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诏德化碑》,立于公元766年。杨升庵《南诏野史》:“碑文整赡,书法极似李北海。”太仓陆氏《八琼室金石补正》引《授引躺堂续跋》云:“此碑书法之秀整,唐刻工书无过也。”《南诏德化碑》碑刻侵蚀较为严重,字迹模糊,但个别字清晰,能看出用笔特征,且整个碑刻的书法风格较为明显,深受唐代行书入碑风气的影响,主要受唐朝大书法家李邕的书法风格的影响,吸取了中原行书碑刻《麓山寺碑》很多书法风格。
从现残存的字来看,《德化碑》楷书中略带行意,偶尔看到个别字略带牵丝,章法采用行距大于距式,取行书之法,我们能看得到流动与其间的上下一贯的行气来,笔断意连,和《麓山寺碑》的章法一致。
《南诏德化碑》(图1)笔画遒丽,结体宽博平正,字形大多取扁势,横画体势长而向右上倾斜。观李北海的作品《麓山寺碑》(图2),笔画遒丽,字形多宽阔不平,有纵横之势,气势豪逸。北海行书,横画不平,有英迈超妙之势,不拘形体耳。这可说是李邕行书的一个最大特征,即夸大了二王字中右高左低,横画上斜的欹测取势的特点。结字取势颀长,奇宕欹侧,其横向笔画的倾斜程度已达到了不能再大的极限。此外李邕又通过对于结体的巧妙调整(比如保持每个字最下端的平正)和通过通篇布局的精心安排,使得通篇的字似斜反正,斜而不倒,恰到妙处。进一步将《德化碑》与《麓山寺碑》的一些单字
(如图3)细细比较,如“带”字两个字形结构极为相似,势态微微右上倾斜,“带”字上方四竖取自《兰亭序》写法。“石”字两者也是字形相似,“石”中一撇拉得很长,奠定了整个字的体势,口部安排在整个字的下端,沉稳端正,让整个字似斜反正。同理的还有“身”字,“将”字。
从用笔上来看,李邕以楷书写行书,做到了方圆兼施(主要以方为主),寓顿挫于婉转流畅中。并在继承二王书风的基础上,将大量类似北碑那样的方笔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再看《麓山寺碑》的用笔,如“太”、“有”的长横,而《德化碑》的长横用笔也多为此方法,如“士”字第一横、“告”字第二横。但是由于该碑是行书,故横画的起笔、收笔处常需与上、下笔画呼应,《麓山寺碑》中其接上横用笔多侧、收笔多圆,有行书的回锋之势,如“大”、“天”,《德化碑》“石”字第一横,与《麓山寺碑》的笔法一致,这也和当时唐代行书受二王书风的影响有关,有《兰亭序》的笔意。《德化碑》的《麓山寺碑》中的竖绝大部分均采用这种写法。它是魏碑的写法,即在竖的下截快收笔时由中锋转为侧锋,渐渐向右下角敛毫而出,如“师”字长竖。这种竖常常略向左弯,带点儿弧度,如拉开的弓一样有股张力,但不能弯软。《德化碑》也用了此种方法,如“带”字。
为什么《南诏德化碑》和李邕的书风如此相似呢?尽管我们无法考证此碑的书丹者,但可以将此碑置于大历史背景下去探讨。
《南诏德化碑》立于公元766年,与天宝年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距离较短,而在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行书入碑的鼎盛時期。当时也出了不少行书入碑的书家,如李邕、张从申和苏灵芝等,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数李邕了。行狎书碑,自《晋祠铭》始”。自唐太宗书《晋祠铭》后,开了行书入碑的先河,由于唐太宗的帝王身份,就必定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实际效仿。《晋祠铭》后出现的怀仁的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盛中唐之行书,每每宣称临习王羲之,实则全从《圣教序》而来,或出自初唐诸贤所仿摹的《兰亭集序》。
在《唐摭言》中记载:“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高丽、白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可见当时唐朝与外族交往之兴盛,在国学之盛,加上唐代帝王对书法的重视,必然也促进书法的向外的传播与发展,唐长孺先生在评价吐蕃文书书法时说:一入唐代,一些官书(不是全部)乃至学童习字时都风格一变,带有像《圣教序》那样的味道。可见当时帝王推崇的书风在整个中原地区及外域的影响,加上当时唐代科举制度及其对书法重视的教育,不难想象当时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流行临摹《圣教序》,或是初唐圣贤仿摹的《兰亭集序》。
