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情感教育是教师运用必要的情感交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教学活动,进而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学分制下的数学情感教育的渗透,主要是基于学分制的鲜明特点(即学生对学科的选择性)之上的。面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必须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选择相关选修课。本文从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面作了探索。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必要的数学情感,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实施以情感渗透为主线的数学课堂教学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实施学分制的必然结果
学分制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选择地修习课程,学生可以在柔性的学分制课程计划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只要能修满160个学分就可以毕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快乐的数学课堂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其选择学习数学及与之相关选修课的意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情感的培养。
(三)学生学情的必然要求
2011年12月,我对我校11级财经、物流、动漫的10个班级中的7个班级(4个财经班,2个物流班,1个动漫班),进行了《数学情感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有92.13%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恐惧和不安,有82.3%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不学数学就选择放弃学习数学,有65.54%的学生始终为自己克服困难取得了好的数学成绩而高兴,有58.24%的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有65.12%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趣感体验不够强烈,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焦虑感,甚至厌倦和恐惧的心理,这点在动漫和物流专业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面对这一现象,如果我们仍然只注重知识的传承,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的呆板和沉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丧失,那么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答案是显然的,只有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情感教育实现。
(四)职业生存的必然需要
在终身学习已成为大家共识的当今社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后,选择继续学习和深造已成必然。很多毕业生选择读夜大或自学考试提高自己的学历,通过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而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想。比如:我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之后,为更好地适应工作,大部分学生仍会选择参加全国会计等级考试,而此类考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数理分析能力和数理统计知识;又如:我校物流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物流仓储和会展布置工作时,就需要有一定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和立体图形处理能力,等等。当今社会,数学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水平直接影响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系到他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而要让学生乐于持续学习数学,就必须提高其数学兴趣和情感。
二、课题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数学情感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必要的情感交流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的过程。
(二)理论建构
1.教育学原理。
非智力因素,即人们所说的个性品质,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EQ主要包括情绪的知觉、评估、思维中情绪的促进能力,理解分析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近年来,各种非智力因素,尤其是EQ(情商)在学习、工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Q》作者丹尼尔·戈德曼说:“仅有IQ(智商)是不够的,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帮助他们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从而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其亲切、自然的一面,容易造成学生情感结构的缺陷。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大都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的,这点在中职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最普遍的是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意志力,缺乏自信心,情绪不良等。只要克服了上述不健康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2.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因素,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概括、抽象、和谐、完美等。数学公式大多具有完美的美学标准,如对称、统一等,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反映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的一致性。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具有直观、朴素的特点。这为数学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提供了土壤。
三、课题的实践与尝试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是渗入到人的“灵魂”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劲头和主动性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在教学应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将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诉求。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极其渴望获得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尤利·巴班斯基在《论数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感到激动,有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关注学生内心的弱点和需求,并积极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恐惧,才能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提供前提条件。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绝对不能歧视、讥笑、挖苦他们,相反要理解鼓励他们,甚至暗中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愉快的事。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燃起求知欲望,最终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定基础。
另外,数学学科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制造”一些符合学生思维的“小插曲”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发现这些“错误”,纠正“错误”。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待错误的诚恳态度,自然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对立情绪。
2.注重情感感染与激励。
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施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指导他们学习时,教师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神态是否专注,是否有疑问,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定会使学生成为教学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如我在讲授点关于坐标轴及线关于线的对称性时,有不少学生没有办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照镜子着手,发现对称的特点,并对描述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巧妙的评价,不仅在学生正确回答完问题之后给予“好!非常正确!”之类的肯定,还应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不产生“被遗忘的角落”。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与老师的平等和被尊重,使其受到莫大的激励,有利于对其数学潜能的挖掘,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长此以往,师生之间这种良好的相互期望,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样“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产生了。
(二)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愉快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愉悦的育人情境,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教书育人思路,它的实质是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更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教师要营造愉快的教育氛围,首先必须自己保持愉快的心境,需要有一颗爱心、诚心。中外教育学家都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视为教师的美德。
