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摆脱了长期“左”倾思想,发展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越彻底,越能说服人。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本着建设性的角度,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客观理性的看待其它社会主义流派,并从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具有实践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左”派;“右”派
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发表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开端的标志。其距今也有500多年了。社会主义从只是作为一种思潮,从作为人们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望的向往,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实在的先进理论和磅礴不息的运动,乃至现实的制度存在。它的历史丰富,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困难与辉煌。一本社会主义运动史也是近现代人类追求自我解放的历史。
在我国,说到社会主义那就等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曾经批评苏联共产党搞“唯我独社”、“唯我独马”。要知道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运动。无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存在诸多流派的事实,以自己为标准衡量一切,必然使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闭门造车。历史走到今天,社会主义已经500年了,我们要好好的站在建设性的角度去翻开历史,去了解它,读懂它,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什么?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前无论学术理论界还是现实社会中,被边缘化。也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也没多少还有点“斯大林模式”的后遗症。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始于资本主义的垄断帝国主义主义阶段,社会剧烈动荡,各方面矛盾激化的大革命时代,正如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那样,其理论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背,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尤其是他的晚年思想。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高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摆脱了长期的“左”倾思想,发展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越彻底,越能说服人。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本着建设性的角度,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客观理性的看待其它社会主义流派,并从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具有实践现实意义的。
一、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是在欧洲通过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确定下来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自然产生的。欧洲中世纪左右的封建社会相较于中国单一的集权式封建社会复杂的多。当时欧洲至少有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老的领主制社会、神权社会、依附混合式社会、严格等级的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社会。“欧洲的封建社会形态形成之处就存在着多元结构,而且这种多元共存的异质结构之间往往又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2]这种多元异质结构为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奠定了社会性基础。这种多元异质结构,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不断发展发酵,也造就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波澜壮阔的群众性运动。
(一)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正如资本主义社会是对封建社会的扬弃,社会主义最早被看成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继承者,是试图客服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以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一种思想、运动。19世界上半叶,社会主义在欧洲成为一种时髦。站在不同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都纷纷打出了社会主义旗帜,都自诩为社会主义者。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大致可以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大体分为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其中封建的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属于反动的社会主义,因为他们企图倒历史的车轮,代表的是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正在衰弱的个人小私有者的利益。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显然是一种保守的社会主义,他们所谓的超阶级的国家,说是为了维护工人的利益,实际上是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要抛弃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3]19世纪上半叶及其以前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作空想的社会主义,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完全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纯粹道德上人性的谴责,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力量和途径。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
(2)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共产主义政党,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共产主义者同盟刚建立不久,欧洲革命就爆发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迅速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经受了1848革命的洗礼。后因内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导致内部分裂以及外部镇压而无法正常活动。1848革命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爆发的,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次革命是欧洲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大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社会主义流派和运动
(一)主要的几种社会主义理论
1、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期初还只是“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而且“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神圣的同盟”。[4]这个时候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支,但因其理论的先进性并符合大工业无产阶级的需要,最后才赢得了工人阶级的信任。它以“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把工人阶级召唤在自己的旗下,对欧洲工人运动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活动家。无论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都贯彻了科学社会主义精神。19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2、蒲鲁东主义
蒲鲁东主义代表的是破产小私有者企图回到旧时代的愿望,它抨击私有制,宣扬改良主义,主张废除一切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政治、集权和权威,主张无政府主义。该主义期初在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市场。被马克思称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
3、巴枯宁主义
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流行于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无政府主义流派。巴枯宁深受蒲鲁东主义的影响,在理论上,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任何权威。自由是人最本性的存在,自由和无政府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只存在一个唯一的教条、一项唯一的法律、一个唯一的道德基础—自由”。[5]他既反对革命暴动也反对工人阶级参加选举和进行议会斗争。巴枯宁派的宗派主义导致了第一国际组织的公开分裂,后被开除第一国际。
