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几十年,总会面临一件叫做“换房子”的大事。城市变更、人口流动,结婚、生子、换工作、再加上养老,恐怕没有谁能指望一套房子可以住一辈子。换房,从形式上看不仅包括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升级置业”,亦包括孩子入学、老人养老的“需求置业”。
换房,不仅是住宅形式的变化,更是人的生活形态的变化——换房,是人生走向新阶段的标志。
手握千金只为换套学区房
美剧《老友记》里,莫尼卡和钱德勒结婚后,不顾众人反对,要从繁华的纽约西村搬到郊外,是为了能让孩子在乡间养大狗,骑脚踏车,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在中国,这种情况可不会出现!
中国的年轻父母们都是削尖了脑袋要住城里,把户口落在城里的——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好学校一般都聚集在主城区。古有“孟母三迁”,今也有人5年内换4套房,而为了小孩能上好学校、“不输在起跑线上”狂掷千金的年轻父母更是无数。
在强大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学区房行情见涨。据有人观察比较发现,同等房源下,学区房和非学区房价格相差1万元,平米,一套50平的房子就差了50万!
林志勤先生家住回龙观,儿子今年4岁,该念幼儿园了,他在回龙观看了很多园,发现名额都很紧张,开始意识到考虑念小学的事情刻不容缓。
回龙观属于昌平区,自从城铁13号线开通以后,回龙观成了贯通望京和上地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枢纽,很多在这两地上班的工薪、白领,结婚后都选择在回龙观买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回龙观越来越成为成熟社区,而与此同时,适龄入学儿童也越来越多。
林先生说,回龙观一带小学、中学少,教学质量也不高,而且学籍属昌平,派位中学“很痛苦”,想到海淀上初中都难。他们虽然喜欢回龙观的住所,但为了让儿子在划片内顺利入学,“不用求人不用多交赞助费”,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换房子,“买一处宜居的房子让儿子开心地渡过学生时期,带他多做些运动,多交些朋友,也让一家人的幸福指数上升:虽然又要负债累累,假期又要忙装修,可我还是觉得这一决定会带给一家人很多的快乐。”
从去年年底开始忙活,他们最后在上地东里买了一套能上中关村2小的学区房,小两居,朝向好,58平,112万,除了觉得卫生间厨房“太小了”,其他都“非常满意”。
说到买学区房有什么经验,林先生说,现在学区房越来越火,价格也越来越高。他的一个心得就是要动手早,多方了解,收集资料。眼睛不要盯在一个地方,要在全北京的几个主要学区房板块里里搜索。房子面积不用大,对房子本身条件也没,必要太高要求,毕竟主要是用来落户读书的。依赖于前期功课做得好,而且“运气也比较好”,林先生的换房过程还算顺利,原房主人很好,交易过程彼此很配合,而且由于找的中介,有专门的人负责,各个程序都很快,基本上没操心。
升级置业从“生存需求”到“舒适需求”
吴彬先生今年41岁,是上海一家500强外企的职员,在淮海路附近上班;太太在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上班。刚结婚那几年由于不宽裕,他在浦东浦电路买了一套二手房,一户室大开间,60平米多点,后来自己多隔出了一个间。吴彬一直都觉得那套房子“蛮不错”,房子是上世纪90式年代末期的,板楼,6楼的第4层,通透,南北朝向,房子虽然不新,但是小区建设好,绿化、物业什么的都很好,周围配套设施也成熟,超市、医院、菜市场一应俱全,离地铁5分钟,出门就有一个公交总站,去哪都挺方便;屋内空间不宽敞,但也不算太拘束,一家三口住满打满算应该说基本满足了需求。但是现在孩子逐渐长大,房子小的弊端开始慢慢出现。
由于需求很“刚性”,自己的收入近几年也有很大改善,吴彬决定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
综合考虑了夫妇二人上班的交通便利情况和孩子的学校位置,他们去年在毗邻世博园的某新开盘相中一处三室两厅楼房,房子本身情况很好,但目前还苦于“附近的配套设施不是很成熟”,但他乐观估计世博会后会有大的改善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相中这里的一大原因。
家住北京通州的胡春小姐大学还没毕业就结了婚,先生是自由职业者。由于结婚时也没有多少钱,他们把家安在了“当时还较便宜”的八通线上梨园站附近。可是毕业后她的工作定在广渠门附近。从直线距离来看,两地不算远,但是苦干没有方便的交通,每次上班要倒地铁,换公交,基本单程费时1个半小时左右,而单位上班时间又较早,每天8点就得准时打卡,因此她往往6点就得起床。“冬天这个点,天还麻麻亮”。胡春觉得“每天疲于奔命,生活质量很低”。
去年,胡小姐终于下决心把家换到了广渠门单位附近,由于追加了一笔预算,所以房子面积变化不太大,但交通便利情况改善很多,最让她开心的是离上班地点很近,8点上班“有时候可以睡到7点半”。偶尔中午还能回家“眯一会儿”,她的同事和朋友都非常羡慕她的生活,她自己也觉得自从换了房之后。生活变得美好很多!