1.以情动人以德服人,强化意志。
我们常常可以从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身上看到,他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等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而且能促成学生在学业上、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非常注意自身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教学中善与人处、与人为善,学生定会被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而老师也会被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所感动。这样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方面的双向信息反馈,实现理智与情感的协调统一。
一般来说,职高学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心理素质、自控力较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是艰苦的、复杂的、曲折的,只有付出辛勤劳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投机取巧,散漫懒惰,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2.适时渗入数学史,强化情感教育。
数学是一门严谨且逻辑性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有着深厚历史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除应注重其严谨性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融入相应数学史,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我们可先介绍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时解答1 2 3 4 … 100的故事作为课堂引入,让学生在聚精会神地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情不自禁地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被他们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所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其坚定意志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3.多管齐下,加强情感的自我控制。
职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常有较强的情绪性,一些学生通常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学习过程中时常以情绪支配理智,心理品质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不容易保持学习热情。如我任课的物2011(2)的王同学、岳同学和财2012(3)的赵同学,他们学习数学经常要以“心情”来定,心情愉快时数学思维非常灵敏,倘若心情比较沉闷,就很容易成为“倒下一族”。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求教师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根据学生意志的强弱,强化感情的自我控制教育。
当然,培养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需要教师经常不断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利用各种载体,凸显数学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用学生的爱好、专业特点、数学模型、学生作品(如点心班同学自己制作的糕点和蛋糕)、多媒体动画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又或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感渲染的环境中,在愉快的气氛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如:
(1)利用学生爱好作为情景引入课堂教学,如针对点心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且比较贪玩,我们可以在上枯燥的整数指数幂运算法则之前,通过跟他们玩小时候常玩的游戏——凑24点,让学生轻轻松松从游戏中学会整数指数幂运算法则。
(2)利用学生的专业情感引入课堂教学,如《解三角形的应用》章节中,我会结合物流专业学生的技能比赛中要解决的问题切入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专业技能引入《解三角形的应用》这节内容,消除学生内心对数学的紧张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解三角的学习中。 (3)利用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如针对杭州市用电试行峰谷计价,设计如下题目:我市电价设置为普通用电:0.53元/度,峰谷用电中,峰电0.56元/度,谷电:0.28元/度,①某户人家月用电300度,其中高峰用电200度,低谷用电100度,问安装峰谷电能否节约开支?②当高峰用电不超过总用电量的多少时,安装峰谷电比较合理?③估算自己家的用电情况,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对这样的题非常感兴趣,都能积极探索,对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探索欲望,为其选学数学类选修课打好必要的情感基础。
(4)利用选修课促进数学情感的升华,在传统的学年制下,提升学生数学情感的舞台比较狭小,除了数学课堂外,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然而,在学分制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相对来说形式比较灵活多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爱好,开设相应的数学类选修课(如:生活中的数学、走进科学、趣味逻辑、计算器的使用、财经数学、心算技巧等),凸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对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乐趣和价值,进而促使其数学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三)创设成功的体验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做到“乐学”,还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特别是职高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怀、鼓励,才能建立自信心。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鱼缸中,用一块玻璃将梭鱼与小鱼分开,饥饿的梭鱼看到小鱼后,拼命撞击玻璃,但一再的失败,使它丧失了吃小鱼的希望和信心。久之,将玻璃取出,小鱼从梭鱼身边不断游过,梭鱼却不再去捕食它们。最后,这条梭鱼竟饿死在有丰富食物的鱼缸中。这说明:虽然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安排,为学生准备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学生经过努力,始终达不到成功的目标,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所以,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选择或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能够表述的概念,能够解决的例题、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广泛地参与教学,亲自实践,让他们从“学”到“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打破了学生心理原来的平衡状态,为了寻求新的平衡,就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时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挖掘教材,发现有用的教学素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磨炼意志、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会不愿意,哪知富人竟一口答应,但提出了这样的附加条件:在30天中,每天借给穷人1万元,借钱第一天,穷人还给富人1分钱,第二天还给富人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钱数都是上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现在请你来帮帮他,看看是否划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带着帮穷人解决问题的责任感愉快地探索、研究。
2.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总体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学习上没动力、竞争意识淡漠。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只有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设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调动其积极性,进而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概念时,我会让学生跟我一起玩“数手指游戏”,从大拇指依次数到小拇指,然后再回到无名指,依次从1开始数下去,问:请同学们记录下前四次落到中指的数?30以内的数中那个数是最后落在中指上的?1000以内的数中又是那个数是最后落在中指上的?能否写出落在中指上的所有数字的特征?这样设置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每个同学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都能完成相应的挑战,获得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反思
经过几个学期的情感渗透教育的实践,收到了比较理想的实际效果,在充满情感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固有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进而学得主动、生动、灵动,对数学产生真情、真趣、真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内驱力得到充分激发,课堂参与热情高涨,睡觉和讲话的现象难以寻觅。所带班级数学成绩明显提高,会考通过率100%,优秀率达到53%,平均分比同类班级高出7分左右,所带班级学生选修数学类选修课的人数大大超出其他班级。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帮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情感,进而促进了班级的凝聚力和班级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