4、共联(工团)主义
英国的共联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工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因其开始流行于英国工会联合会而得名。该主义强调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反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主张只进行经济斗争,通过友好和平谈判与仲裁来解决工人的问题,认为合法手段是最根本的方法。强调“忠实的劳动”、“公平的报酬”和“合理的劳动日”,其实质就是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因英国本身就有着改良主义的传统,所以改良主义在英国工人运动中颇受欢迎,影响巨大。
法国把工会称作工团,它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又是一种工会主义,它与英国共联主义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出更明显的“革命”、“激进”特点。它主张用工团联盟来代替国家机构,强调工人运动的自主性,而绝不和任何政党搅在一块,强调生产者的自我管理。工团主义所强调的革命暴力多指的是罢工、游行示威和破坏机器等。主张资本家生产资料归工团,而农业和手工业保留小私有制的混合经濟。
5、拉萨尔主义
拉萨尔主义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费迪南·拉萨尔而得名。拉萨尔提出要消灭“铁的工资规律”[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工资始终停留在一国为了维持种族生存和繁殖后代所要求的极限生活水平上。如果工资超过这一平均数,那么工人的生活就会改善,生的孩子就多,社会劳动力就增多,工资就会下降。反之,若工资低于这一平均数,工人提供的人口劳动力就会变少,根据供需关系,工资就会上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始终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资本家得到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成果。同时,拉萨尔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工人获得普选权,利用合法手段进行议会斗争,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他建立了德国著名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是工人阶级独立的政治组织,但他又与俾斯麦秘密勾结,要求工人阶级站在德国容克王权一边来反对资产阶级。
6、费边社会主义
它是19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主张以和平、合法、缓慢的手段对资本主义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演进过程。社会主义只不过是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政治发展运动的结果,是民主主义演变的必然结果。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公共事业都是在积累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同时强调地方自治,夺取议会选举。其实质是渐进主义和改良主义。1906年组织成员改称组织为工党,有很多费边社成员参加。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工党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与英国传统的保守自由主义一起构成了英国工党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工党在英国组阁执政很多年,可以说基本上成功的实现了当初的议会斗争路线。
(二)社会主义运动
1、国际工人协会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的直接原因是19世纪60年代英法等国工人阶级声援波兰人民反对沙俄的民族起义。当时马克思被选为委员,兼德国通讯书记。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协会又被称作为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内部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由于国际工人协会对公社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协会也遭到了各国家政府的责难,许多国家的组织和成员遭到了迫害。在他存在的12年间,先后在欧、美、非18个国建立了支部,会员一度达到将近百万人,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期间发挥了作为工人运动领导中心的作用,广泛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各国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准备了条件,其期间活动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次实现了国际范围内的工人大联合,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真正的具有了国际性的性质。第一国际成立前,还是“按照地区和民族划分和区别的群众,只是由共同承受痛苦的感情联系起来的,还不成熟,往往一筹莫展地摇摆于热情与绝望之间”[7],但是“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8]
2、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革命后的国防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导致巴黎工人阶级发动起义,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府,并进行了公社选举。期间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政权,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倾向的政策措施,体现了革命中的首创精神,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实践启示意义。
3、第二国际
第二国际是在欧美各国工人运动重新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各国的工人政党普遍建立,各国党和工人要求加强国际团结合作的背景下建立的。1889年两个国际大会在分裂的状态下召开的,代表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革命派(马克思派)和改良派(可能派)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二国际是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但在组织上更加比较松散,第二国际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长期没有固定的名称,强调各国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通过了著名的反战巴塞尔宣言。但是当战争实际爆发后,绝大数社会民主党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标志着第二国际实际上的破产。但第二国际期间毕竟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第二国际“在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力量进行预备性的、初步的、最基本的组织方面,做到了非常重要的而有意的工作。”[9] 三、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变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
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自我斗争,使得工人的无论经济方面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还是政治方面的权利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同时,第二国际各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胜利不断,这对西欧各国的工人阶级和政党领导人产生极大的心理震撼,他们变得更加注重经济方面的斗争,对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改良主义日益成为西欧工人运动中的主流选择。
针对这种情况,各国工人政党内部都围绕这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和道路、革命与改良、现实与妥协等等重大过去的原则性问题开展了激烈的理论争论。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更加分裂严重。1899年伯恩施坦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三方面的全部“修正”。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造成了极大震动。革命派个改良派更加对立起来。巴黎大会后,就米勒兰入阁事件,和此后的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双方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中、右三派实际形成。齐美尔瓦尔德运动后,左派大联合,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中成为著名的左派。1919年3月,在各国左派社会主义者的基础上诞生了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并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从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形成了以各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共产主义和以社会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两大派别。这两大派别基本上就奠定了后来以列宁主义为原则的相对落后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和以民主、自由、人道主义、福利主义为原则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事实上,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就此走上了这两种不同的道路。
