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如果你出生在宁波奉化,一千年前跑到贵州去做生意或看朋友,那里的人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自己人,因为那时黔中也有个奉化州,写《武经总要》的曾公亮说,这地方是“古蛮夷地,春秋庸人率群蛮叛,即其地。秦置黔中郡,五溪蛮之西界也。”让后来流放在那里的王阳明显得像游子返乡似的,也有助于在那里参加高考的徐文长的老爸和长兄双双中举。说得近一点,五六百年前吧,如果你到云南去做生意或看朋友,那里的人说不定也会把你误认为是自己人,因为那时的玉溪也叫奉化州,隶属于元江府或叫什么罗必甸长官司,而且旁边也有个临安府,灵山西湖之类自然也一个都不能少。说得再近一点,如果你不是生活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而是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同样也是出门去做生意或看朋友,不过这次的目的地不是云南,而是辽宁,当地人同样也会把你误认为是自己人,因为那时的奉天也有一个奉化县,还出版过一部《奉化县志》,说自己这地方有座大泉山,“水三面环城,萦抱如带,天然形胜。”更凑巧的是,旁边照样也有个宁海县。其民俗为“东海遗风,颇习礼让。利擅鱼盐,俗勤耕织。”这些事情尽管比较搞笑,但依然可以理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国家古老了,什么怪事都会出现。但如果有一个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秦始皇二十五年所立之会稽郡鄞县(唐开元间析鄞县为奉化),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仅仅因为当年因某重要人物相求,到京城长安去帮过别人一个忙,事情办完后就回来了,前后不过一两年时间,从此他的籍贯就被改变,姓名就被分割,身世就被歪曲,户口就被吊销,那就更是奇中之奇,简直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二
这个人,就是我们此刻要说的黄公,汉代最著名也最神秘的人物之一。说他著名,因为在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他是所谓的商山四皓或南山四皓之一,以其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习性,深受后人敬仰,从虞翻,王羲之,陶渊明,杜甫,李白到明清时期的硕儒文宗,甚至包括清帝乾隆,全是他的粉丝。说他神秘,因为他的身世诡奇之极,除了知道是男的,是个老头,儒宗或者道宗领袖,传世弥久的《采芝歌》的作者,其他什么也说不上来,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弄得清楚。因为古人实在是太吝啬了,有关他生平事迹包括姓氏乡里的介绍少到可怜,最初出现于西汉扬雄的笔下时,实际上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就是《扬子法言》卷八渊骞篇里说的:“美行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下有不署名注语云:“避秦之乱,隐居商山,不朝髙祖,而从太子。帝客礼之。”再下面是署名吴祕的注语:“行人所不能。四皓也。”据北宋景佑四年宋咸《进重广注扬子法言原表》,在他以前有两个人为这部书写过注,即东晋李轨和唐柳宗元,加上他就是三个。则此注必出于此三人之手。最早为东晋,其次为中唐,再次为北宋。而四皓的说法,前面三人都没说过,是再后面的吴祕作注时说的。前面三人没说,是不屑还是当初根本没这说法,暂且存疑;后面的人说了,说明到吴祕作注的年代即北宋嘉佑年间,四皓的说法大约才开始流行。奇怪的是这些人都是古代文坛的大腕,或以通人名,或以文宗名,或以硕儒名,居然都像连《史记》《汉书》都没读过似的,真让人感到意外,简直是徒有虚名。难道他们不知道在这两部书中,有关四皓问题,是一个反复渲染的重点,即以班氏为例,笔下就有三处地方提到了它,其中又以《王贡两龚鲍传》开首的一段按语介绍得最为全面: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名次排列版本一),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髙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及雄(扬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及雄著书”,著《扬子法言》也。“言当世士称此二人”,称园公黄公也(法言经文无郑严二人名)。相比而言,这段文字在整部《汉书》里相对还是比较干净的,除了后人稍微搞了点小动作,即将二皓改作四皓,“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变成“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外,其他基本没受什么污染,不过根据扬雄所记发挥了一下而已。其中“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云云,具体又见于《汉书叔孙通传》所记:“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可见拒绝应征的原本只有两皓,而非四皓。