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分类,虽说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体式,但早在《诗经》里就有田园诗的萌芽。它们根据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农事诗、农民控诉诗、田园风光诗。其中以农事诗最多且内容丰富,农民控诉诗和田园风光诗则较少,这主要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程度有关。《诗经》中的田园诗,与后世的田园诗相比,显得稚嫩粗拙,但它们的存在为后世田园诗奠定了基础,也具有后世田园诗中所不具备的古朴真实和农人自己的感受,这也使得《诗经》中的田园诗在田园诗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关键词】:诗经;田园诗;题材
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分类,其名称来源于人们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如李白《早晨于江将军书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陶公愧田园之能,谢客惭山水之美”,明确表示陶渊明擅长田园诗的创作。虽然说陶渊明创作了大量令人赞叹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体式,但是他并不是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早在《诗经》里就有田园诗的萌芽,虽然不够成熟规范,但是它们的存在为后世的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在探讨《诗经》中的田园诗之前,我们先界定一下田园诗的概念。历代文学批评家对中国古代田园诗有各种不同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种,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田园诗是以诗人的私人庄园为场景,以描写田园景观和士人的田园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田园隐逸之乐为基本主题,风格冲淡闲静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的诗歌为代表。而广义的田园诗则以更广阔的农村为场景,表现的内容不仅限于诗人自己,还包括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加丰富,风格也更加多样。田园诗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晚于《诗经》中的田园诗的,所以我们不能过于严格地用后世的概念来限制《诗经》中的田园诗,这会影响我们对《诗经》中的田园诗起源意义的认识。所以本文将使用广义的田园诗概念,来对《诗经》中的田园诗进行分析。下面根据题材的不同,将《诗经》中的田园诗分为三类:农事诗、农民控诉诗、田园风光诗。
《诗经》中的田园诗以农事诗最多且内容最丰富,主要描写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现存《诗经》中的田园诗约有十一首:《幽风》中的《七月》;《周颂》中的《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国风》里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采繁》。[1]
《周颂》中的六篇和《小雅》中的四篇都是农事祭祀的乐歌,分别用于耕种藉田,祈求神灵保佑,报答神明恩德等场合。这些作品都是宗教祭祀和农业生产的混合物。如《丰年》是丰收后祭拜祖先时所唱的乐歌,诗中同时也描写了农业丰收、粮食满仓的景象;《噫嘻》是成王耕种藉田所唱的歌曲,描写了“十千维耦”的盛大劳动场景。《载芟》也是藉田而祈求神灵保佑的歌曲,这首诗描绘了整个农事的过程,从垦荒、播种、除草到最后的收获祭祖,突现表现了一家人通力合作、辛苦耕耘的場面和农作物在每个具体时段生长的样貌,反映劳动人民劳作的辛勤、生活的艰苦和获得丰收的喜悦。
但这些诗歌都是上层贵族对下层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看法,它们没有真正反映农民的痛苦和贫困, 它们更多地表现对农民大规模的垦植的鼓励,农业丰收的喜悦以及对上天恩赐的感谢和祈求神灵祖先的庇佑等内容,诗中洋溢着上层阶级对生活的希冀、喜悦和满足。
与农事祭祀诗相比,《七月》真切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它可以算作周朝农民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叙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以及每个不同时段的风物变化,不仅有农耕狩猎、采集畜牧等劳作情景, 还包含节气气候、饮食起居、衣着分配、贺寿祭神等周人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全面深刻地感受到周代农民的生活状态。
我们把这首诗与我们之前所讲的农事祭祀诗做对比,可以发现,这首诗是以农民的眼光去写农民生活,它用叙事的手法清晰再现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将一年四季无休止高强度的劳作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让人深有所感。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获得回报,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贵族们占有,自己则陋室栖身、饥寒交迫,流露出了当时农民的哀怨和不满。