2、“左”派的社会主义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它使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第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在它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共产党,从而根本改变了这些国家以及此后的世界政治格局面貌。十月革命显示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要与本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此后有列宁对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苏联模式”或称为“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最后被广泛的推广于共产主义各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该模式在初期显示出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在先天性的弊端最终成为桎梏。20世纪下半叶東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声不断,苏联也走上改革道路。但可惜的是这些国家要么因为自身原因或是外部原因,改革都没有走向成功。最终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纷纷变换大旗,社会主义运动大多失败。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无疑无比巨大。其中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国和国建国初期无疑走的是具有浓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左”派道路。
3、“右”派的社会主义运动
“欧洲共产主义”是以法、意、西等国共产党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共运的一种思潮和运动,当然并不是所有欧洲共产党都赞同此路线主张。它是这些国家在摆脱苏联控制,独立自主探索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主张议会斗争和群众斗争结合的合法途径,强调新型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和平民主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强调共产党各自独立处理自己内部事务,反对国际领导中心。
20世纪50-80年代也是西欧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多次在大选中胜利并组阁。其中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在很长时间都是各国社会党的典范。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法兰克福宣言)。其主张在意识形态上要求多元化,反对单一的思想理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不过更多的是伦理意义上的坚持。追求经济的繁荣和平等,主张混合所有制,建立福利国家。既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坚持多党轮流执政,走议会和平道路,反对暴力和无产阶级的专政,以实现政治上的真正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性的运动,它不要求对待事物的态度严格一律。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或其他的分析社会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即为了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10]
4、其它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摆脱了过去极“左”路线。在这一伟大的改革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具中国国情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历史波澜广阔,成就辉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的信心,被称为“中国模式”。但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清醒地吸取过去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承认有此类模式。因为真正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模式那就会固步自封甚至作为样板被推行,这与当代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实事求是的哲学主义相矛盾。毕竟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近在眼前。
除此之外20世纪下半叶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各具特色的民族社会主义以及著名的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等。
四、结语
从社会主义500多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社会主义理论学说就已经有不同流派,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世界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共产主义运动只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左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是国际社会主义主义运动,也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是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类型的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共运也只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要求我们站得高,看得远。以更加包容开阔的心胸和建设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各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能搞唯我独“社”。不客观的承认这一事实,常常会造成对现实的误判和片面的总结历史经验,甚至不敢前进!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我们敢于摆脱苏联模式,把国情和实际与马列主义普遍原理结合起来,走了曾经被有的国家批评是“修正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我们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因此走向社会主义,不是遵循固化的条条框框,而是最大的国情。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样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客观的看待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例如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右”派。从历史的结果来看,社会民主党和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确实挺成功的。这些流派中的有益思想和优良传统我们是可以学习的,而不应该一谈到这些就被扣上帽子。有学术理性的人,对社会主义历史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事实。社会主义从来不是只有一家,但从历史中辩证地看,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发展很好地确实只有一家。如今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与时俱进,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有信心,对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也要有信心去包容以及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求同存异。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借鉴各种有益文明成果中诞生和在扎实地实践中发展完善的。毫无疑问,所有的批判应是理性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和反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战略定力和信心,做到为我所用,不走二个极端:极“左”,极“右”。只走最适合国情的实事求是的道路,而这正是通向社会主义真正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2]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第2卷,507-5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5-2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1.
[5]《巴枯宁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74.
[6]《拉萨尔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4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3.
[9]《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第2版,105.