而郑子真名郑朴,西汉大儒,“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严君平即严遵,“卖卜成都,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上引均本传语)这四个人,或许才是所谓商山四皓或商山四老或南山四皓或南山四老出典的最初版本,而且都为越产,其中子真鄞人,见元戴良《谷口庄记》;君平会稽人,见《三国吴志》及《会稽典录》;因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暂且略过不提。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当时的背景:在中国的皇帝中,身世神秘方面要超过汉高帝的绝对找不出来,连努尔哈赤、爱新觉罗之类也要甘拜下风。无论司马迁和班固,都说他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下有《史记索隐》原注:“父名执嘉。”《史记正义》原注:“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就是说他老爸跟他一样,也是他老妈生出来的,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而且感情肯定也不会怎么样,比如书里说项羽要杀他老爸做肉汤,以为能把他镇住,没想到他满口上海话,不慌不忙回答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反把对方给吓住了。“若”者,吴语之“你”也。(《汉书》发现了这一漏洞,已很及时地改“若”为“汝”,值得表扬。)而且说得相当标准,不知是跟太公学的还是刘媪学的。但他的姓跟的是老妈,则应该可以肯定,因书里没说他老爸姓什么。至于他的名字,始名季,因前面两个哥哥一名伯一名仲,这个季字自然也非正名,不过是刘家老三的意思。后来搞大了要坐天下,讲礼义,才为自己取名邦。原娶吕氏,名雉,字野鸡,有子名孝惠,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生,汉二年(前205)六月立为储君。后又娶戚夫人,这个女人大约又年轻又漂亮,又很会发嗲,因此宠爱无比,生下王子如意后,马上就想跟秦始皇比高下,要废长立幼,将原定接班人换掉。呂后知道后大为恐慌,于是就找张良让他一定要想办法阻止。《史记》原文甚至称“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连绑架手段都用上了,可见当时情况的严重性。而后者告诉她说,皇帝决定的事,要想改变是很难的。只有一个办法或许可以一试:“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曰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名次排列版本二),皆逃在山中,然上高之。今令太子卑辞安车,迎此四人来以为客,时随入朝,则一助也。”(《汉书·张良传》)吕后用了他的计策,不知使出什么手段,居然真把人给请来了。更重要的是,结果相当圆满,一如事前所料,季惠的太子地位被保住了,可见老头的力量真是十分了得。
如果你出生在宁波奉化,一千年前跑到贵州去做生意或看朋友,那里的人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自己人,因为那时黔中也有个奉化州,写《武经总要》的曾公亮说,这地方是“古蛮夷地,春秋庸人率群蛮叛,即其地。秦置黔中郡,五溪蛮之西界也。”让后来流放在那里的王阳明显得像游子返乡似的,也有助于在那里参加高考的徐文长的老爸和长兄双双中举。说得近一点,五六百年前吧,如果你到云南去做生意或看朋友,那里的人说不定也会把你误认为是自己人,因为那时的玉溪也叫奉化州,隶属于元江府或叫什么罗必甸长官司,而且旁边也有个临安府,灵山西湖之类自然也一个都不能少。说得再近一点,如果你不是生活在五六百年前的明代,而是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同样也是出门去做生意或看朋友,不过这次的目的地不是云南,而是辽宁,当地人同样也会把你误认为是自己人,因为那时的奉天也有一个奉化县,还出版过一部《奉化县志》,说自己这地方有座大泉山,“水三面环城,萦抱如带,天然形胜。”更凑巧的是,旁边照样也有个宁海县。其民俗为“东海遗风,颇习礼让。利擅鱼盐,俗勤耕织。”这些事情尽管比较搞笑,但依然可以理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国家古老了,什么怪事都会出现。但如果有一个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居住在秦始皇二十五年所立之会稽郡鄞县(唐开元间析鄞县为奉化),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仅仅因为当年因某重要人物相求,到京城长安去帮过别人一个忙,事情办完后就回来了,前后不过一两年时间,从此他的籍贯就被改变,姓名就被分割,身世就被歪曲,户口就被吊销,那就更是奇中之奇,简直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二
这个人,就是我们此刻要说的黄公,汉代最著名也最神秘的人物之一。说他著名,因为在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他是所谓的商山四皓或南山四皓之一,以其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习性,深受后人敬仰,从虞翻,王羲之,陶渊明,杜甫,李白到明清时期的硕儒文宗,甚至包括清帝乾隆,全是他的粉丝。说他神秘,因为他的身世诡奇之极,除了知道是男的,是个老头,儒宗或者道宗领袖,传世弥久的《采芝歌》的作者,其他什么也说不上来,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弄得清楚。