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龙村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东部,海拔2400米,距市区110公里,全村38户人家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民俗文化厚重,民风独特淳朴的农耕村寨,色龙村2014年荣获“四川省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6年评选为“全国特色民族村寨”,2018年,色龙村被列为全市第一批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寨。被央视称为“世外桃源”。
关键词:色龙村;格萨尔遗迹;山水文化
一、山水文化
所谓山水文化,就是自然与人文相合相融之中沉淀出来的文化现象。色龙的山水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色龙壮丽山川中,清泉小溪间,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每一则故事,蕴涵着古老的神秘文化,每一首锅庄,孕育着智慧的生存法则。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人与山水相依相存之道,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晶。山水,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生存实践之地。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人文地理、宗教活動、审美需求、精神价值等,是形成得天独厚的山水文化的重要因素。藏族的山水文化是一个“大家族”,多与宗教活动和原始信仰有关,色龙地处嘉绒文化中心地带,其人文习俗多具浓厚的嘉绒文化色彩。
色龙村地貌特征独具灵性,四面环山,坐落谷盘,四面山峰如同莲花花瓣,栩栩生辉,村寨坐落于莲花花蕊中央,色龙神湖如甘霖露珠,晶莹剔透。
二、大译师贝若扎那遗迹
贝若扎那,于八世纪中叶,生于前藏尼木地区,是藏族最早出家入佛门的藏王赤松德赞七觉士之一,也是藏族三大译师之一。曾前往印度留学广学佛法,后引进藏传佛教大圆满密法至藏区,对藏区传播佛法贡献极大。贝若扎那了达难悟之三藏,成就难证之文殊智慧。后因印度班智达和藏地苯教徒诬陷,被迫流放到嘉莫查瓦绒(嘉绒地区),在嘉绒地区弘法传佛数年,期间显神入境之迹可见之处现今也是比比皆是。在嘉绒地区,贝若扎那的传说在壮丽山水之间处处可见。
传说:“大译师贝若扎那金足嘉绒时,曾在此地闭关一宿,夜里梦见双鱼嬉戏于莲花神湖中,次日,贝若扎那俯瞰色龙平坝时,发现此地形似莲花,花蕊正长在色龙神湖中央,如同珍宝,双鱼悠闲环绕而戏;左色背龙山脉如同法螺侧立,右龙纳神山形似猛龙盘旋,对面措日山好似珍宝供品摆于松石盘中,兆见富贵宝地,顿生幸福,虔心加持于此地”。
色龙村正是贝若扎那法足踏寻之地,因此,自然有很多尊者遗迹和传说。
1.龙纳神山,于色背龙山并排,是色龙村的驻寨神山,传说当时此地遭遇连年干旱、天不降滴水,地不生颗粒,贝若扎那为了消除天灾、造福一方,特命龙王太子降雨护佑此地,龙王太子遵照法旨,在此造湖为色龙神湖,设殿为龙纳神山。从此色龙乃至整个孔玉地区,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色背泉眼,传说贝若扎那为了迎请龙王太子入定禅坐,连吹三声法螺,第一声,在龙纳神山山腰上如经书立放似的岩石间流出了神泉甘露,即色背泉眼;第二声,在色龙平坝上神显一面湖水;第三声,龙王太子恭恭敬敬地出现在大译师面前。色背泉眼属贝若扎那伏藏而来,故被村民称为神水,非常注重保护神水不受污秽,每年藏历大年初一,每家每户会到色背泉眼“抢头水”,谁家抢的“头水”,预示着来年家和人康、畜旺丰收。抢头水是整个藏区非常流行的新年庆祝活动,其历史悠久,传承完整。
3.巴润山,位于色龙沟口,龙纳神山对面,山形像立着的吊桥,岩石上有无数像爪痕的印子,传说贝若扎那离开色龙前往观音山时,因妖魔阻挡去路,贝若扎那化身忿怒金刚,十指化成利爪,将挡在路中间的石山一抓立成通天吊桥,将妖魔降服于爪痕中,神足踏顶而去。
