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出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探究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倡导合作交流,强化探究效果。
关键词: 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合作交流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两年的探索实践,我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切磋。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该“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发言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我经常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呼出一口气,你能看到什么现象?一个演示实验做完后,我会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刚刚得出的结论解决什么问题?我在黑板上写出“三气”与生活的关系,问学生:你能想到还有什么物质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智慧火花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迸发而出,这是学生通往成功道路的关键一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探究首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促使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等,为学生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溶液的酸碱性时,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一些老师的做法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操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大量实践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想象力,使人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来到学校,不仅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还有他们的畏惧,他们的烦恼。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这种感受和情感体验常常被忽略。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引发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下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强化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未来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彼此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通过实际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增强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关注探究,扩大探究效益。
让探究走入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合作交流的状态中,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学习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身份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增加实验课的研究性,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J].化学教育,20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姜淦萍.化学探究性学习及其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
关键词: 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合作交流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两年的探索实践,我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切磋。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该“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发言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我经常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呼出一口气,你能看到什么现象?一个演示实验做完后,我会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刚刚得出的结论解决什么问题?我在黑板上写出“三气”与生活的关系,问学生:你能想到还有什么物质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智慧火花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迸发而出,这是学生通往成功道路的关键一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探究首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促使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等,为学生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溶液的酸碱性时,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一些老师的做法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操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大量实践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想象力,使人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来到学校,不仅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还有他们的畏惧,他们的烦恼。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这种感受和情感体验常常被忽略。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引发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下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强化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未来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彼此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通过实际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增强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关注探究,扩大探究效益。
让探究走入课堂,让探究激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合作交流的状态中,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学习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身份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增加实验课的研究性,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J].化学教育,20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姜淦萍.化学探究性学习及其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