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田思宇(1984-),女,汉族,山东龙口人。主要研究方向:经济、金融、财会。
摘要: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现实的需求,普惠金融和基层社区的管理体现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思想。普惠金融以增加社会福利活动为基础来完善基层社区的治理,基层社区管理通过增加人员的信心和信任来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发展基层人群金融改革必须要走的道路和指导思想。农村合作金融出生农村,发展在农村,因此农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特征,其发展的基地选择在农村一定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把社区性以及合作制作为原则,以合作专业为基础,追求可循环的发展,借助于国际经验推动我国新时代的基础普惠金融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合作金融;基层社区治理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为了建设普惠金融,出具了一些政策和文件。不可否认,我国的普惠金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普惠金融仍然有没有被解决的矛盾。尤其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金融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让普惠金融进入到基层社区治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高效的意义。
针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农村金融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帮助农户增加收入。但是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一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有研究表明,普惠金融能够帮助贫困人群进行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型贷款,让他们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应用
所谓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在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普惠金融在本质上就是怎样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且公平分配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合理分配资源;还有人认为,普惠金融是一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和改革的模式,使其让更多接触不到传统金融的人接触到;还有人認为普惠金融是面对低端人群,以及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的本质就是保证每一个人都被提供一系列适当的、能够被理解的服务。从目前来看,我国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存在着低收入的人群,现有的金融机构是为这些人提供贷款的,但是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例如,利润率比较低,风险和收益不够匹配等等。这时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正是以这些人群为重点对象,以此来消除贫困。
二、国内外发展普惠金融的理论及借鉴
金融排斥理论是金融服务中供需存在矛盾的重要体现,在社会底层的一些人群没有办法接触到现有的金融体系,但是基层的人群却是金融服务中必要的群体。正如经济结构的相关理论曾说,传统的经济部门需要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协调一致,进行发展。接下来将对国外典型的国家进行普惠金融案例分析,了解其他国家的金融战略,得以对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有所助益。
(一)国外的普惠金融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就是社区银行模式,在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即使很多国家对于社区银行的叫法不一,例如日本叫做地方银行、德国叫做区域银行,但是基本来说个人和企业的基本性质都是相似的。这些社区银行相比较于传统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信息,能够对贷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进行了解,因此在贷款时能够综合更多的因素,降低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
在1980年代后期,孟加拉国政府开展了“格莱珉”项目,建设了“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建立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的人民和中小型企业进行小额贷款,这些贷款是他们在一定的信用评估之后能够分期偿还的。换句话说这个银行也被叫做最典型的“穷人的银行”。它的运行模式是两部分,自身机构部分有营业所、支行、分行、总行四个级别;贷款人机构包括中心、小组、贷款人三级。小组成员采用自愿参与、亲属自行回避的模式,一切都采用自主自愿的原则。5个人为一小组,进行互相帮助的机制。如果小组内部人员有违法的行为,小组的人员就都失去贷款新业务的资格。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就是为了满足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简言之就是供需矛盾。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行业的领军人物,主要方向热衷于分制,明显出现去合作化的倾向,合作制的模式份额越来越少。就是越来越偏向于个人的利益,而不是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初衷。在对于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也出现了合作金融短缺的局面。
关于银监会批准建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进入的门槛比较高,发展的速度比较慢,数量少。目前获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农村互助社有约50家,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渠道比较单一、自有的资金比较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的金融贷款,盈利的模式比较弱。
三、普惠金融与基层社区治理融合的理论逻辑
基层社区人群是普惠金融项目的重点对象,普惠金融项目的重点对象就是低收入的人群、中小企业等,因此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两者的关联性更加说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管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深化发展还是说普惠金融的创新模式,这些都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普惠金融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若普惠金融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的话,金融的风险也会向社会进行传导,伴随着基层社区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及经济的体制和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在变化,金融发展如果和基层社区治理不能够完全的适应,就没有办法给金融提供相关的保障。普惠金融给基层的社区治理带来很大的发展价值和发展空间,两者有着密不可分、不可分离、互相影响的关系。
