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课间,无意中听到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吆喝:“今天你们‘篱笆部落’又有啥杰作?,,一问之下,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惭愧。“篱笆部落”是一群我们常说的“后进生”对自组小团体的戏称。他们坐在教室后面,靠近扫帚拖把堆,平时爱缩在这片小天地里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只要不影响课堂秩序,教师默许,同学认可。
其实,“篱笆部落”在当今高中校园普遍存在,部落的成员不爱学习,偶尔捣蛋。为了不影响班级其他同学,班主任往往把他们放在教室后几排,虽然没有有形的篱笆,但无形的篱笆已深深插入众人心里。于是,他们得过且过,甚至“自甘堕落”,其他人也漠视他们的存在。那儿成为被课堂遗忘的角落、爱的荒漠!
究竟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自己还是他人?班主任难辞其咎。“篱笆部落”的形成和发展,可说是由班主任一手造成。这种局面不仅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也在其他同学心中种下歧视和冷漠的种子,谈何温暖的班集体?
拆除篱笆,让心灵开花,刻不容缓!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众人寻美
罗丹曾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身处“篱笆部落”的同学,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关注他们的眼睛。班主任应首先改变自己的态度,转漠视为关注,坚持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戴着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天空,让他们意识到“我也很优秀”,从而敢于秀出自我。同时,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应有意识地肯定这些同学,让全班同学注意到他们“不为人知”的阳光面,并进一步在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其他闪光面,从而真心悦纳他们,而不是视他们为“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再为他们物色一个能彼此促进的同桌,为拆除篱笆做好先期准备。
教师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篱笆部落”的孩子往往对学习已丧失了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父母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班主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学有所获的幸福感。比如,精选一篇文章,让这些学生搜集资料,研究文本,充分准备后给大家上一堂课;为他们降低作业难度,使他们都能顺利完成;指导他们排演课本剧,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才华;上课提问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和他们共同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督促他们实现目标,享受成功;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做老师的左膀右臂。总之,班主任牵头,各科老师协助,不信“春心”唤不回。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利用班会给学生们讲或读一些名人故事,搬来励志书籍让他们阅读写感受,能让大家在他人的故事中成长。班主任深入“篱笆部落”时,不妨以闲聊的方式不经意地提到一些先前是“问题儿童”但终修成正果的名人事迹,最好还是他们熟知或崇拜的名人,让大家觉得“只要有心,前途一片光明”。或者委派“间谍”打入“敌营”,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现在有所成就,而曾经与这些学生有同样经历的人回校现身说法,表达他们的心声,说说他们的打拼经历。
真情偷心
“篱笆部落”基本处于三不管地带:自我放逐,同学冷视,教师忽视。这片爱的荒漠中的孩子看似叛逆,其实他们正是用这种方式来呼唤爱,一张笑脸,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他们都会收藏于心。当某位一向不交作业的学生,今天交了,可以说:“不错,今天交作业了,坚持喔。”当学生趴桌上了,可以说:“累了吗?休息好了才会有精神啊!”或者“生病了吗?快去看医生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学生处于沮丧状态,可以说:“喔,气不足了?老师有打气筒,借你用用?”总之,班主任要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关爱无处不在,春风无处不拂。以情育情,以心换心,他们才不会有被抛弃的感觉,重新鼓起扬帆的勇气。
持续输氧
拆除“篱笆部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孩子散漫惯了,积重难返,他们的转变必经一段艰难的历程。今天有点儿改变或许明天又故态复萌,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紧盯不放。这时的他们就如夏日池塘里的鱼,需要持续输氧才能生机勃勃,我们要不吝赞扬与鼓励,让他们始终处于情绪饱满状态,累并快乐着,直到彻底转交。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孩子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的加倍呵护。”高中生,尤其是我们口中的“差生”,貌似坚强无比,或许内心早就被我们的冷眼、冷语刺得千疮百孔了。我们该如何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唯有真爱。希望课堂不再有被爱遗忘、被眼光冷落、被心灵抛弃的角落!
