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少的高考试题是平时练习题的变形或能从教材中找到它的“影子”,因此,在习题评讲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典型习题展开一定的探究,适当变形、引伸、拓展,做到精讲,既可以摆脱教师讲题时间不够的困扰,又能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评讲习题的作用
1、知识的巩固
教师常布置课外作业使教学内容再现,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习题评讲来加深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达到复习的效果。
例1: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只有在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NA;
②标准状况下,0.5NA个Br2所占的体积的为11.2L;
③3.2gO2和O3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2NA;
④11.2LCL2与4.25gNH3所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⑤22.4L甲烷和乙烷混合气体在标况下所含分子数为NA;
⑥标准状况下,36gH2O与1.204×1024个O2分子所占的体积相等。
A、①⑥ B、②④ C、③⑥ D、③⑤
该题从条件,物质的状态,气体类别的角度来理解特殊情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且从分子数、原子数、电子数等微粒角度来加深对阿伏加德罗常数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评讲该题可以再次巩固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知识的归纳
评讲习题,可以前后联系,加强学科内综合,把相关内容作一次全面的总结归纳,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包,便于学生记忆、分辨、理解、掌握。使杂而乱的化学知识有序化、规律化。
如:对例1的讲解后,我们概括为,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往往是对以下知识的考查:①微粒数目的考查,即对物质所含分子数、原子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离子数、共价键数等的考查;②溶液中离子浓度和数目的考查,往往涉及到离子的水解,物质的电离知识;③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的考查;④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⑤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考查。
3、知识的应用
对习题的评讲,要教会学生对所学知识应如何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去应用?应用知识点的哪个角度?长期这样评讲,学生做题就会对取哪部分知识来回答该题产生灵感,就会减少学生听得懂化学课,做不出化学题的普遍现象。
例2:已知硫化氢气体可与溴水反应置换出硫,如下图是用来制取硫化氢并比较硫无素与溴无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装置。
(1)将下列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大火加热使硫沸腾与H2化合。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停止加热并做善后处理。
(2)I中制氢气不直接用稀硫酸与锌反应,而将浓H2SO4滴入水中,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II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运用的知识点有:①制气体且参与反应时,实验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可燃性。气体在加热前要检验其纯度;③防止倒吸,在停止加热前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④浓H2SO4溶于水放热,加热能提高反应速率;⑤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可以判断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
4、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解题技巧
学生学会了某个化学知识,但不一定能灵活应用,还得做足量的习题,通过做题打门解题思维,产生化学灵感,再加上教师的评讲点拨,学生会感到豁然开朗,提高了解题技巧,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作用。
二、评讲习题的方法
在评讲习题前,必须站在知识的覆盖面、深度、广度、技巧性等各个角度精选出评讲的习题;再认真分析习题的评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按此目的精心设计评讲方案。我认为习题评讲方法往往有以下三个方法:
1、变化法
为启发学生思维,在评讲习题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的培养,做到一题多变,从多变的习题中提炼出解题的共同性和特殊性。
(1)习题的设问变化
如:选择题中把下列说法“正确的”变为“错误的”,把离子“能”大量共存,改为“不能”。虽然除了“正确的”剩下的就是错误的,除了“能”大量共存,剩下的就是不能大量共存,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审题的准确性。
例3:在恒温条件下,欲使CH3COONa的稀溶液中C(CH3COO-)/C(Na+)比值增大,可在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中的①固体NaOH②固体KOH③固体NaHSO4 ④固体CH3COONa ⑤冰醋酸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5) C、只有②④⑤ D、只有①②
在评讲时可以把使CH3COONa的稀溶液中C(CH3COO-)/C(Na+)比值增大,改为“比值减小”,还可以把C(CH3COO-)/C(Na+)比值改为“(Na+)/C(CH3COO-)”、“C(CH3COOH)/(Na+)”进行设问。
⑵题干已知条件变化
已知条件改变,可以把一题变为多题 ,使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知识点发散,最终达到融类旁通的效果。
如:例3,在评讲时可以题问,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 ①水;②较浓的CH3COONa溶液;③盐酸;④固体K2CO3;⑤固体NH4Cl;⑥固体KCl;⑦KCl溶液等对C(CH3COO-)/C(Na+)比值如何影响?
⑶选择题选项变化
改变选项某量、某条件、反应顺序等进行评讲,也起到一题多变的功效,能使某知识点完整化、深化。
如:书写明矾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有如下转变:
①向明矾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或少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②向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SO42-完全沉淀;
③向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Al3+恰好完全沉淀;
④向一定量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物质的量最多;
⑤向一定量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生成沉淀质量最多。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明矾溶液又会如何?
