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夔(1154—1221),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他是著名的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宋谢采伯《续书谱序》中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姜夔收藏、题跋的《定武兰亭》后为赵孟坚所得,并留下“性命可轻,至宝是保”的佳话,是为“落水兰亭”。姜夔书法品格高逸,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赞道:“白石书法,迥脱脂粉,一洗尘俗。”姜夔还擅书法理论。他的《续书谱》是仿效孙过庭《书谱》所撰写,为南宋书论中成就高、影响大的学术著作之一。宋谢采伯《续书谱序》中称:“(姜夔)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用志刻苦。”姜夔是宋代对《兰亭序》考论取得卓识的人物之一,著有《禊帖源流考》《禊帖偏旁考》等,被后人辑为《兰亭考》。
相较于姜夔传世的词、书法理论而言,他的书法作品极少。他的书作中有着桀骜不驯、闲云野鹤般的气质,少有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庙堂气息。这一点,从他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中即可窥见端倪,也成为判定其作真伪的条件之一。姜夔虽为布衣,然系三国名将姜维后裔。在这样的人家,书法是其必修功课。此外,姜夔交游颇广,其中不乏精擅书法者。这些人对其书恐怕不无影响。姜夔曾道:“予学书卅年,晚得筆法于单丙文,世无知者。”宋周密《齐东野语》载:“又有单炜丙文者,沅陵人,博学能文,得‘二王’笔法,字画遒劲,合古法度,于考订法书尤精。武举得官,仕至路分,著声江湖间,名士大夫多与之交,自号定斋居士。与尧章投分最稔,亦韵士也。”据此可以大致推测,姜夔书法初从唐人入手,后从单丙文,可能以单为进阶,进而书学魏晋,于钟繇、“二王”用功颇勤,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
王献之《保母帖》,原系清宫旧藏。流散后,此帖和部分题跋(如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人的题跋)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参见杨仁恺著《国宝沉浮录》),而大部分题跋(如姜夔、周密、仇远、鲜于枢等人的题跋)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小楷书,纵31.6厘米,横708.3厘米,全文计101行。此跋书于南宋宁宗嘉泰壬戌年(1202年),共三千余言,乃三槐王畿得《保母帖》后请姜夔所题,是一篇极好的鉴赏、品评文章。
姜夔《跋〈保母帖〉》先述《保母志》的由来、特征、书写时间,又述非他帖所及的“七美”,再述《保母志》之辨伪。此作从整体上来讲,书写得端庄大方、一丝不苟。此篇属长文,在誊录之前文即已完成。从第一个字开始到结束,前后保持了稳定、一致的书写特征,没有丝毫懈怠。但少量地方誊录有漏字,如第4列第一个“可”字后漏了“知”字、第3 8列“见”字后漏了“于”字。就书风而言,此题跋颇有初唐欧阳询的影子,骨气劲峭,于平正中见险绝,如“泰”“乃”等字;细观亦可发现有王羲之小楷的风神,雅正高远,静气怡人。在用笔上,此跋可以用一个“轻”字概括。每一笔画入纸时均轻轻落笔,没有过多的映带,在行笔过程中轻轻带过,显现出一派清秀的模样。在结体上,每个字均端正平稳,俨然一位儒雅平和的书生,并没有当时“尚意”书风的洒脱。在章法上,此作行距大、字距小,但字与字、行与行前后均保持了大体一致的间距,显得疏朗静气。此题跋可谓是一件有格调的作品,它不随时俗,和同时期的小楷作品拉开了距离,典雅俊润、清新脱俗。但不可否认,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并没有成为书法史上一流的杰作。此作整体风格上的清秀是其所长,但也因此使其书写的力度略显柔弱,部分笔画过于谨慎。一流的杰作,应既要有迥异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又要有经得起推敲、耐人寻味的细节。但是,能够做到这两点实属不易。
