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居民区的厨师博物馆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在旧货市场
  走进季淑芳住的房子,墙上的十几幅有关北京小吃的绘画首先映入眼帘。画泛着古旧的黄色,边框的漆已经略有些斑驳,可见年头不短了。屋中的玻璃柜里,摆放着民国时期的《饮膳正要》《吕氏春秋本味篇》,还有1792年印刷的《随园食单》……这些都是他50年间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各类与饮食文化有关的藏书。他一共收集了菜谱图书3500多册,期刊200多本,有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全国各地各个菜系的菜谱数百本,还有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菜谱。一些稀缺版本被他小心翼翼地平放在玻璃柜中,书的封面上都用卡片细致地标出了书名、印刷时间及介绍。
  为了淘到这些旧书籍、老菜谱,季淑芳跑遍了北京的14个旧货市场,他还曾根据自己多年的购书经验绘制过一幅“北京购书路线图”。
  除了收藏《本味篇》《中国名菜谱》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书籍之外,季淑芳还收藏了《满汉全席》一书的4种版本:有溥仪的弟弟溥杰编撰,晚清时期的宫廷御膳大厨口述,由他的两个徒弟记录而成的最早的版本;也有1959年出版的基于溥杰版进行了基础细化的版本。说起1959年版的《满汉全席》,季淑芳介绍道:“我是10多年前在城南旧货市场收到这本书的。那天6点多钟我就出门了,外面还下着小雪。但是一看到这本书我的眼睛就亮了,抱着它回家的时候感觉就像抱了个小暖炉,别提多激动了!”还有一本几十年前出版的《滿汉全席》,是有一天晚上季淑芳打着手电筒淘到的,当时只花了5元钱。而如今,季淑芳说:“即使给我500元也不卖。”可以说,是季淑芳数十年风雨无阻的坚持,才成就了这座厨师博物馆。
  季淑芳说,他很早以前就喜欢收藏跟厨师有关的东西了。从书籍到器皿,再到各类调味品,只要有时间,他就独自跑到旧货市场,挨个摊位转着淘宝贝。不过这两年季淑芳去得少了,一方面是因为好东西少了,另一方面,各个卖旧货的摊主都已经跟季淑芳很熟识,每每有好东西就会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
  老餐具,新调料
  另一个房间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烹饪器具,有古代陶质的蒸锅、木质的食盒,也有现代各种各样的盘子等器皿。
  一个80厘米见方、纹饰清晰的青铜器皿是战国时期冰鉴的缩微制品。冰鉴是古代冷藏食物的器具,内放冰块,将食物放进去,可以起到如同冰箱一样的保鲜作用。
  博物馆里光刀就有好几十把。季淑芳拿起其中一把,刀面上有清楚的王麻子的肖像—这才是正宗的王麻子菜刀。
  在收藏的过程中,季淑芳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对烹饪历史的了解让人非常佩服。从最早的石烹、陶烹,到青铜器皿,再到现代器皿,季淑芳对它们的演变如数家珍。
  对器皿,季淑芳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看到一个器皿,你要知道它适合装什么菜。他指着屋里一个很大的盘子说,这个适合用来装整鸡整鸭;而旁边那个小的,色泽淡雅,适合用来装凉菜。作为一名厨师,做完菜以后一定要知道用什么东西去装它才适合,菜肴和器皿必须协调一致,否则你做得再好也是不行的。
  如果你以为季淑芳只收藏古董那就不对了,他的收藏品里还有市面上最新的调味品等。哪里出了新的食材和调味品,季淑芳总会第一时间去研究它的制作方法和用法,给烹饪提供更多的灵感。
  平生最爱是厨行
  除了收藏书,季淑芳自己也写书,一本《家常鲁菜谱》就正在编撰中。古朴的册子,里面有季淑芳用毛笔细致书写的菜谱,这都是季淑芳做厨师多年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因为年轻时端锅落下了毛病,他的胳膊有些神经炎,经常疼,所以写成这本书实属不易。
  季淑芳的女儿曾对他说,有个地方要聘请一个行政总厨,薪水不低,却被季淑芳拒绝了。他说:“我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哪里有空去?”如今,已经退休的季淑芳终于可以放松下来,更多地将精力投入自己的爱好了。
  这座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厨师博物馆每年都会接待四五百人,其中有慕名而来翻阅查找菜谱的厨师,有专门登门拜师学艺的学徒,也有听说后想前来“开眼”的收藏爱好者。在这座厨师博物馆里看看季淑芳的藏书,听他讲一讲最近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食材、调味品,总能得到很多启发。而且,能从他那儿学到的不只是烹饪技巧,更多的是他的认真和执着。
  面对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年近古稀的季淑芳如今也有些力不从心。他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博物馆搬出自己的家,真正对外开放,让自己这几十年的心血能被传承下去,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啰唆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又名重复诗。它是有意堆叠同义词,故意重复,造成一种特别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效果。诗歌虽然通常要求语言凝练,但重复啰唆以至成诗,也自有其趣。  据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一书记载,北宋雍熙年间,有位自称“诗伯”的人曾写过一首题为《宿山房即事》的诗:  一个孤僧独自归,  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  杜鹃谢豹啼子规。  此诗乍读文字流畅,音韵和谐,很是有几分“诗味”。可仔