2、深化法
习题评讲应有层次性,应由浅入深,顺着学生思维发展逐步诱导,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顺理成章中掌握了较深的内容。
⑴整题的深化
一道习题可以从直接得出答案向间接得出答案深化;从数字的计算向字母的计算深化;从一个条件向多个条件进行深化;从具体计算向讨论型计算深化等。
例4: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O3-Na+Al3+I-
B、Ba2+K+Cl-CO32-
C、Na+ NO3-Cu2+Cl- D、K+ Mg2+SO42-Cl-
我们在评讲时可以把题干深化为:
①能够在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②能够在无色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③能够在无色且能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④能够在无色且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2mol/L的溶夜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⑵习题设问逐步深化
近年高考常出现此类题。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一般基础的学生能回答第一问,有了第一问的解题方法,第二问采用该方法深入解题,中等成绩的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此问,但第三问难度又增大,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此问,因此就拉开了成绩差距。
例5:在25℃,101KPa条件下,将15LO2通入10L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使其完全燃烧,干燥后,恢复至原来的温度和压强。
⑴若剩余气体的体积是15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中V(CO)=___L,V(H2)=___L。
⑵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中V(CO):V(H2)=___。
⑶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L,则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答案:⑴5;5 ⑵(a—10)/(20—a) ⑶10 从该题可以看出本题的设问很有层次性,从数字型向字母型变化,从字母型向讨论型变化,第一问的求解为第二问的求解打下基础,第二问又为第三问的求解打下基础,层层紧扣,层层深入。
3、一题多解法
同一个题可能有两种或多种解题方法,在评讲习题时要教会学生一种常用方法,学会一种简捷方法,同时介绍一些其它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评讲定能打开学生解题思路,有时在考试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6:38.4mgCu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Cu全部作用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气体22.4ml(不考虑NO2部分聚合成N2O4),则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是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本题有多种解题方法:一是极限法(假设38.4mgCu全部与浓HNO3反应或全部与稀HNO3反应来判断其产物为NO2和NO的混合气体),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二是电子守恒法(跃过中间过程求解能使习题简单化);三是原子守恒法(利用N原子守恒求解)。
三、评讲习题的步骤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讲题,要有一个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整步骤,教师评讲习题时,经常展示这个解题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长期下去定会促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提高学生解题速率和准确度。评讲步骤可以概括为:
通读题→明确设问→ 弄清已知条件意图→分析题干关键词句→确定解题方法→ 解题→ 总结该题考查了何种知识点、怎样进行考查的→分析该题考查学生何种能力→确定该题难度→习题的变形、引伸、拓展和知识的总结归纳。
(作者单位:408216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评讲习题的作用
1、知识的巩固
教师常布置课外作业使教学内容再现,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习题评讲来加深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达到复习的效果。
例1: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只有在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NA;
②标准状况下,0.5NA个Br2所占的体积的为11.2L;
③3.2gO2和O3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2NA;
④11.2LCL2与4.25gNH3所含有的原子数相等;
⑤22.4L甲烷和乙烷混合气体在标况下所含分子数为NA;
⑥标准状况下,36gH2O与1.204×1024个O2分子所占的体积相等。
A、①⑥ B、②④ C、③⑥ D、③⑤
该题从条件,物质的状态,气体类别的角度来理解特殊情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且从分子数、原子数、电子数等微粒角度来加深对阿伏加德罗常数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评讲该题可以再次巩固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知识的归纳
评讲习题,可以前后联系,加强学科内综合,把相关内容作一次全面的总结归纳,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包,便于学生记忆、分辨、理解、掌握。使杂而乱的化学知识有序化、规律化。
如:对例1的讲解后,我们概括为,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往往是对以下知识的考查:①微粒数目的考查,即对物质所含分子数、原子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离子数、共价键数等的考查;②溶液中离子浓度和数目的考查,往往涉及到离子的水解,物质的电离知识;③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的考查;④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⑤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考查。
3、知识的应用
对习题的评讲,要教会学生对所学知识应如何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去应用?应用知识点的哪个角度?长期这样评讲,学生做题就会对取哪部分知识来回答该题产生灵感,就会减少学生听得懂化学课,做不出化学题的普遍现象。
例2:已知硫化氢气体可与溴水反应置换出硫,如下图是用来制取硫化氢并比较硫无素与溴无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装置。
(1)将下列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大火加热使硫沸腾与H2化合。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停止加热并做善后处理。
(2)I中制氢气不直接用稀硫酸与锌反应,而将浓H2SO4滴入水中,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II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运用的知识点有:①制气体且参与反应时,实验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可燃性。气体在加热前要检验其纯度;③防止倒吸,在停止加热前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④浓H2SO4溶于水放热,加热能提高反应速率;⑤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可以判断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