除了农田耕种以外,《诗经》中采集的场景也很多,如《芣苢》、《十亩之间》、《采繁》等表现的就是妇女们采集的场景。这是因为在《诗经》的时代,种植农业日益发达,然而真正精耕细作的时期并没有马上到来,农业种植还无法满足人们温饱问题,所以采集仍然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而且在春秋战国这种动乱的时代里,农业耕作无法顺利进行,采集的作用也就愈加明显。“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以《诗经》里仍有着不少关于采集的诗歌。
采集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因此在采集的诗歌中,多表现妇女采集或欢乐或艰苦的场面。如《芣苢》是妇女们采车前子时所唱的歌,展现的是一群田家妇女在平原旷野里采摘,群歌互答的情景。《十亩之间》也是表现群体劳动的场面,表现采桑女愉悦闲适的劳动情景,勾勒出一幅悠闲活泼的田园劳作图。《采繁》是写女仆为贵族的祭祀而到野外采摘白篙,表现了她们的辛劳和怨怒。
相对于种植和采集,《诗经》中的田园诗对渔猎表现地很少,只有零星存在于一些田园诗歌中,如《七月》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反映农夫在农桑之余,还要在冬天进行围猎。《诗经》中对渔猎活动的描写,更多集中在它的娱乐性上,如《车攻》和《吉日》描绘的是天子盛大的围猎活动;《叔于田》和《大叔于田》表现的是贵族在田猎时欢快的样子和风采。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渔猎活动在有着从平民的生产活动向贵族的娱乐活动转变的趋势。这是因为渔猎活动在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地位有所下降,种植业的发展使人们定居下来,人们的渔猎不像迁徙状态下那般便利;再加上畜牧业的发展,使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渔猎来获取肉食和皮毛;最后一个原因是渔猎活动危险性太高,而且收获也不定,时多时少,因此人们更加倾向于种植和采集。
除了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描写,《诗经》中的田园诗还表现了农民对上层阶级的控诉和不满。如《魏风· 伐檀》、《魏风· 硕鼠》、《唐风·鸨羽》等篇则直接控诉了上层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发泄底层人民的不满和怨言。《伐檀》对不劳而获的贵族发出了严厉的指责和讥讽。《硕鼠》则更进一步,不仅表现农民对剥削阶级的愤恨之情,揭露了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少恩的本质,更喊出了他们的心声,寻找一个丰衣足食、不受剥削的世外桃源,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思想觉醒的进步。
【关键词】:诗经;田园诗;题材
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分类,其名称来源于人们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如李白《早晨于江将军书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陶公愧田园之能,谢客惭山水之美”,明确表示陶渊明擅长田园诗的创作。虽然说陶渊明创作了大量令人赞叹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体式,但是他并不是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早在《诗经》里就有田园诗的萌芽,虽然不够成熟规范,但是它们的存在为后世的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在探讨《诗经》中的田园诗之前,我们先界定一下田园诗的概念。历代文学批评家对中国古代田园诗有各种不同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种,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田园诗是以诗人的私人庄园为场景,以描写田园景观和士人的田园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田园隐逸之乐为基本主题,风格冲淡闲静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的诗歌为代表。而广义的田园诗则以更广阔的农村为场景,表现的内容不仅限于诗人自己,还包括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加丰富,风格也更加多样。田园诗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晚于《诗经》中的田园诗的,所以我们不能过于严格地用后世的概念来限制《诗经》中的田园诗,这会影响我们对《诗经》中的田园诗起源意义的认识。所以本文将使用广义的田园诗概念,来对《诗经》中的田园诗进行分析。下面根据题材的不同,将《诗经》中的田园诗分为三类:农事诗、农民控诉诗、田园风光诗。
