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孙过庭《书谱序》是一篇非常著名的书法文献,今人多名之曰《书谱》。然就其中的一段内容来看,孙氏乃是本着取可信实材料的原则,录之而成谱系,辑成名为《书谱》的书,目的在于“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即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传播前人书法的笔法和风范,以利于将来的人学习。结合文中的一段内容所反映的孙氏在著《书谱》过程中对各种材料的定义、取舍,我们可以考证孙过庭对古代文献的辨伪思想,并略论其内容为序言的性质。
【关键词】:书谱序;辨伪;孙过庭
正文:
在古人书论中,《书谱序》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献,其草书墨迹和文章内容被后世誉为“双璧”。或有人主此乃是内容完整的文,名为《书谱》更为恰当。本文试就其所撰文中数语,讨论一下孙氏辨伪思想之体现,并略论其内容为序言的性质:
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孙氏于此主要是讲自己作《书谱》过程中对于各种材料的取舍。本于“除繁去滥、睹迹明心”的原则,“常俗所存”、“诸家势评”、“非经非训”之作等多種孙氏认为无收录价值的材料皆“不籍编录”。既然有所取舍,此过程中遇到一些辨伪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孙氏首先对当时常见的《笔阵图》做了一番评价,认为这篇图文相称的小文章虽然画的不好,字迹也不甚明晰,但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即“尚可发启童蒙”,并且怀疑此文是王羲之所作。可见《笔阵图》在当时是学书者常见的材料。唐人张彦远所辑《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以及宋朱长文《墨池编》中都有题为《笔阵图》的文献。前两人认为作者是卫烁卫夫人,后者与孙氏观点同,然所收之文内容又与张、陈所收不同。朱是将名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文章命之为《笔阵图》,又将前文当做名为《书论四篇》的文章中之一篇,同列于王右军名下,并对张氏定作者为卫作了记录,“以为莫可考验也”。或其定此篇名、作者另有所本,然无说明,亦不可知。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王羲之当时或许写过《笔阵图》,然不是上述文献所收录的模样,所收之文应系六朝人伪托。孙氏此处所见之文仅七行,较之上述文献所载篇章之篇幅、内容(发启童蒙),当与卫氏之作较近。若果如此,则孙氏于文中是对该篇作者提出了质疑,并定为右军。“虽则未详真伪”一句说明了他的态度是:《笔阵图》虽有伪作之嫌,然流传甚广,有一定价值,姑且认为它是王右军所作,以同常俗观点。近人冯亦吾先生在《书谱续书谱解说》一书中,将原文中“是”字易为“非”字,译意也随之错误,将孙氏之“怀疑是王羲之所作”之意,推向了“怀疑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对立面,误也。参看《书谱》墨迹一目了然,不知冯老先生此处所宗何本。估计仅是书籍出版过程中的校勘错误所致。
《笔势论》十章,《书苑菁华》所收为十二章,《历代书法论文选》据《佩文斋书画谱》所收亦十二章;《墨池编》所收十章者,“原版久毁,其真伪难下定论”。孙氏此处所见当是内容与十二章本相近者,中或亡佚散失二章。文中有“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云云,“文鄙理疏、意乖言拙”之评恰如其分。又有“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不苟传也”等语,汉、晋不别,搬石砸脚,作伪过于明显,孙氏斥之“虚诞”。除了对该文辞意乏理、朝代混乱的质疑外,孙氏还从右军的角度进行反证,认为他“位重才高、调清词雅”,断不会“章则顿亏、一至于此”。故评之“非训非经”而舍弃不录。按,《笔势论》十二章,虽系伪作,文中所述亦有可取之处,诸章内容较之孙氏《书谱》中语,言辞朴实,主旨不为辞藻所掩,似更合其“睹迹明心”的原则,“足以补《笔阵图》之不足”孙氏此言“宜从弃择”,与前之疑《笔阵图》而能肯定它的价值不同。盖此文托名右军,故弄玄虚,在推重王羲之的孙氏眼中更嫌虚妄有关。且孙氏此处所本的原则是取可信实的材料,录之而成谱系,辑成名为《书谱》的书,那么他对这种作伪明显的文献嗤之以鼻也就可以理解了。
孙过庭自述作《书谱》的目的在于“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说简单一点就是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传播前人书法的笔法和风范,以利于将来的人学习。就传世文献来看,唐以前专论书法笔法的技法层面的文献并不多,前面所述《笔阵图》、《笔势论》十二章以及其它多种论及笔法技法的文献多属伪托。整体看来,唐以前论及书法的文献大体囿于文学,以现书法之美,尤以描写书势之美为主。所以孙氏认为此类“势评”多浮夸的修辞,对于书法仅能反映其外在的形式,其作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没有真正理解书法的内在本质,也就不能领会到书法美的原因,学不到书法的笔法。故对于此类文献,孙氏“亦无取焉”,不是因为恐其中多有伪篇,而是与其作文的目的性相去甚远。至于古今名家的书迹,或难得一见,或人有定论,不作详述;古文字各种书体与时下之书质妍悬隔,“又亦略诸”;其它龙书、龟书一类象形装饰性文字,孙氏认为接近绘画也不加详论。总之,孙氏很重当时的主流书体和它们的技法性,对于那些托名前代的文献或文字遗迹,有作伪嫌疑者,他不否定它们的价值,但本于其著述的目的性选择舍弃之。