4、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解题技巧
学生学会了某个化学知识,但不一定能灵活应用,还得做足量的习题,通过做题打门解题思维,产生化学灵感,再加上教师的评讲点拨,学生会感到豁然开朗,提高了解题技巧,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作用。
二、评讲习题的方法
在评讲习题前,必须站在知识的覆盖面、深度、广度、技巧性等各个角度精选出评讲的习题;再认真分析习题的评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按此目的精心设计评讲方案。我认为习题评讲方法往往有以下三个方法:
1、变化法
为启发学生思维,在评讲习题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的培养,做到一题多变,从多变的习题中提炼出解题的共同性和特殊性。
(1)习题的设问变化
如:选择题中把下列说法“正确的”变为“错误的”,把离子“能”大量共存,改为“不能”。虽然除了“正确的”剩下的就是错误的,除了“能”大量共存,剩下的就是不能大量共存,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审题的准确性。
例3:在恒温条件下,欲使CH3COONa的稀溶液中C(CH3COO-)/C(Na+)比值增大,可在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中的①固体NaOH②固体KOH③固体NaHSO4 ④固体CH3COONa ⑤冰醋酸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5) C、只有②④⑤ D、只有①②
在评讲时可以把使CH3COONa的稀溶液中C(CH3COO-)/C(Na+)比值增大,改为“比值减小”,还可以把C(CH3COO-)/C(Na+)比值改为“(Na+)/C(CH3COO-)”、“C(CH3COOH)/(Na+)”进行设问。
⑵题干已知条件变化
已知条件改变,可以把一题变为多题 ,使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知识点发散,最终达到融类旁通的效果。
如:例3,在评讲时可以题问,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 ①水;②较浓的CH3COONa溶液;③盐酸;④固体K2CO3;⑤固体NH4Cl;⑥固体KCl;⑦KCl溶液等对C(CH3COO-)/C(Na+)比值如何影响?
⑶选择题选项变化
改变选项某量、某条件、反应顺序等进行评讲,也起到一题多变的功效,能使某知识点完整化、深化。
如:书写明矾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有如下转变:
①向明矾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或少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②向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SO42-完全沉淀;
③向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Al3+恰好完全沉淀;
④向一定量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物质的量最多;
⑤向一定量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生成沉淀质量最多。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明矾溶液又会如何?
2、深化法
习题评讲应有层次性,应由浅入深,顺着学生思维发展逐步诱导,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在顺理成章中掌握了较深的内容。
⑴整题的深化
一道习题可以从直接得出答案向间接得出答案深化;从数字的计算向字母的计算深化;从一个条件向多个条件进行深化;从具体计算向讨论型计算深化等。
例4:下列各组离子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O3-Na+Al3+I-
B、Ba2+K+Cl-CO32-
C、Na+ NO3-Cu2+Cl- D、K+ Mg2+SO42-Cl-
我们在评讲时可以把题干深化为:
①能够在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②能够在无色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③能够在无色且能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④能够在无色且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2mol/L的溶夜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⑵习题设问逐步深化
近年高考常出现此类题。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一般基础的学生能回答第一问,有了第一问的解题方法,第二问采用该方法深入解题,中等成绩的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此问,但第三问难度又增大,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此问,因此就拉开了成绩差距。
例5:在25℃,101KPa条件下,将15LO2通入10L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使其完全燃烧,干燥后,恢复至原来的温度和压强。
⑴若剩余气体的体积是15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中V(CO)=___L,V(H2)=___L。
⑵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中V(CO):V(H2)=___。
⑶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L,则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答案:⑴5;5 ⑵(a—10)/(20—a) ⑶10 从该题可以看出本题的设问很有层次性,从数字型向字母型变化,从字母型向讨论型变化,第一问的求解为第二问的求解打下基础,第二问又为第三问的求解打下基础,层层紧扣,层层深入。
3、一题多解法
同一个题可能有两种或多种解题方法,在评讲习题时要教会学生一种常用方法,学会一种简捷方法,同时介绍一些其它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评讲定能打开学生解题思路,有时在考试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6:38.4mgCu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Cu全部作用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气体22.4ml(不考虑NO2部分聚合成N2O4),则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是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本题有多种解题方法:一是极限法(假设38.4mgCu全部与浓HNO3反应或全部与稀HNO3反应来判断其产物为NO2和NO的混合气体),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二是电子守恒法(跃过中间过程求解能使习题简单化);三是原子守恒法(利用N原子守恒求解)。
三、评讲习题的步骤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讲题,要有一个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整步骤,教师评讲习题时,经常展示这个解题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长期下去定会促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提高学生解题速率和准确度。评讲步骤可以概括为:
通读题→明确设问→ 弄清已知条件意图→分析题干关键词句→确定解题方法→ 解题→ 总结该题考查了何种知识点、怎样进行考查的→分析该题考查学生何种能力→确定该题难度→习题的变形、引伸、拓展和知识的总结归纳。
(作者单位:408216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