普惠金融通过增加社会的福利来使得基层社区治理更加完善,其中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在金融领域,普惠金融是外化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普惠金融就是把收入进行合理分配和再分配,但是一定要遵守公平的原则。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也给社会的利益带来了差异。金融服务不够完善使得经济的结构也不平等,使得贫富的差异越来越严重,就像马太效应中所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长期以来的后果就是两类人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经济结构更加的失调。因此,应当针对主要用户制定特定的相关政策并加以完善,因为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原因是使得各个阶级的人民能够和谐相处是经济自愿合理分配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和谐的发展,各个阶层的人民才能够和谐的相处,贫穷的人们才能够摆脱严重的贫富差距。普惠金融通过金融资源的再次协调和配置,这样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的发展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 基层社区的治理是通过社会的信任进行的,以此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社会信任有利于建设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执行模式,也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前提。因为现实世界的信息具有不对称的特性,同时受到经济主体的有限性影响,社会的信任处于一种危机状态。普惠金融的典范,即孟加拉格莱珉模式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也遭受到了很多失败。一直在探索其原因,在“普惠”原则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因素,包括不限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在制度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国可持续化的发展还有很多要求,尤其是在如今制度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很多问题都应运而生,国家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经济矛盾等还有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有着重要的地位。
信任的问题无疑是普惠金融的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机制和管理制度针对信任问题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正如尤努斯,即格莱珉银行创始人所说,“银行建立的基础不单是纸上没有意义的合约形式,更在于人类的信任”。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信任的纸质上的文件是没有保障的,也没有任何的依据。社会的结构和文化还有信任都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完善基层社区的建立和治理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建设社会征信体系。
四、普惠金融与基层社区治理融合的实现路径
依靠于合作社的合作组织,借鉴国际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日韩等东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主要的模式是以农协为媒介进行普惠金融推广和营销。作为基层的人群,他们有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日本“农协”的分行已经涵盖了全部的金融市场,这个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却帮助农民提供了全面的服务。以三农为基础的日本农村金融模式,严格按照其原则进行,首先是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民的存款,其次是在管理和分配上面实现一人一票的局面,年终约6%的利润会当做分红给所有会员;最后原则是方便农户,帮助他们降低成本。
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村合作金融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建议秉承這样的模式。首先应该是以社区为基础,在社区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对称化,这样居民的信任程度会提高,以此来降低沟通成本;同时将生产合作经营模式当做基础,防止相关风险的出现;同时针对法人的治理模式和结构采用合理合法的经营方案和模式,这样有利于信用合作的循环发展;最后是资金需要统一供求双方,了解下哪些人群才是需求的主体,而哪些人群能够提供解决方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去解决合作社和成员资金缺少的问题,还能够带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很多的挑战,首先是一些农民合作社吸收了大量的资金,社会资本追求利益的动机会比较严重,慢慢发展会偏离了最开始的初衷;其次是目前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机制不够完善,有较大的风险。最后是基层人群对于金融业务不是很熟悉,缺乏专业知识,产生操作风险。依靠于农民合作社的基层农村发展的模式首先需要建立合作模式的社区性质,其次是坚持以专业合作为基础,避免个人利益化操作;坚持资金互助的封闭性;建立监管部门;考核标准中不但要关注经济利益还要关注社会利益,强调“普惠”的属性特征。
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首先可以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小组,各个地方以主要领导为小组组长。人民银行为监管部门,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其次是建立考核机制,将普惠金融设置为政府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进行监督,使得基层社区能够共同研究、共同部署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地方政府需要主导,团结多方力量,例如政府、银行、农村等。以三者为基础建立金融的生态圈。具体的模式可以是农商银行和基层的社区街道合作,落实产业的优惠和公益项目。农商银行各个支行落实基层的团体经济优惠政策要求,实现政策互通、政策互助的原则。发挥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银行机构和其他团体的力量,整合地方的人力资源机构、扶贫机构等多方面的资源,推动金融、税务、海关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使得银行的资金、服务机构还有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发挥管理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其次是国家建立数据的融合平台。可以把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数据全面的引用到国家平台,进行政府事务、支付、交通等数据结合。同时也可以建立银行和政府的交流机制,银行加强和地方政府的交流和沟通,使得银行能够贯彻政府的思想和政策,协助政府出台更多的民生方案。