值得注意的是,孙过庭于《书谱》文末记述了一段自己作伪的过程。他曾经把自己所作认为很好的书法请“时称识者”观赏,但却没有得到认同。于是他“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再次示人时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孙氏因此哂此辈乃叶公好龙之徒,并发出知音难觅的感叹。由此可知,孙氏对古代书法文献辨伪的水平是很高的,而且他具有卓越的书法品鉴和书写能力,此举辨伪数例,当是其中的一个反映。
【关键词】:书谱序;辨伪;孙过庭
正文:
在古人书论中,《书谱序》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献,其草书墨迹和文章内容被后世誉为“双璧”。或有人主此乃是内容完整的文,名为《书谱》更为恰当。本文试就其所撰文中数语,讨论一下孙氏辨伪思想之体现,并略论其内容为序言的性质:
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孙氏于此主要是讲自己作《书谱》过程中对于各种材料的取舍。本于“除繁去滥、睹迹明心”的原则,“常俗所存”、“诸家势评”、“非经非训”之作等多種孙氏认为无收录价值的材料皆“不籍编录”。既然有所取舍,此过程中遇到一些辨伪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孙氏首先对当时常见的《笔阵图》做了一番评价,认为这篇图文相称的小文章虽然画的不好,字迹也不甚明晰,但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即“尚可发启童蒙”,并且怀疑此文是王羲之所作。可见《笔阵图》在当时是学书者常见的材料。唐人张彦远所辑《法书要录》、宋陈思《书苑菁华》、以及宋朱长文《墨池编》中都有题为《笔阵图》的文献。前两人认为作者是卫烁卫夫人,后者与孙氏观点同,然所收之文内容又与张、陈所收不同。朱是将名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文章命之为《笔阵图》,又将前文当做名为《书论四篇》的文章中之一篇,同列于王右军名下,并对张氏定作者为卫作了记录,“以为莫可考验也”。或其定此篇名、作者另有所本,然无说明,亦不可知。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王羲之当时或许写过《笔阵图》,然不是上述文献所收录的模样,所收之文应系六朝人伪托。孙氏此处所见之文仅七行,较之上述文献所载篇章之篇幅、内容(发启童蒙),当与卫氏之作较近。若果如此,则孙氏于文中是对该篇作者提出了质疑,并定为右军。“虽则未详真伪”一句说明了他的态度是:《笔阵图》虽有伪作之嫌,然流传甚广,有一定价值,姑且认为它是王右军所作,以同常俗观点。近人冯亦吾先生在《书谱续书谱解说》一书中,将原文中“是”字易为“非”字,译意也随之错误,将孙氏之“怀疑是王羲之所作”之意,推向了“怀疑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对立面,误也。参看《书谱》墨迹一目了然,不知冯老先生此处所宗何本。估计仅是书籍出版过程中的校勘错误所致。
《笔势论》十章,《书苑菁华》所收为十二章,《历代书法论文选》据《佩文斋书画谱》所收亦十二章;《墨池编》所收十章者,“原版久毁,其真伪难下定论”。孙氏此处所见当是内容与十二章本相近者,中或亡佚散失二章。文中有“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云云,“文鄙理疏、意乖言拙”之评恰如其分。又有“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不苟传也”等语,汉、晋不别,搬石砸脚,作伪过于明显,孙氏斥之“虚诞”。除了对该文辞意乏理、朝代混乱的质疑外,孙氏还从右军的角度进行反证,认为他“位重才高、调清词雅”,断不会“章则顿亏、一至于此”。故评之“非训非经”而舍弃不录。按,《笔势论》十二章,虽系伪作,文中所述亦有可取之处,诸章内容较之孙氏《书谱》中语,言辞朴实,主旨不为辞藻所掩,似更合其“睹迹明心”的原则,“足以补《笔阵图》之不足”孙氏此言“宜从弃择”,与前之疑《笔阵图》而能肯定它的价值不同。盖此文托名右军,故弄玄虚,在推重王羲之的孙氏眼中更嫌虚妄有关。且孙氏此处所本的原则是取可信实的材料,录之而成谱系,辑成名为《书谱》的书,那么他对这种作伪明显的文献嗤之以鼻也就可以理解了。
孙过庭自述作《书谱》的目的在于“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说简单一点就是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传播前人书法的笔法和风范,以利于将来的人学习。就传世文献来看,唐以前专论书法笔法的技法层面的文献并不多,前面所述《笔阵图》、《笔势论》十二章以及其它多种论及笔法技法的文献多属伪托。整体看来,唐以前论及书法的文献大体囿于文学,以现书法之美,尤以描写书势之美为主。所以孙氏认为此类“势评”多浮夸的修辞,对于书法仅能反映其外在的形式,其作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没有真正理解书法的内在本质,也就不能领会到书法美的原因,学不到书法的笔法。故对于此类文献,孙氏“亦无取焉”,不是因为恐其中多有伪篇,而是与其作文的目的性相去甚远。至于古今名家的书迹,或难得一见,或人有定论,不作详述;古文字各种书体与时下之书质妍悬隔,“又亦略诸”;其它龙书、龟书一类象形装饰性文字,孙氏认为接近绘画也不加详论。总之,孙氏很重当时的主流书体和它们的技法性,对于那些托名前代的文献或文字遗迹,有作伪嫌疑者,他不否定它们的价值,但本于其著述的目的性选择舍弃之。
值得注意的是,孙过庭于《书谱》文末记述了一段自己作伪的过程。他曾经把自己所作认为很好的书法请“时称识者”观赏,但却没有得到认同。于是他“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再次示人时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孙氏因此哂此辈乃叶公好龙之徒,并发出知音难觅的感叹。由此可知,孙氏对古代书法文献辨伪的水平是很高的,而且他具有卓越的书法品鉴和书写能力,此举辨伪数例,当是其中的一个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