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四能”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e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观察、了解已知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信息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信息,提出未知量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则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新的心的学习课题或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等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它们对学生的思維、能力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价值作用。
  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清楚的,需要的是利用已有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模型,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
  但是对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不清楚的,所以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不同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要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境图,能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
  课标下解决问题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呈现的信息是开放的,要解决它,没有现成的条件,需要在很多的信息中有选择的去提取。教材提供的素材中往往包括很多信息,有解决问题需要的,也有解决问题不需要的,就看学生会不会识别,会不会有选择的提取。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比如,下图中展示杨叔叔卖冰棍的情景,在教学第二个问题:“杨叔叔平均每天卖多少根冰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请大家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考过程及计算结果,让每位学生在这个交流想法与算法的过程中感悟到“3元一根”这条信息是多余的,解决“杨叔叔平均每天卖多少根冰棍?”这个问题只需要“每箱30根,8箱冰棍4天全卖完了”,这三条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非常强调,而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下解决问题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只注重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其实不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如下面情境图上出示了学生排成方阵在做操,通过学生对话框知道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以及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中有“3个方阵”这3个信息,要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师要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展开讨论:要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是未知的,未知的又该怎么办?这其实就是我们以前一直强调的中间问题,虽然现在教材不再出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形式化训练,是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提出:“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理念,就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去体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基本训练,有助于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把一道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变换成许多题目。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使学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山羊12只,绵羊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的:山羊的只数,绵羊的只数,题目中都直接给出,我们称这两个条件是直接条件,所以一步计算就可以得出一共是15只羊。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山羊12只不变,那么第二个条件绵羊3只与山羊12只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说:绵羊3只比山羊少9只……)如果题中“绵羊3只”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根据与山羊的关系说出来,该怎样叙述题中的第二个条件?(学生可以答出:绵羊比山羊少9只……)解决问题需要知道山羊和绵羊的只数,绵羊这个条件需要我们通过与山羊的关系先算出来,绵羊这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这叫间接条件,谁还能把这个条件再变换一下说法,使它变成间接条件?(学生回答:山羊比绵羊多9只,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4倍……)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分析问题入手,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教给学生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掌握了解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在授课要结束时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恐怕就真的“有問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回头望望孩子们,我又多了一份思考: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的意义到底在哪儿?什么样的课堂能促进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一堂课在学生心中留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動力,而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靠的是什么?是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这也将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据有关资料表明
期刊
2001 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 2004年后,又开始了新的高中课程改革,历史课程也以全新的面貌问世,逐步在各地进行试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同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确定了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了明确的指标;拓展了课程类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多种类型;融入了新的史观,试图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改变了以往
期刊
高中新课改已经进行到了第十个年头了,在21世纪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成为当下教改的主要话题。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课堂当中,已成为目前各个教师的共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那些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学生,其参与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参与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越高,学生在课堂上会越来越沉默,大家都不回答问题,都不主动发言,造成课堂的气氛沉闷,
期刊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要实现教学的过程的优化,就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特征,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优化课堂结构,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对学生有力的引导,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据,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在这种教学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为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提供
期刊
书是人类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好朋友;读书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好的读书名言,促进学习的进步,知识的掌握,避免走弯路,利于成功。读书人人都会,可并不是人人都会读书。因此,如何读书,如何读好书,如何读出书中内涵才是读书关键。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自己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小学阶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1.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  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
期刊
如何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那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立性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以疑激思,培养思维的深
期刊
巴西著名教育学者弗莱雪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提问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好比一把钥匙,让教师打开了高效课堂的大门。  一、传统提问方式存在的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通常是对之前教学内容的简单回忆,重点在于学生回答是否正确。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封闭式问题,而且隐含着一个标准答案,
期刊
早期阅读对人的成长进步产生重要的作用,它是孩子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我们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正确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就能为幼儿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那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耐心引导,以身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受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班同年级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新接手六年级的薄弱班级,学困生较多,如何提升他们的成绩,迫在眉睫。本文从德育和教学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