加强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首先是推进银行和农村的合作,将“信任”贯彻到农村之中。地方政府和银行进行合作推动信用村的建设,开展宣传动员、信息采集、数据录入等工作,杜绝不良的贷款记录,将乡镇、街道、社区等分成网格,建立企业和居民的信息档案,同步上传到信用贷款的后台,使得金融变得更加速度和准确。同时可以开展积分制的模式来进行乡村治理,将积分与奖惩制度和担保要求、荣誉评定等诸多条件挂钩,引导基层人民进行自我意识的提高。同时推广“政府+银行”共同管理的模式,发挥政府优势,做好信用评价,以此帮助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搭建“线上+线下”的综合化服务平台。银行将金融服务贯彻到市场管理中,包括不限于公共交通、医疗服务、教育、旅行等。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创建多样综合服务为一体化的便民服务站点,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帮助农产品和基层自家的产品进行宣传、销售的统一化,建立一个循环式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结语:从2005年开始,国内的普惠金融发展至今,从一开始被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即使在推进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阻碍,但是各个国家的政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结语:我国实现普惠金融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管是信用合作社还是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还有居民都是比较熟悉的,能够有效的取得客户的信息,这样就能够解决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做到真正的以弱势群体为服务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基层普惠制金融体系[J].金融与经济,2020(2).
[2] 谢升峰,路万忠.基层普惠金融统筹城乡发展的效应测度—基于中部六省18县(市)的调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9(11).
[3] 丁志国.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识别与农村金融政策选择[J].金融研究,2020(7).
[4] 田杰,陶建平.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1877 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9(2).
[5] 周孟亮.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20.
[6] 王曙光,胡维金.社区发展基金与金融反贫困[J]. 农村经济,2019(2).
[7] 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求是,2020(18).
[8] 谢升峰,朱小梅,许宏波,王鸾凤.普惠金融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以日韩模式与印巴模式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报,2019(4).
[9] 伍旭川,肖翔.基于全球视角的普惠金融指数研究[J]. 南方金融,2020(6).
摘要: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现实的需求,普惠金融和基层社区的管理体现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思想。普惠金融以增加社会福利活动为基础来完善基层社区的治理,基层社区管理通过增加人员的信心和信任来发展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发展基层人群金融改革必须要走的道路和指导思想。农村合作金融出生农村,发展在农村,因此农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特征,其发展的基地选择在农村一定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把社区性以及合作制作为原则,以合作专业为基础,追求可循环的发展,借助于国际经验推动我国新时代的基础普惠金融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合作金融;基层社区治理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为了建设普惠金融,出具了一些政策和文件。不可否认,我国的普惠金融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普惠金融仍然有没有被解决的矛盾。尤其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金融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让普惠金融进入到基层社区治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高效的意义。
针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农村金融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帮助农户增加收入。但是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一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有研究表明,普惠金融能够帮助贫困人群进行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型贷款,让他们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应用
所谓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在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普惠金融在本质上就是怎样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且公平分配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合理分配资源;还有人认为,普惠金融是一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和改革的模式,使其让更多接触不到传统金融的人接触到;还有人認为普惠金融是面对低端人群,以及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的本质就是保证每一个人都被提供一系列适当的、能够被理解的服务。从目前来看,我国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存在着低收入的人群,现有的金融机构是为这些人提供贷款的,但是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例如,利润率比较低,风险和收益不够匹配等等。这时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正是以这些人群为重点对象,以此来消除贫困。
二、国内外发展普惠金融的理论及借鉴