期刊
说起关中的面食,不可不提旬邑饸饹面。作为地地道道的旬邑人,我曾专门上网查过饸饹的渊源:饸饹,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传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引起注意而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其名字“河漏”寓意不祥,心中不快,遂挥笔将“河漏”改为“饸饹”。  旬邑人喜欢吃饸饹,也善于做饸饹。在旬邑人的食谱里,饸饹有炒、烩、卤汁、浇汤、凉拌、过桥等近十种做法—也就是旬邑人,能
期刊
好肥腴或爱清素,也是分时节的,人生的时节。  年少时谁不爱红油赤酱的大鱼大肉?也须得吃些高脂肪高蛋白,才盛得下意气方刚,才撑得起风风火火的爱与恨,才负得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劳作。总得储备些能量,去生长、去挥洒不是吗?所以,爱酱骨架、爱红烧肉、爱香辣蟹、爱涮羊肉、爱铁板牛扒……爱那些高能美食翻滚的腾腾热气。  当年建安路上有一家开在牙医诊所楼上的湘菜馆,我们这些涌到深圳的外省小青年,是从被拆迁的铁皮棚里
期刊
瑞贝卡参加完孙子保罗12岁的生日派对后不久患上了心脏病。在医院里,她不断地请求自己的主治医师:“大卫医师,我求你了,你一定要让我再活12个月,这样我好参加我孙子的13岁生日派对。保罗可是我的第一个孙子。”  “我尽力满足您的心愿。”大卫医师说。  “太感谢你了!”瑞贝卡高兴地说。  12个月后,她确实参加了保罗的生日派对。  10年之后,瑞贝卡找大卫医师进行常规检查时说:“医师,我还有个请求。” 
期刊
小暑吃藕  江南地区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与“偶”同音,故民间又以食藕祝愿婚姻美满。  小暑食新  小暑食新是客家人的一种习俗。小暑过后,客家人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新”。据说“新”即“辛”,是小暑后的第一个辛日。当日人们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小暑吃饺子  伏日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而三伏天就在小暑节气前后,在此期间,对北方人来说,
期刊
西晋名士陆云个性洒脱,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萌”。他是出了名的笑点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天,陆云穿着麻衣坐在船上,无意中低头望见自己水中的倒影,觉得特别好笑,就仰天狂笑起来,最后身体失去重心,一个倒栽葱翻进了河里,差点丢掉小命,幸好被人救了上来。因为陆云笑起来表现夸张,后世的人就将爱笑称作“陆云癖”。  陆机、陆云兄弟来到洛阳后,第一次去拜访张华,只有陆机一个人进去了。张华疑惑地问:“怎么就你一个人
期刊
我国清代著名作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金陵官宦之家,在江宁织造府度过了他早年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生活。到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获罪被抄家,当时15岁的曹雪芹随家人一起迁回北京老宅。随着家业的不断衰败,曹雪芹后来又移居北京西山。曹雪芹素性放达,是个杂家。他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都有所研究。  在西山居住期间,曹雪芹生活十分困顿。他的朋友爱新觉罗·敦敏在
期刊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份报纸曾刊登过一篇婚礼报道,标题是“正常男人娶了长方形女人”。取这种令人捧腹的标题并非报纸有意要让读者开心,而是因为伊利诺伊州确实有名为“正常”和“长方形”的两个城镇。  在美国,这类奇异的绰号式地名简直多如牛毛。比如阿肯色州的“墨水”,威斯康辛州的“泼嬉皮”,北达科他州的“攻击”,西弗吉尼亚州的“黄瓜”,俄勒冈州的“烦死人”,俄克拉荷马州的“弓形腿”,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士忌”…
期刊
买了新房,上周我開始装修。  昨天,楼下的大爷上来找我:“你家每天装修的具体时间可以告诉我吗?”  我忙赔着笑脸说:“可以啊。我家装修影响到您了,真是抱歉!”  大爷摆摆手说:“我是想在你家装修的时候抓紧练练二胡,用装修的声音给我打个掩护,这样我就不会被邻居投诉了。”
期刊
2018年2月,第15任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退役了,带着动过两次手术的心脏和肩膀内的7颗钢钉。  惠若琪称得上是排坛的“天之骄女”。她1991年出生,16岁即入选国家队,5年后便成为国家队的主力,和队友一起拿到了亚锦赛冠军和世界杯季军。  2013年,惠若琪成为中国女排的第15任队长。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获得奥运会冠军。终场前,惠若琪的那个探头球为中国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