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要建设文化校园光在外部环境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师生一起“修心”才是根本。怎样“修心”呢?还得多读“圣贤书”。
孔夫子就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子贡曾经问他:老师,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只要三条就够了。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很少,但并不是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在经史子集里,在唐诗宋词里,在从古至今讲也讲不完的一个个传奇故事里……而这一切都在书里。所以在教学管理中,我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汉朝人刘向说“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我是很赞同这句话的。
我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改换几字献给同学们。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的座右铭了。大家都知道,原诗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宇宙无穷,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的怅惘之情。我改后的诗句是:
“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任天地之悠悠,独豁然而乘化!”
有的同学问我,怎么能见到古人呢?我告诉他:“读圣贤书啊!与古圣先贤跨时空神往,不就相当于见到古人了吗!”又问,怎么能见到未来的人呢?我回答:“写书啊!通过读书和观察生活,思想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不就可以著书立说了吗!书是我们灵魂的物化,将来我们的肉体没了,灵魂还在呀,只要写的东西有价值,后人必然会愿意读它们,这不就如同见到后人一样了吗?”当然读书是第一步。读什么书?我提倡同学们先读中国的文化经典,例如:诸子百家的书。对我这个观点有的同事提出过两种质疑:一是初中生能不能读懂这些古书?一是21世纪的今天还有没有必要读这些老书?我给他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在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有“论语十则”。既然《论语》中的个别句子同学们能对照注释读懂,那么,全本的20篇《论语》也一定能读懂,既然能读懂《论语》,那么像《道德经》、《庄子》、《韩非子》等也一定能读懂。
大家别以为,这些所谓“圣贤书”,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们,它是高深的,甚至是一种高不可及的。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中国的“圣贤书”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回答他们的:人性其实进化得很慢,今天的人读古代的书仍然能引起共鸣;另外,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思想的一个大繁荣时期,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他们都是那一时期的人。所以今天的人向他们借鉴思想是天经地义的。
为了时时提醒同学们读书,我为他们书写了班训牌儿。用红色的小篆分正反两面书写,正面写“深居简出,避患养心”,这是我概括的老子的主要思想。我觉得很适用于当前这里的同学们,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同学们这个年龄还是适宜多在屋里读书,别总在外边跑,老在外边跑,一则容易惹是生非,二则车辆很多,也不安全。反面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局限性的一个补充。当然,我还是强调“读万卷书”,我认为行万里路是必要的,但最好不要空着脑袋去“行万里路”。所以,我认为“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必要准备。
在我的提倡和带动下,我教的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大增,除了将课本读通外,相互借阅、传阅课外图书的风气也已经掀了起来。并且比着赛着啃“硬书”。同学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读书多了,修养深厚了,也就不会再有粗暴言行了。
最后我再用一句话重申我的观点:建设文化校园,还是要从多读“圣贤书”开始。
(作者单位:063308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
孔夫子就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子贡曾经问他:老师,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只要三条就够了。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很少,但并不是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在经史子集里,在唐诗宋词里,在从古至今讲也讲不完的一个个传奇故事里……而这一切都在书里。所以在教学管理中,我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汉朝人刘向说“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我是很赞同这句话的。
我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改换几字献给同学们。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的座右铭了。大家都知道,原诗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宇宙无穷,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的怅惘之情。我改后的诗句是:
“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任天地之悠悠,独豁然而乘化!”
有的同学问我,怎么能见到古人呢?我告诉他:“读圣贤书啊!与古圣先贤跨时空神往,不就相当于见到古人了吗!”又问,怎么能见到未来的人呢?我回答:“写书啊!通过读书和观察生活,思想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不就可以著书立说了吗!书是我们灵魂的物化,将来我们的肉体没了,灵魂还在呀,只要写的东西有价值,后人必然会愿意读它们,这不就如同见到后人一样了吗?”当然读书是第一步。读什么书?我提倡同学们先读中国的文化经典,例如:诸子百家的书。对我这个观点有的同事提出过两种质疑:一是初中生能不能读懂这些古书?一是21世纪的今天还有没有必要读这些老书?我给他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在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有“论语十则”。既然《论语》中的个别句子同学们能对照注释读懂,那么,全本的20篇《论语》也一定能读懂,既然能读懂《论语》,那么像《道德经》、《庄子》、《韩非子》等也一定能读懂。
大家别以为,这些所谓“圣贤书”,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们,它是高深的,甚至是一种高不可及的。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中国的“圣贤书”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回答他们的:人性其实进化得很慢,今天的人读古代的书仍然能引起共鸣;另外,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思想的一个大繁荣时期,印度的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他们都是那一时期的人。所以今天的人向他们借鉴思想是天经地义的。
为了时时提醒同学们读书,我为他们书写了班训牌儿。用红色的小篆分正反两面书写,正面写“深居简出,避患养心”,这是我概括的老子的主要思想。我觉得很适用于当前这里的同学们,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同学们这个年龄还是适宜多在屋里读书,别总在外边跑,老在外边跑,一则容易惹是生非,二则车辆很多,也不安全。反面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局限性的一个补充。当然,我还是强调“读万卷书”,我认为行万里路是必要的,但最好不要空着脑袋去“行万里路”。所以,我认为“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必要准备。
在我的提倡和带动下,我教的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大增,除了将课本读通外,相互借阅、传阅课外图书的风气也已经掀了起来。并且比着赛着啃“硬书”。同学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读书多了,修养深厚了,也就不会再有粗暴言行了。
最后我再用一句话重申我的观点:建设文化校园,还是要从多读“圣贤书”开始。
(作者单位:063308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毕武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