金融排斥理论是金融服务中供需存在矛盾的重要体现,在社会底层的一些人群没有办法接触到现有的金融体系,但是基层的人群却是金融服务中必要的群体。正如经济结构的相关理论曾说,传统的经济部门需要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协调一致,进行发展。接下来将对国外典型的国家进行普惠金融案例分析,了解其他国家的金融战略,得以对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有所助益。
(一)国外的普惠金融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就是社区银行模式,在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即使很多国家对于社区银行的叫法不一,例如日本叫做地方银行、德国叫做区域银行,但是基本来说个人和企业的基本性质都是相似的。这些社区银行相比较于传统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信息,能够对贷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进行了解,因此在贷款时能够综合更多的因素,降低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
在1980年代后期,孟加拉国政府开展了“格莱珉”项目,建设了“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建立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的人民和中小型企业进行小额贷款,这些贷款是他们在一定的信用评估之后能够分期偿还的。换句话说这个银行也被叫做最典型的“穷人的银行”。它的运行模式是两部分,自身机构部分有营业所、支行、分行、总行四个级别;贷款人机构包括中心、小组、贷款人三级。小组成员采用自愿参与、亲属自行回避的模式,一切都采用自主自愿的原则。5个人为一小组,进行互相帮助的机制。如果小组内部人员有违法的行为,小组的人员就都失去贷款新业务的资格。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就是为了满足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简言之就是供需矛盾。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行业的领军人物,主要方向热衷于分制,明显出现去合作化的倾向,合作制的模式份额越来越少。就是越来越偏向于个人的利益,而不是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初衷。在对于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也出现了合作金融短缺的局面。
关于银监会批准建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进入的门槛比较高,发展的速度比较慢,数量少。目前获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农村互助社有约50家,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渠道比较单一、自有的资金比较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的金融贷款,盈利的模式比较弱。
三、普惠金融与基层社区治理融合的理论逻辑
基层社区人群是普惠金融项目的重点对象,普惠金融项目的重点对象就是低收入的人群、中小企业等,因此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两者的关联性更加说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管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深化发展还是说普惠金融的创新模式,这些都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普惠金融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若普惠金融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的话,金融的风险也会向社会进行传导,伴随着基层社区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及经济的体制和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在变化,金融发展如果和基层社区治理不能够完全的适应,就没有办法给金融提供相关的保障。普惠金融给基层的社区治理带来很大的发展价值和发展空间,两者有着密不可分、不可分离、互相影响的关系。
普惠金融通过增加社会的福利来使得基层社区治理更加完善,其中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在金融领域,普惠金融是外化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普惠金融就是把收入进行合理分配和再分配,但是一定要遵守公平的原则。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也给社会的利益带来了差异。金融服务不够完善使得经济的结构也不平等,使得贫富的差异越来越严重,就像马太效应中所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长期以来的后果就是两类人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经济结构更加的失调。因此,应当针对主要用户制定特定的相关政策并加以完善,因为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原因是使得各个阶级的人民能够和谐相处是经济自愿合理分配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国民经济得到和谐的发展,各个阶层的人民才能够和谐的相处,贫穷的人们才能够摆脱严重的贫富差距。普惠金融通过金融资源的再次协调和配置,这样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的发展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 基层社区的治理是通过社会的信任进行的,以此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社会信任有利于建设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执行模式,也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前提。因为现实世界的信息具有不对称的特性,同时受到经济主体的有限性影响,社会的信任处于一种危机状态。普惠金融的典范,即孟加拉格莱珉模式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也遭受到了很多失败。一直在探索其原因,在“普惠”原则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因素,包括不限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在制度的角度来说,对于中国可持续化的发展还有很多要求,尤其是在如今制度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很多问题都应运而生,国家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经济矛盾等还有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有着重要的地位。
信任的问题无疑是普惠金融的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机制和管理制度针对信任问题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正如尤努斯,即格莱珉银行创始人所说,“银行建立的基础不单是纸上没有意义的合约形式,更在于人类的信任”。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信任的纸质上的文件是没有保障的,也没有任何的依据。社会的结构和文化还有信任都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完善基层社区的建立和治理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建设社会征信体系。