[10]《社会党国际文件集》[G].哈尔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
【关键词】: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左”派;“右”派
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发表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开端的标志。其距今也有500多年了。社会主义从只是作为一种思潮,从作为人们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美好愿望的向往,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实在的先进理论和磅礴不息的运动,乃至现实的制度存在。它的历史丰富,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困难与辉煌。一本社会主义运动史也是近现代人类追求自我解放的历史。
在我国,说到社会主义那就等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曾经批评苏联共产党搞“唯我独社”、“唯我独马”。要知道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运动。无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存在诸多流派的事实,以自己为标准衡量一切,必然使自己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闭门造车。历史走到今天,社会主义已经500年了,我们要好好的站在建设性的角度去翻开历史,去了解它,读懂它,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什么?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前无论学术理论界还是现实社会中,被边缘化。也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也没多少还有点“斯大林模式”的后遗症。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始于资本主义的垄断帝国主义主义阶段,社会剧烈动荡,各方面矛盾激化的大革命时代,正如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那样,其理论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背,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尤其是他的晚年思想。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高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摆脱了长期的“左”倾思想,发展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越彻底,越能说服人。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同时,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本着建设性的角度,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客观理性的看待其它社会主义流派,并从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具有实践现实意义的。
一、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是在欧洲通过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确定下来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自然产生的。欧洲中世纪左右的封建社会相较于中国单一的集权式封建社会复杂的多。当时欧洲至少有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老的领主制社会、神权社会、依附混合式社会、严格等级的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社会。“欧洲的封建社会形态形成之处就存在着多元结构,而且这种多元共存的异质结构之间往往又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2]这种多元异质结构为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奠定了社会性基础。这种多元异质结构,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不断发展发酵,也造就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波澜壮阔的群众性运动。
(一)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正如资本主义社会是对封建社会的扬弃,社会主义最早被看成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继承者,是试图客服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以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一种思想、运动。19世界上半叶,社会主义在欧洲成为一种时髦。站在不同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都纷纷打出了社会主义旗帜,都自诩为社会主义者。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大致可以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大体分为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其中封建的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都属于反动的社会主义,因为他们企图倒历史的车轮,代表的是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正在衰弱的个人小私有者的利益。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显然是一种保守的社会主义,他们所谓的超阶级的国家,说是为了维护工人的利益,实际上是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要抛弃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3]19世纪上半叶及其以前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作空想的社会主义,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完全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纯粹道德上人性的谴责,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力量和途径。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
(2)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共产主义政党,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共产主义者同盟刚建立不久,欧洲革命就爆发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迅速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经受了1848革命的洗礼。后因内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导致内部分裂以及外部镇压而无法正常活动。1848革命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爆发的,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次革命是欧洲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大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社会主义流派和运动
(一)主要的几种社会主义理论
1、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期初还只是“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而且“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神圣的同盟”。[4]这个时候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支,但因其理论的先进性并符合大工业无产阶级的需要,最后才赢得了工人阶级的信任。它以“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把工人阶级召唤在自己的旗下,对欧洲工人运动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活动家。无论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都贯彻了科学社会主义精神。19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社会主义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2、蒲鲁东主义
蒲鲁东主义代表的是破产小私有者企图回到旧时代的愿望,它抨击私有制,宣扬改良主义,主张废除一切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政治、集权和权威,主张无政府主义。该主义期初在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市场。被马克思称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
3、巴枯宁主义
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流行于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无政府主义流派。巴枯宁深受蒲鲁东主义的影响,在理论上,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任何权威。自由是人最本性的存在,自由和无政府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只存在一个唯一的教条、一项唯一的法律、一个唯一的道德基础—自由”。[5]他既反对革命暴动也反对工人阶级参加选举和进行议会斗争。巴枯宁派的宗派主义导致了第一国际组织的公开分裂,后被开除第一国际。