胡小姐说,想想以前毕业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有一套房子,再小都行。后来,生活改善,理想也在升级。老一辈的人说,搬一次家,穷十年,现在房子越来越贵,换房直接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是如果综合考虑到舒适度、地段升值等方面,总体上来说,搬家换房的效用还是在提高的。
吴彬先生和胡春小姐换房的情况都属于升级置业,属于手头日渐宽裕者,对生活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升级置业,从形式看是购房目的由满足单纯居住的刚性需求向二次、三次置业发展;而仔细分析内涵,会发现它其实是人们从“生存需求”向“舒适需求”的转变,其中包含着对生活的更深理解和更多追求。
资金始终是升级置业难以绕开的一道卡。住房升级,预示着资金准备也相应地要“升级”。但是由于本身有房,相对于第一次置业来说,毕竟缓解了很大的压力。自有房,可换取可观资金以作首付、装修用,有些银行也推出“置换宝”之类的服务,但是要保证资金链条顺畅、实现旧房和新居之间的理想对接,不影响生活质量,换房市民在交易过程中应早作谋划、多与专业人士沟通,听取建议,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二套房贷政策有所变化的时候。
为颐养天年换套宜居养老房
这几年,一楼二楼,尤其是二楼的房屋开始变得抢手起来,我爱我家的置业顾问田先生介绍说,这可以认为是养老房需求增大的一个体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明显,对“养老房”的需求也开始增多——养老房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和不可忽视的需求力量。
目前,在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周边,开始出现“养老房产带”,像上海周边的吴江、宜兴、嘉善,杭州周边的临安、桐庐、千岛湖。而山东的烟台、日照等靠海城市,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因素,那里的养老房也开始 受到欢迎。
刘舒云女士是上海人,和老伴一起退休有几年了。她在中心城区静安有房,但积蓄不多。她说对她而言,退休后住在中心城区,是一种浪费,而且生活质量也不高。刘女士颇有机会成本的意识——她决定把房子出租,自己住到价格相对较低、环境优越的地方去。经朋友介绍,她今年初在浙江的嘉善看中了一套房。
她说那里对上海而言有距离上的优势,气候、生活环境等改变不大,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且房价较低,绿化和城市建设情况不错,尤其是去年长三角地区医保实现一卡通后,在那居住养老更无后顾之忧。——“那里有些社区全是来此养老的上海人,和住在莘庄闵行差别不大。”
刘女士说关于养老房,她有几点心得。最要紧的是房屋所在位置和社区配套的成熟情况。配套齐全,医院超市都有,才能方便日常生活;此外,绿化好,空气清新,利于保持身体健康;买房时,应尽量挑有电梯的房子,没电梯的话要住4层以下;面积可以不用太大,但一定要清静,临街什么的都不合适,如果能找到有较多年龄相仿的老人的社区,那就更好了——“可以排解寂寞”。
