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翻译:在语境中理解原语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境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准确理解词语和话语起着重要作用。语境是理解和翻译的基础,有了语境才能对一个词,一句话做出准确的,全面的理解。因此,语境分析对与理解的作用重大。鉴于此,本篇文章意在强调语境分析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境分析;理解;翻译
   1.引言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作为两种语言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翻译发生在由特定的语言,情景和文化交织的语境之中,深受语境的制约和影响。正如纽马克所说:“语境在所有的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有时,由于句子的语法结构超出常规,语言之外有特定的情景限制,不同的文化内缺乏对等物等原因,单靠词典义项很难将意思传达到位。所以,对语言进行翻译,把握原文特定语句赖以生存的语境,对于领会原文的意义和功能,选择恰当而得体的表达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语境的基本概念
   语境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语言学界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对语境概念一直持有异议,争论不休。语境理论源自英国社会人类语言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他于1923年提出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并指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语言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的环境;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的总和。之后,伦敦学派语言学家弗斯继承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观点并将语境划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语言与社会环境之关系构成的情景上下文,他指出言语只有依靠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才能产生真正的含义。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继承并发展弗斯基本理论,他提出了语域的概念,认为语体是由于使用语言的环境、场合、对象各不相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语言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与阐释。后来,韩礼德把制约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个变项:(1)语场(field), 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2)语式(mode),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3)语旨(tenor),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我们必须根据语言要素(句法,词汇单位及修辞模式)和非语言语境,即话语和场景的实际环境来分析语境。中国古代的传统语文学对语境问题也早有认识。现代语言对语境的研究开始于修辞学领域。国内著名学者相继对语境问题做出了颇有价值的论述。王宗炎先生在他主编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辞典》对语境有准确的界定 “指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并且指出,“上下文常常可以帮助理解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的特殊意义。”根据中外学者对语境问题的阐述,我们认为,对于翻译而言,语境是“语言环境”和“言语环境(使用语言的环境)”的总称,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是指由语言内部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上下文语境,包括原文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乃至整部作品;广义的语境是指由与语言交际相关的语言外部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语言交际的社会文化语境。
   3.语境与原文理解
   翻译实践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阶段,但是理解和表达通常是相互联系,往返反复的统一过程,不能截然分开。当译者在理解的时候,他已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挑选表达手段;当译者在表达的时候,他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但是,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确切地表达。理解原文不应脱离上下文即语境。译者必须在语境中理解原文的词汇含义,语法结构和句子意思。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曾经区分了语言潜力和语言行为。他提出语言潜力是说话者选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说话者都会有大量的可运用的语言选择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因此,语言使用就是不断的语言选择。很明显,语言使用者不会使用非语境化的语法正确的句子。他们说任何事,使用任何表达方式都有其相应的原因。简而言之,语言选择是由语境决定的。事实上,说话者要表达的正是适应语境的语言选择的结果。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孤立的词语的意义必然是游移不定的。比如:bank一词可以当“河岸”讲,也可能指“银行”。究竟当什么讲只有放在以下的词语联立关系中才能使语义游移为稳定,the south bank of the river(河的南岸),a bank manager(银行经理)。这只是最简单的语境,也就是搭配。正如马林诺夫斯基(1923)指出:“在现实的口语或书面语中,缺乏语言语境的东西纯粹是虚构的东西,本身没有任何含义,只有在情景语境中话语才会有意义。”综上所述,要理解原文必须要进行语境分析,要牢记“No context, no text.”这一原则。
   4 语境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境是文本解读与翻译的依据。译者决不能孤立静止地、逐字逐句地机械复制原文的语言现象,而必须具有语境意识,时刻注意语境与翻译各个层面的关系:全面地而非局部地看待原文,连贯地而非孤立地理解原文,灵活地而非呆板地处理译文。
   4.1 在语境中决定词义
   索绪尔说过,语言是个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于另外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取的。在翻译中,词是表达概念的最小单位,但它必须组织在信息语言系统中。没有组织的词,即便每一个都正确无误地反映了原文的对应概念,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词汇在具体的使用场合的意义必须通过上下文来判断。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者行为的名称,因而总是单义的,这是词语的本意,也称为原始意义。然而词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新的意义,这就是词的转义,也称为派生意义,这样便形成一词多义,即多义词。在翻译中,多义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译者不断要对即定单词的词义做出正确地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单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检查其意义的准确性。
   (1)如soft 一词,除了在一般情况下它与汉语中的“软的”、 “柔的”对应外,还具有其它的词义。所以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它与什么样的词搭配。Soft fire(文火), soft hat(呢帽), soft answer(委婉的回答), soft drink(软饮料) , soft breeze(和风), soft words(和蔼的话), soft goods(毛织品)。
   英语中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然而英语词语的这种多义性却并未在交际中形成过多的实在的歧义。这主要是人们总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词语,而特有的语境往往消除了词语的潜在歧义。例如:
   a. The chair is calling for order.
   开会时主席叫大家遵守次序。
   b. He holds a chai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他是美国文学教授。
   c. The notorious criminal was eventually sent to chair.