4、共联(工团)主义
英国的共联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工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因其开始流行于英国工会联合会而得名。该主义强调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反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主张只进行经济斗争,通过友好和平谈判与仲裁来解决工人的问题,认为合法手段是最根本的方法。强调“忠实的劳动”、“公平的报酬”和“合理的劳动日”,其实质就是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因英国本身就有着改良主义的传统,所以改良主义在英国工人运动中颇受欢迎,影响巨大。
法国把工会称作工团,它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又是一种工会主义,它与英国共联主义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出更明显的“革命”、“激进”特点。它主张用工团联盟来代替国家机构,强调工人运动的自主性,而绝不和任何政党搅在一块,强调生产者的自我管理。工团主义所强调的革命暴力多指的是罢工、游行示威和破坏机器等。主张资本家生产资料归工团,而农业和手工业保留小私有制的混合经濟。
5、拉萨尔主义
拉萨尔主义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费迪南·拉萨尔而得名。拉萨尔提出要消灭“铁的工资规律”[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工资始终停留在一国为了维持种族生存和繁殖后代所要求的极限生活水平上。如果工资超过这一平均数,那么工人的生活就会改善,生的孩子就多,社会劳动力就增多,工资就会下降。反之,若工资低于这一平均数,工人提供的人口劳动力就会变少,根据供需关系,工资就会上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始终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资本家得到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成果。同时,拉萨尔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工人获得普选权,利用合法手段进行议会斗争,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他建立了德国著名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是工人阶级独立的政治组织,但他又与俾斯麦秘密勾结,要求工人阶级站在德国容克王权一边来反对资产阶级。
6、费边社会主义
它是19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主张以和平、合法、缓慢的手段对资本主义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演进过程。社会主义只不过是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政治发展运动的结果,是民主主义演变的必然结果。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公共事业都是在积累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同时强调地方自治,夺取议会选举。其实质是渐进主义和改良主义。1906年组织成员改称组织为工党,有很多费边社成员参加。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工党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与英国传统的保守自由主义一起构成了英国工党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工党在英国组阁执政很多年,可以说基本上成功的实现了当初的议会斗争路线。
(二)社会主义运动
1、国际工人协会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的直接原因是19世纪60年代英法等国工人阶级声援波兰人民反对沙俄的民族起义。当时马克思被选为委员,兼德国通讯书记。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协会又被称作为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内部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由于国际工人协会对公社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公社失败后,国际工人协会也遭到了各国家政府的责难,许多国家的组织和成员遭到了迫害。在他存在的12年间,先后在欧、美、非18个国建立了支部,会员一度达到将近百万人,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期间发挥了作为工人运动领导中心的作用,广泛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各国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准备了条件,其期间活动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次实现了国际范围内的工人大联合,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真正的具有了国际性的性质。第一国际成立前,还是“按照地区和民族划分和区别的群众,只是由共同承受痛苦的感情联系起来的,还不成熟,往往一筹莫展地摇摆于热情与绝望之间”[7],但是“国际解散的时候,工人阶级已经全然不是1864年国际成立时的那个样子了”。[8]
2、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革命后的国防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导致巴黎工人阶级发动起义,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府,并进行了公社选举。期间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政权,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倾向的政策措施,体现了革命中的首创精神,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实践启示意义。
3、第二国际
第二国际是在欧美各国工人运动重新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各国的工人政党普遍建立,各国党和工人要求加强国际团结合作的背景下建立的。1889年两个国际大会在分裂的状态下召开的,代表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革命派(马克思派)和改良派(可能派)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二国际是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但在组织上更加比较松散,第二国际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长期没有固定的名称,强调各国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通过了著名的反战巴塞尔宣言。但是当战争实际爆发后,绝大数社会民主党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标志着第二国际实际上的破产。但第二国际期间毕竟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第二国际“在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力量进行预备性的、初步的、最基本的组织方面,做到了非常重要的而有意的工作。”[9] 三、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变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
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自我斗争,使得工人的无论经济方面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还是政治方面的权利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同时,第二国际各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胜利不断,这对西欧各国的工人阶级和政党领导人产生极大的心理震撼,他们变得更加注重经济方面的斗争,对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改良主义日益成为西欧工人运动中的主流选择。
针对这种情况,各国工人政党内部都围绕这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和道路、革命与改良、现实与妥协等等重大过去的原则性问题开展了激烈的理论争论。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更加分裂严重。1899年伯恩施坦发表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三方面的全部“修正”。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造成了极大震动。革命派个改良派更加对立起来。巴黎大会后,就米勒兰入阁事件,和此后的帝国主义战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双方产生了激烈的斗争,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中、右三派实际形成。齐美尔瓦尔德运动后,左派大联合,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中成为著名的左派。1919年3月,在各国左派社会主义者的基础上诞生了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并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从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形成了以各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共产主义和以社会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两大派别。这两大派别基本上就奠定了后来以列宁主义为原则的相对落后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和以民主、自由、人道主义、福利主义为原则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事实上,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就此走上了这两种不同的道路。