养老房是养老的一种自住型需求。目前,除了养老房外,还有一种“以房养老”的情况,这是来自西方的一种舶来文化,重在“养”,具有投资的意义。“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把自己的房产提前卖给银行或一个公益机构,机构一次性地把钱给他,然后他再从公益机构把房子租回来。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这种“透支”的方式,应该说还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理;房改之后。国人奋斗一辈子,给下一代留套房子成为他们的最大愿望之一,选择卖出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这种方式在中国成为普及的可能性较小。
6点建议买养老房
NO1 离医疗机构近些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和医疗是最重要的。配套当中最关键的当属医疗设施,老年人去医院看病或是体检的次数也较多,因此老年人在购房时最好选择距大型医院、公共医疗场所近一些的项目。
NO2 选择环境好的
空气、噪音、绿化等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选择城市近郊,有山有水的房源最好。在市区购房,老年人最好选择距公园等绿化设施较近项目,这样不仅空气清新环境好,而且进行晨练活动也更加方便。
NO3 选择低密度,出行方便的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上下楼梯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尽量选择带电梯的项目,或者楼层较低户型,无电梯则选择二楼为宜。但也应尽量避免底楼,底楼虽可避免走楼梯,但光照不佳,湿度较大,噪音也大。当然条件允许,选择花园洋房等低密度住宅最佳。
NO4 生活配套齐全
大多数老人退休后,其活动范围较小,以居住区域及其周边为主。所以区域内成熟的生活配套变得重要。步行15分钟就能够到达菜场、银行、超市等是最理想的,方便老年人的生活。此外,最好是公交线路集中,方便出行。
NO5 社区能提供养老服务
应选择老人聚居的社区,那里“人气”较高,老年人能有较丰富的养老生活。此外,老年人常锻炼身体,因此居住地附近有活动场所的最好,如小区内有健身场地和器材,附近有公园、绿地、游乐园等。
NO6 房子面积不宜大
老人住房追求的是实用。面积大不仅增加购房负担,日常家务也会成为一大难题。所以养老房的面积不宜大,紧凑的小户型是上佳选择。此外,房子小,总价也低,不会给生活造成经济压力。
换房,不仅是住宅形式的变化,更是人的生活形态的变化——换房,是人生走向新阶段的标志。
手握千金只为换套学区房
美剧《老友记》里,莫尼卡和钱德勒结婚后,不顾众人反对,要从繁华的纽约西村搬到郊外,是为了能让孩子在乡间养大狗,骑脚踏车,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在中国,这种情况可不会出现!
中国的年轻父母们都是削尖了脑袋要住城里,把户口落在城里的——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好学校一般都聚集在主城区。古有“孟母三迁”,今也有人5年内换4套房,而为了小孩能上好学校、“不输在起跑线上”狂掷千金的年轻父母更是无数。
在强大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学区房行情见涨。据有人观察比较发现,同等房源下,学区房和非学区房价格相差1万元,平米,一套50平的房子就差了50万!
