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时代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创新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增强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提高新时代学生的信息化思维,笔者在具体阐述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具体方法的同时也对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总体效果,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困境、教学模式创新、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人类开始向着信息化时代迈进。今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更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相应的,作为国家之本的教育也必须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放到战略性高度上去思考。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如何培育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一代高素质青年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问题,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在整个高中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世界现代化下最直接的产物,无疑对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使其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的新要求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对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创新其教育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
二.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当前的困境
(一)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低
信息技术学科在整个高中课程设置中,既不同于语、数、英三大学科,也不同于其它的文理辅助性学科,它虽是一种常设的学科,却与高考关系不大。学校不够,学生也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于是在这种课程规划中,学生仅以通过会考为学习目的而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学习要求。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安排不足
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与高考挂钩的学科能够占有较多的课时,而作为“多余学科”的信息技术不停的削减课时。保障信息技术教学便成了一大难题。
(三)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
传统计算机课主要是教师讲授法的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课上主体意识强、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于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就成了学生放松娱乐的场所。
三.信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多年的高中信息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已认识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今天它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来看,要想完成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势必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而增强课程吸引力的最根本途径便是创新教学模式。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精神,新时期高中生應具有三个方面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能够运用信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的提出实际上是希望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它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具备灵活操作的能力。很显然这种灵活操作的能力是死板、固化的传统课堂所无法带来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其学习探索的自主自觉性,而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便在于调整现有教学模式,释放课堂活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1.导入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要发挥教学的艺术,把求实再现与求活展示结合起来,第一锤就锤在学生的心上。为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简洁性,教师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富有特色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以讲解“培养信息安全意识”课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入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点击邮件中大奖”的经历,唤起学生的旧有体验,并紧接着用一连串针对典型事例的提问引出课题,达到用较短时间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的效果。
2.目标设计教学法:
该方法不同于以往单纯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便向学生抛出课时要求,使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促使其自觉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设置、增强课堂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课前需自主提交课前布置的相应训练作业,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以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听讲下课忘”的不良现象。
3.演示-操作结合教学法:
想要高效率地学会新技能关键不在于把理论知识背得多么熟练,而是要把所学及时转化为应用,尽管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时间有限,但合理减少讲课时间、给与学生一定的自主操作机会并不会削弱演示授课的效果,相反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能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反馈课堂中仍有疑虑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4.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一节公平、开放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既不能让水平较高的学生感觉没有挑战而无所事事,也不能让水平较差的学生心生怯意、失掉信心。为了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课堂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一)理解信息符号:
信息符号主要包括工具图表类(粗体、斜体、打印、保存等对应功能)、常用缩略语类(FTP、E-mail等所对应的中文名称及含义)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符号类(if-then、while等程序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三种,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联系英语与具体表象,引导学生加深对常用界面图标、常见缩略语和程序语言符号的理解。
(二)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的途径、工具和操作方法的多样性,明白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利用多种途径、工具获取、加工、传递和管理信息的技能;在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出示例、给出提示和规范要求等。
(三)将信息技术迁移于后继的学习:
引导学生在经历过程的基础上,使用观察、比较、类比、综合、分析、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总结信息技术的共性、规律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去解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关信息现象,迁移于相关技术的学习。
五.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术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在这个时候,转变授课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它最终也将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6页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5页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困境、教学模式创新、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人类开始向着信息化时代迈进。今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更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相应的,作为国家之本的教育也必须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放到战略性高度上去思考。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如何培育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一代高素质青年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问题,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在整个高中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世界现代化下最直接的产物,无疑对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使其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的新要求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对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创新其教育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
二.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当前的困境
(一)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低
信息技术学科在整个高中课程设置中,既不同于语、数、英三大学科,也不同于其它的文理辅助性学科,它虽是一种常设的学科,却与高考关系不大。学校不够,学生也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于是在这种课程规划中,学生仅以通过会考为学习目的而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学习要求。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安排不足
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与高考挂钩的学科能够占有较多的课时,而作为“多余学科”的信息技术不停的削减课时。保障信息技术教学便成了一大难题。
(三)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
传统计算机课主要是教师讲授法的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课上主体意识强、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于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就成了学生放松娱乐的场所。
三.信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多年的高中信息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已认识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今天它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来看,要想完成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势必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而增强课程吸引力的最根本途径便是创新教学模式。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课程改革的精神,新时期高中生應具有三个方面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能够运用信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的提出实际上是希望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它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具备灵活操作的能力。很显然这种灵活操作的能力是死板、固化的传统课堂所无法带来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其学习探索的自主自觉性,而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便在于调整现有教学模式,释放课堂活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1.导入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要发挥教学的艺术,把求实再现与求活展示结合起来,第一锤就锤在学生的心上。为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简洁性,教师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富有特色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以讲解“培养信息安全意识”课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入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点击邮件中大奖”的经历,唤起学生的旧有体验,并紧接着用一连串针对典型事例的提问引出课题,达到用较短时间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的效果。
2.目标设计教学法:
该方法不同于以往单纯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初便向学生抛出课时要求,使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促使其自觉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设置、增强课堂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课前需自主提交课前布置的相应训练作业,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以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听讲下课忘”的不良现象。
3.演示-操作结合教学法:
想要高效率地学会新技能关键不在于把理论知识背得多么熟练,而是要把所学及时转化为应用,尽管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时间有限,但合理减少讲课时间、给与学生一定的自主操作机会并不会削弱演示授课的效果,相反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能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反馈课堂中仍有疑虑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4.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一节公平、开放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既不能让水平较高的学生感觉没有挑战而无所事事,也不能让水平较差的学生心生怯意、失掉信心。为了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课堂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一)理解信息符号:
信息符号主要包括工具图表类(粗体、斜体、打印、保存等对应功能)、常用缩略语类(FTP、E-mail等所对应的中文名称及含义)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符号类(if-then、while等程序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三种,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联系英语与具体表象,引导学生加深对常用界面图标、常见缩略语和程序语言符号的理解。
(二)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的途径、工具和操作方法的多样性,明白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利用多种途径、工具获取、加工、传递和管理信息的技能;在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出示例、给出提示和规范要求等。
(三)将信息技术迁移于后继的学习:
引导学生在经历过程的基础上,使用观察、比较、类比、综合、分析、演绎、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总结信息技术的共性、规律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去解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关信息现象,迁移于相关技术的学习。
五.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术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在这个时候,转变授课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它最终也将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6页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