四、普惠金融与基层社区治理融合的实现路径
依靠于合作社的合作组织,借鉴国际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日韩等东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主要的模式是以农协为媒介进行普惠金融推广和营销。作为基层的人群,他们有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日本“农协”的分行已经涵盖了全部的金融市场,这个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却帮助农民提供了全面的服务。以三农为基础的日本农村金融模式,严格按照其原则进行,首先是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民的存款,其次是在管理和分配上面实现一人一票的局面,年终约6%的利润会当做分红给所有会员;最后原则是方便农户,帮助他们降低成本。
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村合作金融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建议秉承這样的模式。首先应该是以社区为基础,在社区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对称化,这样居民的信任程度会提高,以此来降低沟通成本;同时将生产合作经营模式当做基础,防止相关风险的出现;同时针对法人的治理模式和结构采用合理合法的经营方案和模式,这样有利于信用合作的循环发展;最后是资金需要统一供求双方,了解下哪些人群才是需求的主体,而哪些人群能够提供解决方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去解决合作社和成员资金缺少的问题,还能够带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很多的挑战,首先是一些农民合作社吸收了大量的资金,社会资本追求利益的动机会比较严重,慢慢发展会偏离了最开始的初衷;其次是目前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机制不够完善,有较大的风险。最后是基层人群对于金融业务不是很熟悉,缺乏专业知识,产生操作风险。依靠于农民合作社的基层农村发展的模式首先需要建立合作模式的社区性质,其次是坚持以专业合作为基础,避免个人利益化操作;坚持资金互助的封闭性;建立监管部门;考核标准中不但要关注经济利益还要关注社会利益,强调“普惠”的属性特征。
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首先可以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小组,各个地方以主要领导为小组组长。人民银行为监管部门,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其次是建立考核机制,将普惠金融设置为政府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进行监督,使得基层社区能够共同研究、共同部署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地方政府需要主导,团结多方力量,例如政府、银行、农村等。以三者为基础建立金融的生态圈。具体的模式可以是农商银行和基层的社区街道合作,落实产业的优惠和公益项目。农商银行各个支行落实基层的团体经济优惠政策要求,实现政策互通、政策互助的原则。发挥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银行机构和其他团体的力量,整合地方的人力资源机构、扶贫机构等多方面的资源,推动金融、税务、海关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使得银行的资金、服务机构还有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发挥管理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其次是国家建立数据的融合平台。可以把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数据全面的引用到国家平台,进行政府事务、支付、交通等数据结合。同时也可以建立银行和政府的交流机制,银行加强和地方政府的交流和沟通,使得银行能够贯彻政府的思想和政策,协助政府出台更多的民生方案。
加强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首先是推进银行和农村的合作,将“信任”贯彻到农村之中。地方政府和银行进行合作推动信用村的建设,开展宣传动员、信息采集、数据录入等工作,杜绝不良的贷款记录,将乡镇、街道、社区等分成网格,建立企业和居民的信息档案,同步上传到信用贷款的后台,使得金融变得更加速度和准确。同时可以开展积分制的模式来进行乡村治理,将积分与奖惩制度和担保要求、荣誉评定等诸多条件挂钩,引导基层人民进行自我意识的提高。同时推广“政府+银行”共同管理的模式,发挥政府优势,做好信用评价,以此帮助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搭建“线上+线下”的综合化服务平台。银行将金融服务贯彻到市场管理中,包括不限于公共交通、医疗服务、教育、旅行等。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创建多样综合服务为一体化的便民服务站点,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帮助农产品和基层自家的产品进行宣传、销售的统一化,建立一个循环式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结语:从2005年开始,国内的普惠金融发展至今,从一开始被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即使在推进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阻碍,但是各个国家的政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结语:我国实现普惠金融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管是信用合作社还是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还有居民都是比较熟悉的,能够有效的取得客户的信息,这样就能够解决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做到真正的以弱势群体为服务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基层普惠制金融体系[J].金融与经济,2020(2).
[2] 谢升峰,路万忠.基层普惠金融统筹城乡发展的效应测度—基于中部六省18县(市)的调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9(11).
[3] 丁志国.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识别与农村金融政策选择[J].金融研究,2020(7).
[4] 田杰,陶建平.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1877 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9(2).
[5] 周孟亮.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20.
[6] 王曙光,胡维金.社区发展基金与金融反贫困[J]. 农村经济,2019(2).
[7] 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求是,2020(18).
[8] 谢升峰,朱小梅,许宏波,王鸾凤.普惠金融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以日韩模式与印巴模式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报,2019(4).
[9] 伍旭川,肖翔.基于全球视角的普惠金融指数研究[J]. 南方金融,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