然而,在情感渗透型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到数学课堂的知识探究和人文情感是并重的,决不能为了取悦学生、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将课堂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成为一个秀,更不能因此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只有做到课堂教学的人文情感色彩和知识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文情感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必要的数学情感,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实施以情感渗透为主线的数学课堂教学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实施学分制的必然结果
学分制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选择地修习课程,学生可以在柔性的学分制课程计划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我校从2003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只要能修满160个学分就可以毕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快乐的数学课堂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其选择学习数学及与之相关选修课的意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情感的培养。
(三)学生学情的必然要求
2011年12月,我对我校11级财经、物流、动漫的10个班级中的7个班级(4个财经班,2个物流班,1个动漫班),进行了《数学情感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有92.13%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恐惧和不安,有82.3%的学生认为如果可以不学数学就选择放弃学习数学,有65.54%的学生始终为自己克服困难取得了好的数学成绩而高兴,有58.24%的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有65.12%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趣感体验不够强烈,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焦虑感,甚至厌倦和恐惧的心理,这点在动漫和物流专业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面对这一现象,如果我们仍然只注重知识的传承,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的呆板和沉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丧失,那么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答案是显然的,只有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情感教育实现。
(四)职业生存的必然需要
在终身学习已成为大家共识的当今社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后,选择继续学习和深造已成必然。很多毕业生选择读夜大或自学考试提高自己的学历,通过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而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想。比如:我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之后,为更好地适应工作,大部分学生仍会选择参加全国会计等级考试,而此类考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数理分析能力和数理统计知识;又如:我校物流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物流仓储和会展布置工作时,就需要有一定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和立体图形处理能力,等等。当今社会,数学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水平直接影响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系到他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而要让学生乐于持续学习数学,就必须提高其数学兴趣和情感。
二、课题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数学情感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必要的情感交流和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的过程。
(二)理论建构
1.教育学原理。
非智力因素,即人们所说的个性品质,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EQ主要包括情绪的知觉、评估、思维中情绪的促进能力,理解分析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近年来,各种非智力因素,尤其是EQ(情商)在学习、工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Q》作者丹尼尔·戈德曼说:“仅有IQ(智商)是不够的,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帮助他们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从而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其亲切、自然的一面,容易造成学生情感结构的缺陷。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大都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的,这点在中职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最普遍的是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意志力,缺乏自信心,情绪不良等。只要克服了上述不健康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2.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因素,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概括、抽象、和谐、完美等。数学公式大多具有完美的美学标准,如对称、统一等,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反映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的一致性。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具有直观、朴素的特点。这为数学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提供了土壤。
三、课题的实践与尝试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是渗入到人的“灵魂”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劲头和主动性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在教学应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将情感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诉求。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极其渴望获得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尤利·巴班斯基在《论数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感到激动,有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关注学生内心的弱点和需求,并积极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恐惧,才能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提供前提条件。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绝对不能歧视、讥笑、挖苦他们,相反要理解鼓励他们,甚至暗中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愉快的事。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燃起求知欲望,最终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定基础。
另外,数学学科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制造”一些符合学生思维的“小插曲”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发现这些“错误”,纠正“错误”。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待错误的诚恳态度,自然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对立情绪。
2.注重情感感染与激励。
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施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指导他们学习时,教师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神态是否专注,是否有疑问,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定会使学生成为教学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如我在讲授点关于坐标轴及线关于线的对称性时,有不少学生没有办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照镜子着手,发现对称的特点,并对描述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巧妙的评价,不仅在学生正确回答完问题之后给予“好!非常正确!”之类的肯定,还应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不产生“被遗忘的角落”。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与老师的平等和被尊重,使其受到莫大的激励,有利于对其数学潜能的挖掘,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长此以往,师生之间这种良好的相互期望,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样“皮格马利翁效应”就产生了。
(二)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愉快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愉悦的育人情境,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教书育人思路,它的实质是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更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教师要营造愉快的教育氛围,首先必须自己保持愉快的心境,需要有一颗爱心、诚心。中外教育学家都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视为教师的美德。
1.以情动人以德服人,强化意志。
