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小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处在学习能力积累的初级阶段,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欲望,重视学生思维活动过程的指导,教会思维活动方法,并提供思考分析活动时机,促进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教师教学理念策略实施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已成为新课标下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特性,从而在反映学生接受知识、解决问题、智力发展等方面,展现出积极的能动作用。同时,教学实践主义学者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可见,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教师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要求,因地制宜地创设出促使学生能动思维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特性,提供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探究实践的时间,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思维、能够思维、学会思维。
一、创设生动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能动思维情感。
情感是学生不断探求知识、解决难题的重要思想保证。由于小学生学习持久性和良好学习品质还没有养成和树立,需要教师利用外部情感因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引导。而小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总是对生动性的问题、趣味性的问题,以及生活性的问题等,充满能动的探知欲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情境,能够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目标,把准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全过程,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新知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星期天,小马虎和不高兴两个人去公园玩,在公园里两个人口渴难挨,小马虎主动要求去买一点苹果解渴,到了饮料店,小马虎一眼就看见白里透红的大苹果,上面写着单价是2.50元,可小马虎口袋里只有一张五元的钞票。小马虎一时没有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得直打转,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这个小马虎?”此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得到充分调动,纷纷要求帮助小马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趣味问题教学情境中,学习能动性和求知欲得到有效激发。
二、创设认知矛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反思情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对一些矛盾性的问题内容,产生疑惑不解,总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主动探寻问题或现象的真相。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往往从对问题的“疑”开始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学生对知识内涵的认知冲突,有意设置出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逐步领悟问题的真正内涵。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换算”内容时,教师有意设置了如下问题:“小星星幼儿园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园,现在知道这个花园的长为100分米,宽为140分米,那么这个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同时,向学生指出,有个学生的计算过程是:“100×140=14000平方分米=1400平方米。”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个同学的解题方法对吗?那他的解题答案是否也是正确的呢?”此时,有部分学生认为正确,有部分学生认为不正确。这样,学生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正好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知学习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创设学生实践教学情境,提升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控制力不够,具有好动爱玩的特点,因此,动手操作不失为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动手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分析、不断思考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枯燥、简单、单一的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而动手实践活动,能够促使手、眼、脑等多种器官进行协同活动,这样,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就能够变为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將外部活动逐步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炼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在手、眼、脑同步运动过程中,自身能够对操作过程不断进行思考、分析、改正,从而使操作过程变为思维的镜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能动探知的先天特性,利用动手操作的发展功效,设置出学生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提出操作目标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目标,利用知识经验,进行操作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技能培养中主动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学“溶液方面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在讲解该知识过程中,抓住学生的能动特性,设置出学生小组动手实践的教学情境:“准备100毫升水,并往水里加入20克的食盐,此时水中含食盐多少克?如果再加入20克,此时,食盐占整个溶液的比重为多少?”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在小组操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溶液中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关系,并在小组讨论中,逐步对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准确的认识。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内在特性,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思维效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教师教学理念策略实施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已成为新课标下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特性,从而在反映学生接受知识、解决问题、智力发展等方面,展现出积极的能动作用。同时,教学实践主义学者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可见,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教师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要求,因地制宜地创设出促使学生能动思维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特性,提供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探究实践的时间,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思维、能够思维、学会思维。
一、创设生动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能动思维情感。
情感是学生不断探求知识、解决难题的重要思想保证。由于小学生学习持久性和良好学习品质还没有养成和树立,需要教师利用外部情感因子,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引导。而小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总是对生动性的问题、趣味性的问题,以及生活性的问题等,充满能动的探知欲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情境,能够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目标,把准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全过程,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新知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星期天,小马虎和不高兴两个人去公园玩,在公园里两个人口渴难挨,小马虎主动要求去买一点苹果解渴,到了饮料店,小马虎一眼就看见白里透红的大苹果,上面写着单价是2.50元,可小马虎口袋里只有一张五元的钞票。小马虎一时没有了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得直打转,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这个小马虎?”此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得到充分调动,纷纷要求帮助小马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趣味问题教学情境中,学习能动性和求知欲得到有效激发。
二、创设认知矛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反思情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对一些矛盾性的问题内容,产生疑惑不解,总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主动探寻问题或现象的真相。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往往从对问题的“疑”开始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学生对知识内涵的认知冲突,有意设置出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逐步领悟问题的真正内涵。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换算”内容时,教师有意设置了如下问题:“小星星幼儿园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园,现在知道这个花园的长为100分米,宽为140分米,那么这个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同时,向学生指出,有个学生的计算过程是:“100×140=14000平方分米=1400平方米。”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个同学的解题方法对吗?那他的解题答案是否也是正确的呢?”此时,有部分学生认为正确,有部分学生认为不正确。这样,学生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正好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知学习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创设学生实践教学情境,提升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控制力不够,具有好动爱玩的特点,因此,动手操作不失为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学生动手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分析、不断思考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枯燥、简单、单一的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而动手实践活动,能够促使手、眼、脑等多种器官进行协同活动,这样,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就能够变为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將外部活动逐步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炼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在手、眼、脑同步运动过程中,自身能够对操作过程不断进行思考、分析、改正,从而使操作过程变为思维的镜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能动探知的先天特性,利用动手操作的发展功效,设置出学生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向学生提出操作目标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目标,利用知识经验,进行操作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技能培养中主动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学“溶液方面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在讲解该知识过程中,抓住学生的能动特性,设置出学生小组动手实践的教学情境:“准备100毫升水,并往水里加入20克的食盐,此时水中含食盐多少克?如果再加入20克,此时,食盐占整个溶液的比重为多少?”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在小组操作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溶液中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关系,并在小组讨论中,逐步对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准确的认识。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内在特性,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思维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