林志勤先生家住回龙观,儿子今年4岁,该念幼儿园了,他在回龙观看了很多园,发现名额都很紧张,开始意识到考虑念小学的事情刻不容缓。
回龙观属于昌平区,自从城铁13号线开通以后,回龙观成了贯通望京和上地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枢纽,很多在这两地上班的工薪、白领,结婚后都选择在回龙观买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回龙观越来越成为成熟社区,而与此同时,适龄入学儿童也越来越多。
林先生说,回龙观一带小学、中学少,教学质量也不高,而且学籍属昌平,派位中学“很痛苦”,想到海淀上初中都难。他们虽然喜欢回龙观的住所,但为了让儿子在划片内顺利入学,“不用求人不用多交赞助费”,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换房子,“买一处宜居的房子让儿子开心地渡过学生时期,带他多做些运动,多交些朋友,也让一家人的幸福指数上升:虽然又要负债累累,假期又要忙装修,可我还是觉得这一决定会带给一家人很多的快乐。”
从去年年底开始忙活,他们最后在上地东里买了一套能上中关村2小的学区房,小两居,朝向好,58平,112万,除了觉得卫生间厨房“太小了”,其他都“非常满意”。
说到买学区房有什么经验,林先生说,现在学区房越来越火,价格也越来越高。他的一个心得就是要动手早,多方了解,收集资料。眼睛不要盯在一个地方,要在全北京的几个主要学区房板块里里搜索。房子面积不用大,对房子本身条件也没,必要太高要求,毕竟主要是用来落户读书的。依赖于前期功课做得好,而且“运气也比较好”,林先生的换房过程还算顺利,原房主人很好,交易过程彼此很配合,而且由于找的中介,有专门的人负责,各个程序都很快,基本上没操心。
升级置业从“生存需求”到“舒适需求”
吴彬先生今年41岁,是上海一家500强外企的职员,在淮海路附近上班;太太在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上班。刚结婚那几年由于不宽裕,他在浦东浦电路买了一套二手房,一户室大开间,60平米多点,后来自己多隔出了一个间。吴彬一直都觉得那套房子“蛮不错”,房子是上世纪90式年代末期的,板楼,6楼的第4层,通透,南北朝向,房子虽然不新,但是小区建设好,绿化、物业什么的都很好,周围配套设施也成熟,超市、医院、菜市场一应俱全,离地铁5分钟,出门就有一个公交总站,去哪都挺方便;屋内空间不宽敞,但也不算太拘束,一家三口住满打满算应该说基本满足了需求。但是现在孩子逐渐长大,房子小的弊端开始慢慢出现。
由于需求很“刚性”,自己的收入近几年也有很大改善,吴彬决定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
综合考虑了夫妇二人上班的交通便利情况和孩子的学校位置,他们去年在毗邻世博园的某新开盘相中一处三室两厅楼房,房子本身情况很好,但目前还苦于“附近的配套设施不是很成熟”,但他乐观估计世博会后会有大的改善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相中这里的一大原因。
家住北京通州的胡春小姐大学还没毕业就结了婚,先生是自由职业者。由于结婚时也没有多少钱,他们把家安在了“当时还较便宜”的八通线上梨园站附近。可是毕业后她的工作定在广渠门附近。从直线距离来看,两地不算远,但是苦干没有方便的交通,每次上班要倒地铁,换公交,基本单程费时1个半小时左右,而单位上班时间又较早,每天8点就得准时打卡,因此她往往6点就得起床。“冬天这个点,天还麻麻亮”。胡春觉得“每天疲于奔命,生活质量很低”。
去年,胡小姐终于下决心把家换到了广渠门单位附近,由于追加了一笔预算,所以房子面积变化不太大,但交通便利情况改善很多,最让她开心的是离上班地点很近,8点上班“有时候可以睡到7点半”。偶尔中午还能回家“眯一会儿”,她的同事和朋友都非常羡慕她的生活,她自己也觉得自从换了房之后。生活变得美好很多!