2、“左”派的社会主义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它使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第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在它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共产党,从而根本改变了这些国家以及此后的世界政治格局面貌。十月革命显示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要与本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此后有列宁对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苏联模式”或称为“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最后被广泛的推广于共产主义各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该模式在初期显示出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在先天性的弊端最终成为桎梏。20世纪下半叶東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声不断,苏联也走上改革道路。但可惜的是这些国家要么因为自身原因或是外部原因,改革都没有走向成功。最终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纷纷变换大旗,社会主义运动大多失败。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无疑无比巨大。其中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国和国建国初期无疑走的是具有浓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左”派道路。
3、“右”派的社会主义运动
“欧洲共产主义”是以法、意、西等国共产党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共运的一种思潮和运动,当然并不是所有欧洲共产党都赞同此路线主张。它是这些国家在摆脱苏联控制,独立自主探索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主张议会斗争和群众斗争结合的合法途径,强调新型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和平民主方式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强调共产党各自独立处理自己内部事务,反对国际领导中心。
20世纪50-80年代也是西欧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多次在大选中胜利并组阁。其中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在很长时间都是各国社会党的典范。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法兰克福宣言)。其主张在意识形态上要求多元化,反对单一的思想理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不过更多的是伦理意义上的坚持。追求经济的繁荣和平等,主张混合所有制,建立福利国家。既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坚持多党轮流执政,走议会和平道路,反对暴力和无产阶级的专政,以实现政治上的真正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性的运动,它不要求对待事物的态度严格一律。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或其他的分析社会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即为了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10]
4、其它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摆脱了过去极“左”路线。在这一伟大的改革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具中国国情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历史波澜广阔,成就辉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的信心,被称为“中国模式”。但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清醒地吸取过去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承认有此类模式。因为真正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模式那就会固步自封甚至作为样板被推行,这与当代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实事求是的哲学主义相矛盾。毕竟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近在眼前。
除此之外20世纪下半叶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各具特色的民族社会主义以及著名的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等。
四、结语
从社会主义500多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社会主义理论学说就已经有不同流派,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世界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共产主义运动只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左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是国际社会主义主义运动,也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是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类型的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共运也只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要求我们站得高,看得远。以更加包容开阔的心胸和建设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各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能搞唯我独“社”。不客观的承认这一事实,常常会造成对现实的误判和片面的总结历史经验,甚至不敢前进!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我们敢于摆脱苏联模式,把国情和实际与马列主义普遍原理结合起来,走了曾经被有的国家批评是“修正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我们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因此走向社会主义,不是遵循固化的条条框框,而是最大的国情。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样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客观的看待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例如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右”派。从历史的结果来看,社会民主党和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确实挺成功的。这些流派中的有益思想和优良传统我们是可以学习的,而不应该一谈到这些就被扣上帽子。有学术理性的人,对社会主义历史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事实。社会主义从来不是只有一家,但从历史中辩证地看,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发展很好地确实只有一家。如今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与时俱进,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有信心,对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也要有信心去包容以及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求同存异。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借鉴各种有益文明成果中诞生和在扎实地实践中发展完善的。毫无疑问,所有的批判应是理性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和反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战略定力和信心,做到为我所用,不走二个极端:极“左”,极“右”。只走最适合国情的实事求是的道路,而这正是通向社会主义真正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2]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第2卷,507-5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5-2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1.
[5]《巴枯宁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74.
[6]《拉萨尔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4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3.
[9]《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第2版,105.
[10]《社会党国际文件集》[G].哈尔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