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专业数学工作的可能不会很多,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树立新教学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識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
二、构建新型和谐、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营造出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教学环境。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其次,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l;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再次,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
三、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l.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2、突破教材练习“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开放型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唯一确定”的封闭型练习题而言的。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题:“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比一比,看谁的摆法多。”有的学生用六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用八根,十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还有的用更多的小棒摆出含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拓宽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3、实现作业内容的开放。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第几页的哪几道题中开放出来,例如:“回去量量你的床铺的长度”“找一找家中物体表面的平面图形”“买一千克重的菜”等作业形式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一、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树立新教学观
传统的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識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
二、构建新型和谐、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营造出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教学环境。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其次,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l;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再次,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
三、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l.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2、突破教材练习“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开放型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唯一确定”的封闭型练习题而言的。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型题:“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比一比,看谁的摆法多。”有的学生用六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有的用八根,十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还有的用更多的小棒摆出含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拓宽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3、实现作业内容的开放。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第几页的哪几道题中开放出来,例如:“回去量量你的床铺的长度”“找一找家中物体表面的平面图形”“买一千克重的菜”等作业形式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