因为古人实在是太吝啬了,有关他生平事迹包括姓氏乡里的介绍少到可怜,最初出现于西汉扬雄的笔下时,实际上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就是《扬子法言》卷八渊骞篇里说的:“美行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下有不署名注语云:“避秦之乱,隐居商山,不朝髙祖,而从太子。帝客礼之。”再下面是署名吴祕的注语:“行人所不能。四皓也。”据北宋景佑四年宋咸《进重广注扬子法言原表》,在他以前有两个人为这部书写过注,即东晋李轨和唐柳宗元,加上他就是三个。则此注必出于此三人之手。最早为东晋,其次为中唐,再次为北宋。而四皓的说法,前面三人都没说过,是再后面的吴祕作注时说的。前面三人没说,是不屑还是当初根本没这说法,暂且存疑;后面的人说了,说明到吴祕作注的年代即北宋嘉佑年间,四皓的说法大约才开始流行。奇怪的是这些人都是古代文坛的大腕,或以通人名,或以文宗名,或以硕儒名,居然都像连《史记》《汉书》都没读过似的,真让人感到意外,简直是徒有虚名。难道他们不知道在这两部书中,有关四皓问题,是一个反复渲染的重点,即以班氏为例,笔下就有三处地方提到了它,其中又以《王贡两龚鲍传》开首的一段按语介绍得最为全面: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名次排列版本一),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髙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及雄(扬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及雄著书”,著《扬子法言》也。“言当世士称此二人”,称园公黄公也(法言经文无郑严二人名)。相比而言,这段文字在整部《汉书》里相对还是比较干净的,除了后人稍微搞了点小动作,即将二皓改作四皓,“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变成“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外,其他基本没受什么污染,不过根据扬雄所记发挥了一下而已。其中“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云云,具体又见于《汉书叔孙通传》所记:“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说上曰: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可见拒绝应征的原本只有两皓,而非四皓。而郑子真名郑朴,西汉大儒,“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严君平即严遵,“卖卜成都,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上引均本传语)这四个人,或许才是所谓商山四皓或商山四老或南山四皓或南山四老出典的最初版本,而且都为越产,其中子真鄞人,见元戴良《谷口庄记》;君平会稽人,见《三国吴志》及《会稽典录》;因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暂且略过不提。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当时的背景:在中国的皇帝中,身世神秘方面要超过汉高帝的绝对找不出来,连努尔哈赤、爱新觉罗之类也要甘拜下风。无论司马迁和班固,都说他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下有《史记索隐》原注:“父名执嘉。”《史记正义》原注:“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就是说他老爸跟他一样,也是他老妈生出来的,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而且感情肯定也不会怎么样,比如书里说项羽要杀他老爸做肉汤,以为能把他镇住,没想到他满口上海话,不慌不忙回答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反把对方给吓住了。“若”者,吴语之“你”也。(《汉书》发现了这一漏洞,已很及时地改“若”为“汝”,值得表扬。)而且说得相当标准,不知是跟太公学的还是刘媪学的。但他的姓跟的是老妈,则应该可以肯定,因书里没说他老爸姓什么。至于他的名字,始名季,因前面两个哥哥一名伯一名仲,这个季字自然也非正名,不过是刘家老三的意思。后来搞大了要坐天下,讲礼义,才为自己取名邦。原娶吕氏,名雉,字野鸡,有子名孝惠,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生,汉二年(前205)六月立为储君。后又娶戚夫人,这个女人大约又年轻又漂亮,又很会发嗲,因此宠爱无比,生下王子如意后,马上就想跟秦始皇比高下,要废长立幼,将原定接班人换掉。呂后知道后大为恐慌,于是就找张良让他一定要想办法阻止。《史记》原文甚至称“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连绑架手段都用上了,可见当时情况的严重性。而后者告诉她说,皇帝决定的事,要想改变是很难的。只有一个办法或许可以一试:“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曰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名次排列版本二),皆逃在山中,然上高之。今令太子卑辞安车,迎此四人来以为客,时随入朝,则一助也。”(《汉书·张良传》)吕后用了他的计策,不知使出什么手段,居然真把人给请来了。更重要的是,结果相当圆满,一如事前所料,季惠的太子地位被保住了,可见老头的力量真是十分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