胡小姐说,想想以前毕业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有一套房子,再小都行。后来,生活改善,理想也在升级。老一辈的人说,搬一次家,穷十年,现在房子越来越贵,换房直接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是如果综合考虑到舒适度、地段升值等方面,总体上来说,搬家换房的效用还是在提高的。
吴彬先生和胡春小姐换房的情况都属于升级置业,属于手头日渐宽裕者,对生活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升级置业,从形式看是购房目的由满足单纯居住的刚性需求向二次、三次置业发展;而仔细分析内涵,会发现它其实是人们从“生存需求”向“舒适需求”的转变,其中包含着对生活的更深理解和更多追求。
资金始终是升级置业难以绕开的一道卡。住房升级,预示着资金准备也相应地要“升级”。但是由于本身有房,相对于第一次置业来说,毕竟缓解了很大的压力。自有房,可换取可观资金以作首付、装修用,有些银行也推出“置换宝”之类的服务,但是要保证资金链条顺畅、实现旧房和新居之间的理想对接,不影响生活质量,换房市民在交易过程中应早作谋划、多与专业人士沟通,听取建议,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二套房贷政策有所变化的时候。
为颐养天年换套宜居养老房
这几年,一楼二楼,尤其是二楼的房屋开始变得抢手起来,我爱我家的置业顾问田先生介绍说,这可以认为是养老房需求增大的一个体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明显,对“养老房”的需求也开始增多——养老房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和不可忽视的需求力量。
目前,在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周边,开始出现“养老房产带”,像上海周边的吴江、宜兴、嘉善,杭州周边的临安、桐庐、千岛湖。而山东的烟台、日照等靠海城市,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因素,那里的养老房也开始 受到欢迎。
刘舒云女士是上海人,和老伴一起退休有几年了。她在中心城区静安有房,但积蓄不多。她说对她而言,退休后住在中心城区,是一种浪费,而且生活质量也不高。刘女士颇有机会成本的意识——她决定把房子出租,自己住到价格相对较低、环境优越的地方去。经朋友介绍,她今年初在浙江的嘉善看中了一套房。
她说那里对上海而言有距离上的优势,气候、生活环境等改变不大,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且房价较低,绿化和城市建设情况不错,尤其是去年长三角地区医保实现一卡通后,在那居住养老更无后顾之忧。——“那里有些社区全是来此养老的上海人,和住在莘庄闵行差别不大。”
刘女士说关于养老房,她有几点心得。最要紧的是房屋所在位置和社区配套的成熟情况。配套齐全,医院超市都有,才能方便日常生活;此外,绿化好,空气清新,利于保持身体健康;买房时,应尽量挑有电梯的房子,没电梯的话要住4层以下;面积可以不用太大,但一定要清静,临街什么的都不合适,如果能找到有较多年龄相仿的老人的社区,那就更好了——“可以排解寂寞”。
养老房是养老的一种自住型需求。目前,除了养老房外,还有一种“以房养老”的情况,这是来自西方的一种舶来文化,重在“养”,具有投资的意义。“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把自己的房产提前卖给银行或一个公益机构,机构一次性地把钱给他,然后他再从公益机构把房子租回来。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这种“透支”的方式,应该说还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心理;房改之后。国人奋斗一辈子,给下一代留套房子成为他们的最大愿望之一,选择卖出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这种方式在中国成为普及的可能性较小。
6点建议买养老房
NO1 离医疗机构近些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和医疗是最重要的。配套当中最关键的当属医疗设施,老年人去医院看病或是体检的次数也较多,因此老年人在购房时最好选择距大型医院、公共医疗场所近一些的项目。
NO2 选择环境好的
空气、噪音、绿化等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选择城市近郊,有山有水的房源最好。在市区购房,老年人最好选择距公园等绿化设施较近项目,这样不仅空气清新环境好,而且进行晨练活动也更加方便。
NO3 选择低密度,出行方便的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上下楼梯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尽量选择带电梯的项目,或者楼层较低户型,无电梯则选择二楼为宜。但也应尽量避免底楼,底楼虽可避免走楼梯,但光照不佳,湿度较大,噪音也大。当然条件允许,选择花园洋房等低密度住宅最佳。
NO4 生活配套齐全
大多数老人退休后,其活动范围较小,以居住区域及其周边为主。所以区域内成熟的生活配套变得重要。步行15分钟就能够到达菜场、银行、超市等是最理想的,方便老年人的生活。此外,最好是公交线路集中,方便出行。
NO5 社区能提供养老服务
应选择老人聚居的社区,那里“人气”较高,老年人能有较丰富的养老生活。此外,老年人常锻炼身体,因此居住地附近有活动场所的最好,如小区内有健身场地和器材,附近有公园、绿地、游乐园等。
NO6 房子面积不宜大
老人住房追求的是实用。面积大不仅增加购房负担,日常家务也会成为一大难题。所以养老房的面积不宜大,紧凑的小户型是上佳选择。此外,房子小,总价也低,不会给生活造成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