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排山倒海的作业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淹没,只有注重作业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增强作业的针对性,通过形式多样的作业和不同的作业评改方式,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初中化学 作业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
(2016)11 0082
在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是,很多学生反映并没有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有效性,学生的负担依然过重,学生对作业依旧疲于应付。排山倒海的作业不仅无法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更让很多学生厌烦不已,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众所周知,作业是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此可见作业的重要性。但作业也绝不是多多益善的,过量的作业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如何调和作业的量和知识的巩固、转化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每位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具体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拙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有助于
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化学在初三才开始设置课程,虽然在初一初二阶段其他学科的作业中,学生可能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但对化学教师来说,每一位学生都等同于刚开始识字认数的小学生,如果化学教师在开始教学时能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在最初学习化学时,笔者对学生的作业很“宽容”,作业中的问题不管是不会或是粗心写错,还是格式不规范、字迹乱七八糟等,笔者都会耐心地一一面批、个个纠正,指出错误,指导学生改正,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对待作业、订正作业、总结错题集的习惯。在每节课上课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做题时思路多样的、作业清晰整洁的、进步明显的……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其实每个班级里作业习惯不好的学生只占少数,经过教师的耐心纠正,学生就会逐步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增强化学作业的针对性
化学教学内容包含许多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内容的常规做法就是让学生“熟能生巧”,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长期的只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注重质的“题海战术”,只能使他们疲于应付,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学生作业负担的直接负责人,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化学概念、基础知识,系统编排,精选练习,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尽可能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的同时还能掌握知识、巩固基础、提高技能。例如,学习“物质的分类”时,作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呈现:(1)背纯净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2)举例说出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要求所举例子不少于二十种物质;(3)给出常见物质的名称,要求学生对已给物质进行分类;(4)写出已给物质中各纯净物的化学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要求。
作业层次由浅入深,
一般的学生完成作业(1)和(2),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全部完成。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能背出,那么后面的三项作业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又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练习的设计可分层为:(1)让学生围绕书上的相关实验,说出实验要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2)改变实验装置
,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将红磷换成白磷,在不打开瓶塞的情况下加热,用放大镜聚热等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但基本原理和课本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相一致。学生在完成了(1)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2)中的练习。
作业分层,针对性强,
既符合记忆需要多次反复的规律,又可避免简单的重复;学生在逐层完成不同难度作业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简单记忆到归纳总结记忆,再到灵活运用,思维逐渐清晰。
三、变换化学作业的训练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我们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使其更多样、有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互动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应用型作业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学生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发现、证实、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活性炭的吸附性”时,给学生留的作业是:竹炭包放在新买的汽车里起什么作用?是什么原理?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又如,在学习“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时,可留如下作业:找出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物质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遵循我们所学的书写规则?
应用型作业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化学学习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体验并认识化学的实用性。
2.开放型作业
开放型作业能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学完“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后,给出溶质、溶剂的质量,让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编写作业,要求在作业中体现溶液的配制和稀释的相关内容。学生设计出很多题目,分别关于计算、实验仪器、实验操作等内容。然后让学生互换作业并完成题目。学生在
完成
作业的过程中会因为自己设计的作业难倒了别的同学或因为解决了别的同学所出的难题而非常开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也充分实现了作业的功能。
3.合作探究型作业
探究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合作可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合作探究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金属的锈蚀”之后,布置作业:我们周围有哪些物质会生锈?什么情况下生锈严重?怎样除锈?除锈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分组探究。又如,在学完“溶液的酸碱性”之后,布置作业:生活中有哪些洗涤剂、除污剂?它们的酸碱性如何?除污能力怎样?适合除去哪类污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型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化学 作业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
(2016)11 0082
在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是,很多学生反映并没有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有效性,学生的负担依然过重,学生对作业依旧疲于应付。排山倒海的作业不仅无法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更让很多学生厌烦不已,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众所周知,作业是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此可见作业的重要性。但作业也绝不是多多益善的,过量的作业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如何调和作业的量和知识的巩固、转化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每位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具体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拙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有助于
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化学在初三才开始设置课程,虽然在初一初二阶段其他学科的作业中,学生可能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但对化学教师来说,每一位学生都等同于刚开始识字认数的小学生,如果化学教师在开始教学时能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在最初学习化学时,笔者对学生的作业很“宽容”,作业中的问题不管是不会或是粗心写错,还是格式不规范、字迹乱七八糟等,笔者都会耐心地一一面批、个个纠正,指出错误,指导学生改正,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对待作业、订正作业、总结错题集的习惯。在每节课上课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做题时思路多样的、作业清晰整洁的、进步明显的……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其实每个班级里作业习惯不好的学生只占少数,经过教师的耐心纠正,学生就会逐步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增强化学作业的针对性
化学教学内容包含许多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内容的常规做法就是让学生“熟能生巧”,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长期的只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注重质的“题海战术”,只能使他们疲于应付,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学生作业负担的直接负责人,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化学概念、基础知识,系统编排,精选练习,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尽可能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的同时还能掌握知识、巩固基础、提高技能。例如,学习“物质的分类”时,作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呈现:(1)背纯净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2)举例说出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要求所举例子不少于二十种物质;(3)给出常见物质的名称,要求学生对已给物质进行分类;(4)写出已给物质中各纯净物的化学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要求。
作业层次由浅入深,
一般的学生完成作业(1)和(2),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全部完成。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能背出,那么后面的三项作业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又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练习的设计可分层为:(1)让学生围绕书上的相关实验,说出实验要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2)改变实验装置
,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将红磷换成白磷,在不打开瓶塞的情况下加热,用放大镜聚热等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但基本原理和课本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相一致。学生在完成了(1)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2)中的练习。
作业分层,针对性强,
既符合记忆需要多次反复的规律,又可避免简单的重复;学生在逐层完成不同难度作业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简单记忆到归纳总结记忆,再到灵活运用,思维逐渐清晰。
三、变换化学作业的训练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我们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使其更多样、有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互动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应用型作业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学生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发现、证实、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活性炭的吸附性”时,给学生留的作业是:竹炭包放在新买的汽车里起什么作用?是什么原理?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又如,在学习“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时,可留如下作业:找出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物质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遵循我们所学的书写规则?
应用型作业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化学学习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体验并认识化学的实用性。
2.开放型作业
开放型作业能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学完“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后,给出溶质、溶剂的质量,让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编写作业,要求在作业中体现溶液的配制和稀释的相关内容。学生设计出很多题目,分别关于计算、实验仪器、实验操作等内容。然后让学生互换作业并完成题目。学生在
完成
作业的过程中会因为自己设计的作业难倒了别的同学或因为解决了别的同学所出的难题而非常开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也充分实现了作业的功能。
3.合作探究型作业
探究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合作可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合作探究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金属的锈蚀”之后,布置作业:我们周围有哪些物质会生锈?什么情况下生锈严重?怎样除锈?除锈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分组探究。又如,在学完“溶液的酸碱性”之后,布置作业:生活中有哪些洗涤剂、除污剂?它们的酸碱性如何?除污能力怎样?适合除去哪类污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型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