   那个臭名昭著的罪犯宗终被判电刑。
   4.2 确定语境中的指示性表达词
   “大部分语言都有指示性表达词,根据他们与说话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确定物体、任务,以及事件”(Palmer,1982:60)例如,在英语中,指示性表达法的例子有:here and there 指示地点和说话者的关系。The letter is here. 信在这里。(near the speaker 离说话者很进)The letter is over there. 信在那里。(father away from the speaker离说话者很远)利用指示性表达词能使语言节俭;有条理。但是,指示性表达词常常造成表达的不明确,给译者在翻译方面造成麻烦,所以最好在语境中确定指示性表达词的意义。
   如,a. He passed away last autumn.
   这句话中对应关系具有歧义,因为the last autumn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今年秋天”和“去年秋天”。采取那一种译法取决于当时的时间背景。说话的时间如果在夏季,就应译为 “他是去年秋天去世的。”如果说话的时间是在冬季则应译为 “他是今年秋天去世的。”
   b. How are we feeling today?
   一般情况下,在句子如“We study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中,听话人包含在“we”的范围内。然而,医生有时更喜欢用“we”代替“you”,以便让病人感觉到与医生的关系很近。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上例可以翻译成 “你今天感觉怎样?”
   4.3 文化语境与翻译
   语言不同的各个民族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同一时期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也都不尽相同,译者稍有疏忽,就会误解原文。同时,翻译中还时常出现原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物或对应表达法的情况。鉴于文化因素的庞杂和难以用翻译技巧去处理的特性,处理此类翻译必须要对原语和目的语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请看下面的例句: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选自莎士比亚名剧《李耳王》。如果按字面意思把短语 eat no fish译为“不吃鱼”,那就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表面的意思,而没有理解原文的内容,没有理解它的文化内涵。这里涉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代的一段典故,讲得是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不吃鱼只是表示“忠诚”的意思。但是,不了解此典故的人即使语言表达能力再好也想象不出“吃鱼”和“忠诚”之间会有任何联系的。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惯用语的表达。例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经常用动物喻人喻事,语言因此更加生动。但相同的动物形象在两种文化中产生的联想意义却不尽相同。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一提到狗,中国人马上会联想到大量的贬义词: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痛打落水狗,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则把狗当作人类的朋友。英语中关于狗的习语很多,如a lucky dog 幸运儿,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的忠诚,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top dog 领导人。很明显,中英文对狗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文化语境的意义,翻译他们并不难。译者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对文化因素的理解而造成的语言障碍,使译文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5.结束语
   人们说话或写作在于交际,交际总是为了传达带有一定意义的信息,交际是纷繁复杂的。翻译是促进交际的一种手段,它主要是为了传递信息。然而,确定这种带有意义的信息,需要在话语当中来实现。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脱离语境的话语的意义是难以确定的。理解是翻译活动中最关键的步骤。语境因素给我们理解原语提供了重大的突破。理解面临问题时,我们应通过语境分析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原语,并做出合适的翻译。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pproach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Palmer, F. R. Semantic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5]Brown, G. etc.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6]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0]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刷馆
  [11]王宗炎. 英汉应用语言学辞典[Z].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怀化 418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当今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更主要的是它在内容上反映了现代化趋势。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趣味化是发展趋势,化学实验趣味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分析了高中学生实验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化学实验趣味化的思路,并提出了实验趣味化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趣味化;化学实验  新课
期刊
摘 要: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交际方式不断改变,语篇呈现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本文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以Royce“符号间互补性框架”(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为理论框架,尝试对2010年8月11日“China Daily”中题为“Official Emblem of the 16th Asian Games”一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符合了《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补充和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
期刊
摘 要:有效地教学监控能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对教学监控能力的认识不够全面,陷入误区:监控就是对学生身体和思维的“绝对控制”;监控仅针对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监控能力。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误区;培养途径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由高水平教师执教才能得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其中,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更是
期刊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外多个国家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进而得出产学研合作模式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有待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及策略,为我国产学研与地方经济结合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地方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
期刊
摘 要:城市品位是由城市空间、布局、文化、建筑、环境、景观等诸要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和直观的综合素质反映。城市文化是城市品位的主导因素。邯郸市的科普能力表现为该城市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其中科普文化和科普服务是发展邯郸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邯郸市科普能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议题。加强邯郸市科普能力建设,将极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关键词:邯郸;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教师岗前培训作为独立学院新进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提升新进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措施,培训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和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岗前培训对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现阶段独立学院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扩大岗前培训教师范围、补充岗前培训内容、创新岗前培训方式、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
期刊
摘 要:语言测试反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不同学者对这种语言现象有不同的概念界定,总体上反拨作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反拨作用本身具有具体性、强弱性、持续性、预期性和正负面的多维度特征,还受到各种考试因素或非考试因素的影响,因而反拨作用的理论框架也显得纷繁复杂。因此,反拨作用研究要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多种研究方法,考虑测试实施的语境。  关键词:语言测试;反拨作用;研究启示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平顶山学院该专业发展状况分别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社会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途径,以期为该专业的课程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 前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国家教育部
期刊
摘 要:课改十年,学生的学业负担似乎越改越重,学校依然是为了考试而教学,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但是,由于我国现在的教学资源还相当匮乏,彻底的改变当前的这一评价机制并不现实,所以,如何让当前的这一评价机制变的越来越完善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政治;试卷命题技术;主观题;客观题  随着初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地评价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