梅尔、辛晓阳,平平淡淡、自我矛盾、挣扎难过、努力勇敢、看到明天、深沉快乐——这些关键词在文中依次出现,预示着写作是一种内部机制,遵循的是心灵逻辑,从这些词语中,我看到了作者期待创造的精神文本,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开创与肯定。
还有,读了辛晓阳的散文诗,第一感觉,就是:干脆。诗的语言精练,没有拖泥带水之感,有很强的语词把握能力。例如:“它落得诡异/像一架失控的巨鸟” ——这样明快的节奏,跳跃的意象,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可以拉伸的张力。稍显不足的是,有些意象的出现有些突兀、生硬,意境的营造还不够,还可以写得再从容一些,准确地表达出单独个体的情感会更好些。
记得辛晓阳在一些场合说过:“即使不敢保证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至少还是要走下去的,跟随着我的信仰、希望、梦想的,是这些独特而美好的,发着光的词汇。”
是的,不管是遗忘还是记忆,不管是喧闹还是孤寂,写作就是一种对记忆进行分析、梳理、重组、批判、追求、创造、去伪存真的“趋光运动”。湖宽天高,雁飞鱼跃;尖尖小荷,姣姣红菱……只要你对自己所熟悉的这个世界有着最深切的感与知,青春年华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但愿辛晓阳能用她的“存在之手”,撕开记忆的帷幕,步入更深刻、更博大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