我们常常可以从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身上看到,他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等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而且能促成学生在学业上、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非常注意自身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教学中善与人处、与人为善,学生定会被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而老师也会被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所感动。这样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方面的双向信息反馈,实现理智与情感的协调统一。
一般来说,职高学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心理素质、自控力较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是艰苦的、复杂的、曲折的,只有付出辛勤劳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投机取巧,散漫懒惰,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2.适时渗入数学史,强化情感教育。
数学是一门严谨且逻辑性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有着深厚历史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除应注重其严谨性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融入相应数学史,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我们可先介绍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时解答1 2 3 4 … 100的故事作为课堂引入,让学生在聚精会神地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情不自禁地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被他们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所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其坚定意志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3.多管齐下,加强情感的自我控制。
职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常有较强的情绪性,一些学生通常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学习过程中时常以情绪支配理智,心理品质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不容易保持学习热情。如我任课的物2011(2)的王同学、岳同学和财2012(3)的赵同学,他们学习数学经常要以“心情”来定,心情愉快时数学思维非常灵敏,倘若心情比较沉闷,就很容易成为“倒下一族”。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求教师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根据学生意志的强弱,强化感情的自我控制教育。
当然,培养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需要教师经常不断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利用各种载体,凸显数学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用学生的爱好、专业特点、数学模型、学生作品(如点心班同学自己制作的糕点和蛋糕)、多媒体动画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又或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感渲染的环境中,在愉快的气氛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如:
(1)利用学生爱好作为情景引入课堂教学,如针对点心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且比较贪玩,我们可以在上枯燥的整数指数幂运算法则之前,通过跟他们玩小时候常玩的游戏——凑24点,让学生轻轻松松从游戏中学会整数指数幂运算法则。
(2)利用学生的专业情感引入课堂教学,如《解三角形的应用》章节中,我会结合物流专业学生的技能比赛中要解决的问题切入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专业技能引入《解三角形的应用》这节内容,消除学生内心对数学的紧张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解三角的学习中。 (3)利用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如针对杭州市用电试行峰谷计价,设计如下题目:我市电价设置为普通用电:0.53元/度,峰谷用电中,峰电0.56元/度,谷电:0.28元/度,①某户人家月用电300度,其中高峰用电200度,低谷用电100度,问安装峰谷电能否节约开支?②当高峰用电不超过总用电量的多少时,安装峰谷电比较合理?③估算自己家的用电情况,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对这样的题非常感兴趣,都能积极探索,对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探索欲望,为其选学数学类选修课打好必要的情感基础。
(4)利用选修课促进数学情感的升华,在传统的学年制下,提升学生数学情感的舞台比较狭小,除了数学课堂外,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然而,在学分制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相对来说形式比较灵活多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爱好,开设相应的数学类选修课(如:生活中的数学、走进科学、趣味逻辑、计算器的使用、财经数学、心算技巧等),凸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对选修课的学习,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乐趣和价值,进而促使其数学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三)创设成功的体验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做到“乐学”,还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特别是职高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怀、鼓励,才能建立自信心。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鱼缸中,用一块玻璃将梭鱼与小鱼分开,饥饿的梭鱼看到小鱼后,拼命撞击玻璃,但一再的失败,使它丧失了吃小鱼的希望和信心。久之,将玻璃取出,小鱼从梭鱼身边不断游过,梭鱼却不再去捕食它们。最后,这条梭鱼竟饿死在有丰富食物的鱼缸中。这说明:虽然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安排,为学生准备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学生经过努力,始终达不到成功的目标,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所以,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选择或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能够表述的概念,能够解决的例题、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广泛地参与教学,亲自实践,让他们从“学”到“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打破了学生心理原来的平衡状态,为了寻求新的平衡,就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时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挖掘教材,发现有用的教学素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磨炼意志、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会不愿意,哪知富人竟一口答应,但提出了这样的附加条件:在30天中,每天借给穷人1万元,借钱第一天,穷人还给富人1分钱,第二天还给富人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钱数都是上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现在请你来帮帮他,看看是否划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带着帮穷人解决问题的责任感愉快地探索、研究。
2.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总体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学习上没动力、竞争意识淡漠。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只有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设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调动其积极性,进而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概念时,我会让学生跟我一起玩“数手指游戏”,从大拇指依次数到小拇指,然后再回到无名指,依次从1开始数下去,问:请同学们记录下前四次落到中指的数?30以内的数中那个数是最后落在中指上的?1000以内的数中又是那个数是最后落在中指上的?能否写出落在中指上的所有数字的特征?这样设置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每个同学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都能完成相应的挑战,获得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反思
经过几个学期的情感渗透教育的实践,收到了比较理想的实际效果,在充满情感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固有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进而学得主动、生动、灵动,对数学产生真情、真趣、真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内驱力得到充分激发,课堂参与热情高涨,睡觉和讲话的现象难以寻觅。所带班级数学成绩明显提高,会考通过率100%,优秀率达到53%,平均分比同类班级高出7分左右,所带班级学生选修数学类选修课的人数大大超出其他班级。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相互帮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情感,进而促进了班级的凝聚力和班级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
然而,在情感渗透型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到数学课堂的知识探究和人文情感是并重的,决不能为了取悦学生、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将课堂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成为一个秀,更不能因此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只有做到课堂教学的人文情感色彩和知识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文情感对数学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