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姜夔作楷书《落水本〈兰亭序〉跋》。它与《跋王献之〈保母帖〉》属于同一时期作品。比较两件作品,《落水本〈兰亭序〉跋》显然更具《兰亭序》的韵味。之所以如此,一者可能是姜夔在《兰亭序》拓本后题跋,受到拓本书风的影响;二者姜夔收藏《兰亭序》拓本,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出于对《兰亭序》的痴爱,其书风自然受其影响。从骨力上看,《落水本〈兰亭序〉跋》要强于《跋〈保母帖〉》;从气格上看,《落水本〈兰亭序〉跋》清健,《跋〈保母帖〉》秀雅,差异也较大。但无论如何,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当为书法史上的佳构,值得我们学习。
相较于姜夔传世的词、书法理论而言,他的书法作品极少。他的书作中有着桀骜不驯、闲云野鹤般的气质,少有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庙堂气息。这一点,从他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中即可窥见端倪,也成为判定其作真伪的条件之一。姜夔虽为布衣,然系三国名将姜维后裔。在这样的人家,书法是其必修功课。此外,姜夔交游颇广,其中不乏精擅书法者。这些人对其书恐怕不无影响。姜夔曾道:“予学书卅年,晚得筆法于单丙文,世无知者。”宋周密《齐东野语》载:“又有单炜丙文者,沅陵人,博学能文,得‘二王’笔法,字画遒劲,合古法度,于考订法书尤精。武举得官,仕至路分,著声江湖间,名士大夫多与之交,自号定斋居士。与尧章投分最稔,亦韵士也。”据此可以大致推测,姜夔书法初从唐人入手,后从单丙文,可能以单为进阶,进而书学魏晋,于钟繇、“二王”用功颇勤,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
王献之《保母帖》,原系清宫旧藏。流散后,此帖和部分题跋(如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人的题跋)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参见杨仁恺著《国宝沉浮录》),而大部分题跋(如姜夔、周密、仇远、鲜于枢等人的题跋)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小楷书,纵31.6厘米,横708.3厘米,全文计101行。此跋书于南宋宁宗嘉泰壬戌年(1202年),共三千余言,乃三槐王畿得《保母帖》后请姜夔所题,是一篇极好的鉴赏、品评文章。
姜夔《跋〈保母帖〉》先述《保母志》的由来、特征、书写时间,又述非他帖所及的“七美”,再述《保母志》之辨伪。此作从整体上来讲,书写得端庄大方、一丝不苟。此篇属长文,在誊录之前文即已完成。从第一个字开始到结束,前后保持了稳定、一致的书写特征,没有丝毫懈怠。但少量地方誊录有漏字,如第4列第一个“可”字后漏了“知”字、第3 8列“见”字后漏了“于”字。就书风而言,此题跋颇有初唐欧阳询的影子,骨气劲峭,于平正中见险绝,如“泰”“乃”等字;细观亦可发现有王羲之小楷的风神,雅正高远,静气怡人。在用笔上,此跋可以用一个“轻”字概括。每一笔画入纸时均轻轻落笔,没有过多的映带,在行笔过程中轻轻带过,显现出一派清秀的模样。在结体上,每个字均端正平稳,俨然一位儒雅平和的书生,并没有当时“尚意”书风的洒脱。在章法上,此作行距大、字距小,但字与字、行与行前后均保持了大体一致的间距,显得疏朗静气。此题跋可谓是一件有格调的作品,它不随时俗,和同时期的小楷作品拉开了距离,典雅俊润、清新脱俗。但不可否认,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并没有成为书法史上一流的杰作。此作整体风格上的清秀是其所长,但也因此使其书写的力度略显柔弱,部分笔画过于谨慎。一流的杰作,应既要有迥异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又要有经得起推敲、耐人寻味的细节。但是,能够做到这两点实属不易。
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姜夔作楷书《落水本〈兰亭序〉跋》。它与《跋王献之〈保母帖〉》属于同一时期作品。比较两件作品,《落水本〈兰亭序〉跋》显然更具《兰亭序》的韵味。之所以如此,一者可能是姜夔在《兰亭序》拓本后题跋,受到拓本书风的影响;二者姜夔收藏《兰亭序》拓本,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出于对《兰亭序》的痴爱,其书风自然受其影响。从骨力上看,《落水本〈兰亭序〉跋》要强于《跋〈保母帖〉》;从气格上看,《落水本〈兰亭序〉跋》清健,《跋〈保母帖〉》秀雅,差异也较大。但无论如何,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当为书法史上的佳构,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