李邕(675—747)在书法上穷追二王,又推崇创新,汲取了北碑厚重的特点,将行书入碑达到了极致,完成了行书入碑创造性的改造。李邕书法放笔差增其毫,丰体益媚,确见如是,但结法全从怀仁《集王圣教序》来。可见当时书坛上一派圣教之风,几乎所有行书家都受到《圣教序》的影响。李邕在开元、天宝年间以制作铭颂知名天下,书名隆盛,且撰且自书者当不在少数。《南诏德化碑》受到唐代行书碑刻的书风影响,书风与李邕书风有很大联系也在情理之中。
在与唐朝频繁的交往中,南诏的文化在不断的吸收、借鉴唐朝的汉文化,尤其是与书法关系密切的文字来看,南诏时期使用的文字皆为汉字,其自己并无任何特殊之文字。此由考古发掘及现存金石,可以证明。当然也有巫师如大觋皤之类,或亦有能读罗罗文(爨文),通巫经者,然仅为少数僧侣阶级之专有知识,非一般现象。唐代文化,对云南的深入,也可于碑碣中证之:《王仁求碑》,武后圣历元年立,。此碑在安宁县,其中所用之字皆为武后所颁行者。又有武后所制之字以外者,皆为唐代流俗同行之字,如“閇”即“闭”。由《王仁求碑》之文字,可以推知书法其受唐代文化影响之深。
《德化碑》书风无论是从笔法、结构、章法方面来分析,都深受李邕书风的影响,这当然不是历史的偶然。南诏与唐朝的政治关系之密切,唐朝文化对南诏文化影响之深远,《德化碑》受唐朝行书入碑风潮之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
参考文献:
[1]《新纂云南通志》(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徐嘉瑞 《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廖德广 《南诏德化碑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李洪智 《李邕的行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
[5]张枝铭 《论唐代行书入碑》(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2012年。
[6]冯瑛瀛 《唐代帝王书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美术学,2014年。
从现残存的字来看,《德化碑》楷书中略带行意,偶尔看到个别字略带牵丝,章法采用行距大于距式,取行书之法,我们能看得到流动与其间的上下一贯的行气来,笔断意连,和《麓山寺碑》的章法一致。
《南诏德化碑》(图1)笔画遒丽,结体宽博平正,字形大多取扁势,横画体势长而向右上倾斜。观李北海的作品《麓山寺碑》(图2),笔画遒丽,字形多宽阔不平,有纵横之势,气势豪逸。北海行书,横画不平,有英迈超妙之势,不拘形体耳。这可说是李邕行书的一个最大特征,即夸大了二王字中右高左低,横画上斜的欹测取势的特点。结字取势颀长,奇宕欹侧,其横向笔画的倾斜程度已达到了不能再大的极限。此外李邕又通过对于结体的巧妙调整(比如保持每个字最下端的平正)和通过通篇布局的精心安排,使得通篇的字似斜反正,斜而不倒,恰到妙处。进一步将《德化碑》与《麓山寺碑》的一些单字
(如图3)细细比较,如“带”字两个字形结构极为相似,势态微微右上倾斜,“带”字上方四竖取自《兰亭序》写法。“石”字两者也是字形相似,“石”中一撇拉得很长,奠定了整个字的体势,口部安排在整个字的下端,沉稳端正,让整个字似斜反正。同理的还有“身”字,“将”字。
从用笔上来看,李邕以楷书写行书,做到了方圆兼施(主要以方为主),寓顿挫于婉转流畅中。并在继承二王书风的基础上,将大量类似北碑那样的方笔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再看《麓山寺碑》的用笔,如“太”、“有”的长横,而《德化碑》的长横用笔也多为此方法,如“士”字第一横、“告”字第二横。但是由于该碑是行书,故横画的起笔、收笔处常需与上、下笔画呼应,《麓山寺碑》中其接上横用笔多侧、收笔多圆,有行书的回锋之势,如“大”、“天”,《德化碑》“石”字第一横,与《麓山寺碑》的笔法一致,这也和当时唐代行书受二王书风的影响有关,有《兰亭序》的笔意。《德化碑》的《麓山寺碑》中的竖绝大部分均采用这种写法。它是魏碑的写法,即在竖的下截快收笔时由中锋转为侧锋,渐渐向右下角敛毫而出,如“师”字长竖。这种竖常常略向左弯,带点儿弧度,如拉开的弓一样有股张力,但不能弯软。《德化碑》也用了此种方法,如“带”字。
