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依托语言进行传播。英语教育也不例外,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为此,笔者通过文化教育的解读,并分析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从而提出二者的结合之法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育;语言;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21-02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社会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传递信息的过程。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论述:“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对文化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教育和英语教育二者的融合可以较好地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教育的理论解读
加拿大著名教学法专家H.H.Stem指出,文化教育的内容包含目的语国家的1.地理状况;2.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3.它的人民与社会;4.历史,包括少数民族历史;5.制度及机构,包括政府机构、教育制度、社会福利、经济制度、军事、政党、宗教及媒体;6.艺术、音乐、文学及其他主要成就。
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依托语言进行传播。英语教育也不例外,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在教学实践中,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是基本知识,适量目的语文化地相应导入尤其重要。通过文化导入可以向学生展现和语言相关的独特社会风貌,通过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比较,揭示其民族的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二、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曾经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这个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广泛存在于语言的任何层次,存在于英语教育过程中的词汇和语法中,存在于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同时存在于写作和修辞运用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存在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因此有人说,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英语的。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经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因素分为两种:一是知识文化,一是交际文化。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满足学习者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用交际能力。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在起始阶段,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直接呈现背景文化知识
背景文化,它在更高层次上诠释了语言的内在含义,甚至可以说是语言本身的一种内在支撑,如果缺少了这种文化,那么语言的存在便可以说毫无意义。也就是说,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背景文化导入,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掌握与理解,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
(二)探讨社会文化习俗
习俗和社交礼仪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一席之位。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日常交际都刻有其文化烙印,如果按照中国的交际习惯和礼仪与西方人交流,势必违反他们的文化禁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
(三)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词汇包括单词,习语和成语。词汇层面上文化差异体现的尤为突出,大量的英语词汇都带有文化印记。例如:“龙(dragon)”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的象征。中國人历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它象征着吉祥和的权利,所以有“望子成龙”“龙风呈祥”等成语。西方人看来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凶狠而丑陋,被认为是口中喷火、形象凶恶的一种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在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化内涵,并适当进行扩展,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四、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融合
要将文化教育贯穿于英语教育中,首先需要教师将此意识根植于自已头脑之中,从而使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的做法如:
(一)介绍文化现象
即对特定的文化题材进行对比和讨论,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从而加深学习者对两国文化现象的了解。谚语这类言简意赅又趣味隽永的文化载体就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中西文化比较法不但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还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两国文化现象的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者能了解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将这种差异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能使学习者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可以说,对本族语多一分了解,我们就能够对目的语文化多一分敏感。例如,在美国父母、子女、夫妻可以在身体上有接触、互相拥抱,并能进行轻声耳语,但同性朋友交往时很少这样,不然,双方会感到极度不安或尴尬。但在中国文化中,青年同性朋友常常手拉手散步,相互搂搂抱抱以示亲热。
(二)将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
特有的文化传统之下,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汇必定产生不同的意义,对基本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浅薄必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例如,中国人认为“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未见得庄严雄伟。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它被看作是“百兽之王”,人们常说as majestic as a lion。英国被西方人冠以The British Lion。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老虎”是“万兽之王”。如果一个女人颐指气使、非常强悍,常被称为“母老虎”,如将该中英文对应则会让英美人如坠云雾中,不知所以然,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三)情境代入
即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涉及文化事实及价值观念等问题代入实际情境之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学习者在语言能力上会有所增长,也学会了交际的准则,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全人教育。角色扮演之后,教师给予解释并且评估,继而学生进行讨论。角色扮使文化现象更加逼真也更易于记忆。
(四)浸入式教学
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目的语文化环境,如网络系统、图表、海报、书籍等,通过学习材料的丰富扩大学生的涉猎面。
语言教育的目的实为促进文化间的沟通,为此,语言与文化的密切结合当是我们英语教育的其中之意,在考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将使我们的教育内涵不断丰富起来。
【关键词】英语教育;语言;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21-02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社会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传递信息的过程。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论述:“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对文化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教育和英语教育二者的融合可以较好地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教育的理论解读
加拿大著名教学法专家H.H.Stem指出,文化教育的内容包含目的语国家的1.地理状况;2.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3.它的人民与社会;4.历史,包括少数民族历史;5.制度及机构,包括政府机构、教育制度、社会福利、经济制度、军事、政党、宗教及媒体;6.艺术、音乐、文学及其他主要成就。
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依托语言进行传播。英语教育也不例外,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在教学实践中,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是基本知识,适量目的语文化地相应导入尤其重要。通过文化导入可以向学生展现和语言相关的独特社会风貌,通过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比较,揭示其民族的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
二、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曾经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这个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广泛存在于语言的任何层次,存在于英语教育过程中的词汇和语法中,存在于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同时存在于写作和修辞运用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存在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因此有人说,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英语的。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经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因素分为两种:一是知识文化,一是交际文化。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满足学习者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用交际能力。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等。在起始阶段,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直接呈现背景文化知识
背景文化,它在更高层次上诠释了语言的内在含义,甚至可以说是语言本身的一种内在支撑,如果缺少了这种文化,那么语言的存在便可以说毫无意义。也就是说,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背景文化导入,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掌握与理解,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
(二)探讨社会文化习俗
习俗和社交礼仪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一席之位。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日常交际都刻有其文化烙印,如果按照中国的交际习惯和礼仪与西方人交流,势必违反他们的文化禁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
(三)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词汇包括单词,习语和成语。词汇层面上文化差异体现的尤为突出,大量的英语词汇都带有文化印记。例如:“龙(dragon)”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的象征。中國人历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它象征着吉祥和的权利,所以有“望子成龙”“龙风呈祥”等成语。西方人看来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凶狠而丑陋,被认为是口中喷火、形象凶恶的一种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在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化内涵,并适当进行扩展,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四、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融合
要将文化教育贯穿于英语教育中,首先需要教师将此意识根植于自已头脑之中,从而使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的做法如:
(一)介绍文化现象
即对特定的文化题材进行对比和讨论,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从而加深学习者对两国文化现象的了解。谚语这类言简意赅又趣味隽永的文化载体就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中西文化比较法不但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还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两国文化现象的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者能了解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将这种差异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能使学习者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可以说,对本族语多一分了解,我们就能够对目的语文化多一分敏感。例如,在美国父母、子女、夫妻可以在身体上有接触、互相拥抱,并能进行轻声耳语,但同性朋友交往时很少这样,不然,双方会感到极度不安或尴尬。但在中国文化中,青年同性朋友常常手拉手散步,相互搂搂抱抱以示亲热。
(二)将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
特有的文化传统之下,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汇必定产生不同的意义,对基本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浅薄必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例如,中国人认为“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未见得庄严雄伟。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它被看作是“百兽之王”,人们常说as majestic as a lion。英国被西方人冠以The British Lion。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老虎”是“万兽之王”。如果一个女人颐指气使、非常强悍,常被称为“母老虎”,如将该中英文对应则会让英美人如坠云雾中,不知所以然,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三)情境代入
即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涉及文化事实及价值观念等问题代入实际情境之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学习者在语言能力上会有所增长,也学会了交际的准则,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全人教育。角色扮演之后,教师给予解释并且评估,继而学生进行讨论。角色扮使文化现象更加逼真也更易于记忆。
(四)浸入式教学
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目的语文化环境,如网络系统、图表、海报、书籍等,通过学习材料的丰富扩大学生的涉猎面。
语言教育的目的实为促进文化间的沟通,为此,语言与文化的密切结合当是我们英语教育的其中之意,在考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将使我们的教育内涵不断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