我们要珍爱每个学生,让所有的孩子参与教学活动:赏识每个学生才华,激励每个孩子上进,用心了解他们改变的艰辛过程,肯定他们为改变而做的每一分努力;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用真心呵护学生心灵,期待他们把自己打造为一块块光彩夺目的美玉。
其实,“篱笆部落”在当今高中校园普遍存在,部落的成员不爱学习,偶尔捣蛋。为了不影响班级其他同学,班主任往往把他们放在教室后几排,虽然没有有形的篱笆,但无形的篱笆已深深插入众人心里。于是,他们得过且过,甚至“自甘堕落”,其他人也漠视他们的存在。那儿成为被课堂遗忘的角落、爱的荒漠!
究竟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自己还是他人?班主任难辞其咎。“篱笆部落”的形成和发展,可说是由班主任一手造成。这种局面不仅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也在其他同学心中种下歧视和冷漠的种子,谈何温暖的班集体?
拆除篱笆,让心灵开花,刻不容缓!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众人寻美
罗丹曾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身处“篱笆部落”的同学,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关注他们的眼睛。班主任应首先改变自己的态度,转漠视为关注,坚持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戴着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天空,让他们意识到“我也很优秀”,从而敢于秀出自我。同时,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应有意识地肯定这些同学,让全班同学注意到他们“不为人知”的阳光面,并进一步在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其他闪光面,从而真心悦纳他们,而不是视他们为“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再为他们物色一个能彼此促进的同桌,为拆除篱笆做好先期准备。
教师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篱笆部落”的孩子往往对学习已丧失了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父母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班主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学有所获的幸福感。比如,精选一篇文章,让这些学生搜集资料,研究文本,充分准备后给大家上一堂课;为他们降低作业难度,使他们都能顺利完成;指导他们排演课本剧,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才华;上课提问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和他们共同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督促他们实现目标,享受成功;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做老师的左膀右臂。总之,班主任牵头,各科老师协助,不信“春心”唤不回。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利用班会给学生们讲或读一些名人故事,搬来励志书籍让他们阅读写感受,能让大家在他人的故事中成长。班主任深入“篱笆部落”时,不妨以闲聊的方式不经意地提到一些先前是“问题儿童”但终修成正果的名人事迹,最好还是他们熟知或崇拜的名人,让大家觉得“只要有心,前途一片光明”。或者委派“间谍”打入“敌营”,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现在有所成就,而曾经与这些学生有同样经历的人回校现身说法,表达他们的心声,说说他们的打拼经历。
真情偷心
“篱笆部落”基本处于三不管地带:自我放逐,同学冷视,教师忽视。这片爱的荒漠中的孩子看似叛逆,其实他们正是用这种方式来呼唤爱,一张笑脸,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他们都会收藏于心。当某位一向不交作业的学生,今天交了,可以说:“不错,今天交作业了,坚持喔。”当学生趴桌上了,可以说:“累了吗?休息好了才会有精神啊!”或者“生病了吗?快去看医生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学生处于沮丧状态,可以说:“喔,气不足了?老师有打气筒,借你用用?”总之,班主任要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关爱无处不在,春风无处不拂。以情育情,以心换心,他们才不会有被抛弃的感觉,重新鼓起扬帆的勇气。
持续输氧
拆除“篱笆部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孩子散漫惯了,积重难返,他们的转变必经一段艰难的历程。今天有点儿改变或许明天又故态复萌,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紧盯不放。这时的他们就如夏日池塘里的鱼,需要持续输氧才能生机勃勃,我们要不吝赞扬与鼓励,让他们始终处于情绪饱满状态,累并快乐着,直到彻底转交。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孩子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的加倍呵护。”高中生,尤其是我们口中的“差生”,貌似坚强无比,或许内心早就被我们的冷眼、冷语刺得千疮百孔了。我们该如何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唯有真爱。希望课堂不再有被爱遗忘、被眼光冷落、被心灵抛弃的角落!
我们要珍爱每个学生,让所有的孩子参与教学活动:赏识每个学生才华,激励每个孩子上进,用心了解他们改变的艰辛过程,肯定他们为改变而做的每一分努力;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用真心呵护学生心灵,期待他们把自己打造为一块块光彩夺目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