为什么《南诏德化碑》和李邕的书风如此相似呢?尽管我们无法考证此碑的书丹者,但可以将此碑置于大历史背景下去探讨。
《南诏德化碑》立于公元766年,与天宝年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距离较短,而在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行书入碑的鼎盛時期。当时也出了不少行书入碑的书家,如李邕、张从申和苏灵芝等,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数李邕了。行狎书碑,自《晋祠铭》始”。自唐太宗书《晋祠铭》后,开了行书入碑的先河,由于唐太宗的帝王身份,就必定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实际效仿。《晋祠铭》后出现的怀仁的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盛中唐之行书,每每宣称临习王羲之,实则全从《圣教序》而来,或出自初唐诸贤所仿摹的《兰亭集序》。
在《唐摭言》中记载:“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高丽、白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可见当时唐朝与外族交往之兴盛,在国学之盛,加上唐代帝王对书法的重视,必然也促进书法的向外的传播与发展,唐长孺先生在评价吐蕃文书书法时说:一入唐代,一些官书(不是全部)乃至学童习字时都风格一变,带有像《圣教序》那样的味道。可见当时帝王推崇的书风在整个中原地区及外域的影响,加上当时唐代科举制度及其对书法重视的教育,不难想象当时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流行临摹《圣教序》,或是初唐圣贤仿摹的《兰亭集序》。
李邕(675—747)在书法上穷追二王,又推崇创新,汲取了北碑厚重的特点,将行书入碑达到了极致,完成了行书入碑创造性的改造。李邕书法放笔差增其毫,丰体益媚,确见如是,但结法全从怀仁《集王圣教序》来。可见当时书坛上一派圣教之风,几乎所有行书家都受到《圣教序》的影响。李邕在开元、天宝年间以制作铭颂知名天下,书名隆盛,且撰且自书者当不在少数。《南诏德化碑》受到唐代行书碑刻的书风影响,书风与李邕书风有很大联系也在情理之中。
在与唐朝频繁的交往中,南诏的文化在不断的吸收、借鉴唐朝的汉文化,尤其是与书法关系密切的文字来看,南诏时期使用的文字皆为汉字,其自己并无任何特殊之文字。此由考古发掘及现存金石,可以证明。当然也有巫师如大觋皤之类,或亦有能读罗罗文(爨文),通巫经者,然仅为少数僧侣阶级之专有知识,非一般现象。唐代文化,对云南的深入,也可于碑碣中证之:《王仁求碑》,武后圣历元年立,。此碑在安宁县,其中所用之字皆为武后所颁行者。又有武后所制之字以外者,皆为唐代流俗同行之字,如“閇”即“闭”。由《王仁求碑》之文字,可以推知书法其受唐代文化影响之深。
《德化碑》书风无论是从笔法、结构、章法方面来分析,都深受李邕书风的影响,这当然不是历史的偶然。南诏与唐朝的政治关系之密切,唐朝文化对南诏文化影响之深远,《德化碑》受唐朝行书入碑风潮之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
参考文献:
[1]《新纂云南通志》(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徐嘉瑞 《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廖德广 《南诏德化碑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李洪智 《李邕的行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
[5]张枝铭 《论唐代行书入碑》(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2012年。
[6]冯瑛瀛 《唐代帝王书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美术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