三、岭·格萨尔王遗迹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王传》中有降四方妖魔、收十八大宗之传说,其中《嚓瓦箭宗》正是征战嘉绒地区的故事,故色龙也像藏区其他地方一样,有厚重的格萨尔文化遗迹和传说。
1.月亮湾,色龙月亮湾不是一个港湾,也不是一处溪流拐弯处,而是一座山,一座满山遍野都是大小岩石的高山,传说格萨尔王初探嘉莫嚓瓦绒,欲下箭宗时,曾在此地大褂占卜,将占卜用的骰子洒向此山而得名,此山藏语名为格萨尔莫察(意为格萨尔王的占骰),山上的大小岩石形似大小各异的骰子,细观可见骰子上的点子。
2.扎玛山,此山形状如竖起的大拇指,因而村民也称其为拇指山,相传格萨尔王征战此地时见贝若扎那法力无边之状而竖起的赞扬之拇指(根据历史推敲:贝若扎那和格萨尔王年代有诸多说法,故不推荐以真实事件宣传);此山还有一个传说:格萨尔王在此降服了嚓瓦狐妖,将狐妖四脚朝天压于山顶,故此山山梁如同一只四脚朝天的狐狸,这一传说与《格萨尔王传》中的《嚓瓦箭宗》里讲述的格萨尔王降服狐妖传说相互吻合一致。
3.格萨瑞,是一尊神似战盔的大岩石。位于色龙沟最里面。相传格萨尔身着神盔十三孔,头顶白盔狮王冠,跨骑骑红火神马,引领天兵神将在嚓瓦绒降魔除妖时,曾在色龙沟摘下头盔放于山垭,长年累月,头盔化成了化石,永久地留在了色龙。
4.西果帕根神山
对自然的崇拜,是藏族先民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在自然崇拜中,藏族对山的崇拜格外痴迷,而且是锲而不舍。这种现象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纵观这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处是雪峰兀立、寒光流泻的景色,是大自然的神力引起人们对山的持久的崇拜,从崇拜中产生出信仰的民俗来。在那里,所有的山都能显示出神奇的力量,所有的山都是神的化身。
山神崇拜源于远古藏人的民间信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藏族对山神的信仰,虽产生于远古的自然崇拜时期,但就是到了近代,牧人对山神仍有发自内心的惶惑。
敬畏山神,便有了不砍神山之树、不挖神山之土、不伤神山上的花草、不猎神山里的动物,不在神山上撒尿、吐唾沫、高声喧闹等忌讳。
藏族祭祀山神有煨桑、呈献供品、垒玛尼堆、立拉泽、悬挂经幡和转山等活动。
作者简介:
泽郎东珠,系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色龙村;格萨尔遗迹;山水文化
一、山水文化
所谓山水文化,就是自然与人文相合相融之中沉淀出来的文化现象。色龙的山水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色龙壮丽山川中,清泉小溪间,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每一则故事,蕴涵着古老的神秘文化,每一首锅庄,孕育着智慧的生存法则。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人与山水相依相存之道,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晶。山水,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生存实践之地。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人文地理、宗教活動、审美需求、精神价值等,是形成得天独厚的山水文化的重要因素。藏族的山水文化是一个“大家族”,多与宗教活动和原始信仰有关,色龙地处嘉绒文化中心地带,其人文习俗多具浓厚的嘉绒文化色彩。
色龙村地貌特征独具灵性,四面环山,坐落谷盘,四面山峰如同莲花花瓣,栩栩生辉,村寨坐落于莲花花蕊中央,色龙神湖如甘霖露珠,晶莹剔透。
二、大译师贝若扎那遗迹
贝若扎那,于八世纪中叶,生于前藏尼木地区,是藏族最早出家入佛门的藏王赤松德赞七觉士之一,也是藏族三大译师之一。曾前往印度留学广学佛法,后引进藏传佛教大圆满密法至藏区,对藏区传播佛法贡献极大。贝若扎那了达难悟之三藏,成就难证之文殊智慧。后因印度班智达和藏地苯教徒诬陷,被迫流放到嘉莫查瓦绒(嘉绒地区),在嘉绒地区弘法传佛数年,期间显神入境之迹可见之处现今也是比比皆是。在嘉绒地区,贝若扎那的传说在壮丽山水之间处处可见。
