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正值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各类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如果学生意识形态缺乏一定的政治信仰或坚定的理想信念,就非常容易陷入意识形态的漩涡,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则和科学的法制意识。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担当;传承;自信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与地位,进一步提高党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应强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教育,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人。是做好意识形态的引领和传播的主渠道,是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是发挥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职能。本文就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和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怀
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没有国的安全,哪来家的安全。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主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近段时间来,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在青少年中思想上渗透,妄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这复杂形势,我们教育学生严守道德底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的核心内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美风景。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必须在课堂中深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引领学生爱国、爱家。比如在讲《少年有梦》这一节中关于“中国梦”,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思想上意识到:一是青山绿水,二是文化强国,三是国家强盛,四是经济繁荣。只有这样,才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意识到我们应该努力奋斗,爱我们的国,爱我们的家。
二、 培养担当精神,树立责任意识
责任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包括外在的社会规定性和内在的自我规定性。责任意识则是在明确责任的内涵基础上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引导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学生从小开始培养社会人的意识,要勇于担负起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更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包办”,自我意识强而独立意识差。一些学生很迷茫,不会为自己确立目标,失去动力;不能为自己正确地设计未来,缺乏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能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什么责任吗?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三、 坚守传承,弘扬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等思想理念。“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好意识形态工作这块“责任田”,保持清醒认识,强化正面宣传,把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
岳良太,重庆市,重庆市忠县新生初级中学校。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担当;传承;自信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与地位,进一步提高党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应强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教育,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人。是做好意识形态的引领和传播的主渠道,是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是发挥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职能。本文就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和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怀
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没有国的安全,哪来家的安全。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主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近段时间来,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在青少年中思想上渗透,妄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这复杂形势,我们教育学生严守道德底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的核心内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美风景。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必须在课堂中深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引领学生爱国、爱家。比如在讲《少年有梦》这一节中关于“中国梦”,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思想上意识到:一是青山绿水,二是文化强国,三是国家强盛,四是经济繁荣。只有这样,才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意识到我们应该努力奋斗,爱我们的国,爱我们的家。
二、 培养担当精神,树立责任意识
责任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包括外在的社会规定性和内在的自我规定性。责任意识则是在明确责任的内涵基础上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引导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学生从小开始培养社会人的意识,要勇于担负起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更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包办”,自我意识强而独立意识差。一些学生很迷茫,不会为自己确立目标,失去动力;不能为自己正确地设计未来,缺乏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能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什么责任吗?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三、 坚守传承,弘扬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等思想理念。“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好意识形态工作这块“责任田”,保持清醒认识,强化正面宣传,把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
岳良太,重庆市,重庆市忠县新生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