《诗经》中的田园诗以农事诗最多且内容最丰富,主要描写农事劳作和日常生活,现存《诗经》中的田园诗约有十一首:《幽风》中的《七月》;《周颂》中的《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国风》里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采繁》。[1]
《周颂》中的六篇和《小雅》中的四篇都是农事祭祀的乐歌,分别用于耕种藉田,祈求神灵保佑,报答神明恩德等场合。这些作品都是宗教祭祀和农业生产的混合物。如《丰年》是丰收后祭拜祖先时所唱的乐歌,诗中同时也描写了农业丰收、粮食满仓的景象;《噫嘻》是成王耕种藉田所唱的歌曲,描写了“十千维耦”的盛大劳动场景。《载芟》也是藉田而祈求神灵保佑的歌曲,这首诗描绘了整个农事的过程,从垦荒、播种、除草到最后的收获祭祖,突现表现了一家人通力合作、辛苦耕耘的場面和农作物在每个具体时段生长的样貌,反映劳动人民劳作的辛勤、生活的艰苦和获得丰收的喜悦。
但这些诗歌都是上层贵族对下层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看法,它们没有真正反映农民的痛苦和贫困, 它们更多地表现对农民大规模的垦植的鼓励,农业丰收的喜悦以及对上天恩赐的感谢和祈求神灵祖先的庇佑等内容,诗中洋溢着上层阶级对生活的希冀、喜悦和满足。
与农事祭祀诗相比,《七月》真切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它可以算作周朝农民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叙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以及每个不同时段的风物变化,不仅有农耕狩猎、采集畜牧等劳作情景, 还包含节气气候、饮食起居、衣着分配、贺寿祭神等周人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全面深刻地感受到周代农民的生活状态。
我们把这首诗与我们之前所讲的农事祭祀诗做对比,可以发现,这首诗是以农民的眼光去写农民生活,它用叙事的手法清晰再现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将一年四季无休止高强度的劳作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让人深有所感。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获得回报,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贵族们占有,自己则陋室栖身、饥寒交迫,流露出了当时农民的哀怨和不满。
除了农田耕种以外,《诗经》中采集的场景也很多,如《芣苢》、《十亩之间》、《采繁》等表现的就是妇女们采集的场景。这是因为在《诗经》的时代,种植农业日益发达,然而真正精耕细作的时期并没有马上到来,农业种植还无法满足人们温饱问题,所以采集仍然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而且在春秋战国这种动乱的时代里,农业耕作无法顺利进行,采集的作用也就愈加明显。“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以《诗经》里仍有着不少关于采集的诗歌。
采集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因此在采集的诗歌中,多表现妇女采集或欢乐或艰苦的场面。如《芣苢》是妇女们采车前子时所唱的歌,展现的是一群田家妇女在平原旷野里采摘,群歌互答的情景。《十亩之间》也是表现群体劳动的场面,表现采桑女愉悦闲适的劳动情景,勾勒出一幅悠闲活泼的田园劳作图。《采繁》是写女仆为贵族的祭祀而到野外采摘白篙,表现了她们的辛劳和怨怒。
相对于种植和采集,《诗经》中的田园诗对渔猎表现地很少,只有零星存在于一些田园诗歌中,如《七月》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反映农夫在农桑之余,还要在冬天进行围猎。《诗经》中对渔猎活动的描写,更多集中在它的娱乐性上,如《车攻》和《吉日》描绘的是天子盛大的围猎活动;《叔于田》和《大叔于田》表现的是贵族在田猎时欢快的样子和风采。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渔猎活动在有着从平民的生产活动向贵族的娱乐活动转变的趋势。这是因为渔猎活动在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地位有所下降,种植业的发展使人们定居下来,人们的渔猎不像迁徙状态下那般便利;再加上畜牧业的发展,使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渔猎来获取肉食和皮毛;最后一个原因是渔猎活动危险性太高,而且收获也不定,时多时少,因此人们更加倾向于种植和采集。
除了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描写,《诗经》中的田园诗还表现了农民对上层阶级的控诉和不满。如《魏风· 伐檀》、《魏风· 硕鼠》、《唐风·鸨羽》等篇则直接控诉了上层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发泄底层人民的不满和怨言。《伐檀》对不劳而获的贵族发出了严厉的指责和讥讽。《硕鼠》则更进一步,不仅表现农民对剥削阶级的愤恨之情,揭露了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少恩的本质,更喊出了他们的心声,寻找一个丰衣足食、不受剥削的世外桃源,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思想觉醒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