传说:“大译师贝若扎那金足嘉绒时,曾在此地闭关一宿,夜里梦见双鱼嬉戏于莲花神湖中,次日,贝若扎那俯瞰色龙平坝时,发现此地形似莲花,花蕊正长在色龙神湖中央,如同珍宝,双鱼悠闲环绕而戏;左色背龙山脉如同法螺侧立,右龙纳神山形似猛龙盘旋,对面措日山好似珍宝供品摆于松石盘中,兆见富贵宝地,顿生幸福,虔心加持于此地”。
色龙村正是贝若扎那法足踏寻之地,因此,自然有很多尊者遗迹和传说。
1.龙纳神山,于色背龙山并排,是色龙村的驻寨神山,传说当时此地遭遇连年干旱、天不降滴水,地不生颗粒,贝若扎那为了消除天灾、造福一方,特命龙王太子降雨护佑此地,龙王太子遵照法旨,在此造湖为色龙神湖,设殿为龙纳神山。从此色龙乃至整个孔玉地区,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色背泉眼,传说贝若扎那为了迎请龙王太子入定禅坐,连吹三声法螺,第一声,在龙纳神山山腰上如经书立放似的岩石间流出了神泉甘露,即色背泉眼;第二声,在色龙平坝上神显一面湖水;第三声,龙王太子恭恭敬敬地出现在大译师面前。色背泉眼属贝若扎那伏藏而来,故被村民称为神水,非常注重保护神水不受污秽,每年藏历大年初一,每家每户会到色背泉眼“抢头水”,谁家抢的“头水”,预示着来年家和人康、畜旺丰收。抢头水是整个藏区非常流行的新年庆祝活动,其历史悠久,传承完整。
3.巴润山,位于色龙沟口,龙纳神山对面,山形像立着的吊桥,岩石上有无数像爪痕的印子,传说贝若扎那离开色龙前往观音山时,因妖魔阻挡去路,贝若扎那化身忿怒金刚,十指化成利爪,将挡在路中间的石山一抓立成通天吊桥,将妖魔降服于爪痕中,神足踏顶而去。
三、岭·格萨尔王遗迹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王传》中有降四方妖魔、收十八大宗之传说,其中《嚓瓦箭宗》正是征战嘉绒地区的故事,故色龙也像藏区其他地方一样,有厚重的格萨尔文化遗迹和传说。
1.月亮湾,色龙月亮湾不是一个港湾,也不是一处溪流拐弯处,而是一座山,一座满山遍野都是大小岩石的高山,传说格萨尔王初探嘉莫嚓瓦绒,欲下箭宗时,曾在此地大褂占卜,将占卜用的骰子洒向此山而得名,此山藏语名为格萨尔莫察(意为格萨尔王的占骰),山上的大小岩石形似大小各异的骰子,细观可见骰子上的点子。
2.扎玛山,此山形状如竖起的大拇指,因而村民也称其为拇指山,相传格萨尔王征战此地时见贝若扎那法力无边之状而竖起的赞扬之拇指(根据历史推敲:贝若扎那和格萨尔王年代有诸多说法,故不推荐以真实事件宣传);此山还有一个传说:格萨尔王在此降服了嚓瓦狐妖,将狐妖四脚朝天压于山顶,故此山山梁如同一只四脚朝天的狐狸,这一传说与《格萨尔王传》中的《嚓瓦箭宗》里讲述的格萨尔王降服狐妖传说相互吻合一致。
3.格萨瑞,是一尊神似战盔的大岩石。位于色龙沟最里面。相传格萨尔身着神盔十三孔,头顶白盔狮王冠,跨骑骑红火神马,引领天兵神将在嚓瓦绒降魔除妖时,曾在色龙沟摘下头盔放于山垭,长年累月,头盔化成了化石,永久地留在了色龙。
4.西果帕根神山
对自然的崇拜,是藏族先民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在自然崇拜中,藏族对山的崇拜格外痴迷,而且是锲而不舍。这种现象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纵观这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处是雪峰兀立、寒光流泻的景色,是大自然的神力引起人们对山的持久的崇拜,从崇拜中产生出信仰的民俗来。在那里,所有的山都能显示出神奇的力量,所有的山都是神的化身。
山神崇拜源于远古藏人的民间信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藏族对山神的信仰,虽产生于远古的自然崇拜时期,但就是到了近代,牧人对山神仍有发自内心的惶惑。
敬畏山神,便有了不砍神山之树、不挖神山之土、不伤神山上的花草、不猎神山里的动物,不在神山上撒尿、吐唾沫、高声喧闹等忌讳。
藏族祭祀山神有煨桑、呈献供品、垒玛尼堆、立拉泽、悬挂经幡和转山等活动。
作者简介:
泽郎东珠,系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