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印地”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me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3月31日,一艘崭新的“波特兰”级重巡洋舰在新泽西州卡姆教纽约造船厂铺设了第一根龙骨,舷号CA-35。由于赞助人曾担任过印第安那波利斯的市长,因此该舰遂被命名为“印第安纳波利斯”(USS Indianapolis)号,舰员们亲切地称之为“印地”(Indy)。1932年11月15日,该舰在费城海军基地加入现役,首任舰长是约翰·M·斯麦利。“印地”的一生注定将是不平凡的一生。
  “印地”重巡洋舰是“波特兰”级的第2艘,海军原本要建造5艘,但当建造完“印地”后,海军发觉“波特兰”级巡洋舰并未达到要求,遂将建造计划取消。“波特兰”级巡洋舰的武器装备与“新奥尔良”级一样,也是3座三联装炮塔。该级战舰没有安装过鱼雷发射装置,而且一直使用旧式无防御的127毫米L/25型高炮。其舰身、武器、动力都和“北安普敦”级一样,主要区别是加强了装甲,舰体也稍重。“印地”标准排水量10200吨,舰长185.9米,宽20.1米,吃水6.5米,装有三联装203毫米主炮3座,127毫米副炮8门,主机功率107000马力,4轴推进。最高航速32.7节,舰员950人。
  1932年2月23日,“印地”结束了在大西洋和关塔纳摩湾的试航后不久,便迎来了贵宾:罗斯福总统和6名内阁成员一起登舰随船视察。罗斯福总统离舰后,“印地”启程返回费城海军基地。9月6日,“印地”桅杆上升起了海军部长克劳德·斯万森的将官旗——他要乘舰前往太平洋地区视察运河区、夏威夷以及圣迭戈的美国舰队。随后“印地”于1933年11月1日成为侦察分舰队的旗舰。在余下的和平时期里,“印地”一直作为侦察分舰队的旗舰。1935年11月18日,荣耀再次降临“印地”:罗斯福总统在查尔斯顿登舰,乘坐该舰出访南美。“印地”一路护送罗斯福总统前往巴西里约热内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乌拉圭蒙得维的亚进行访问。
  此后几年随着国际形势紧张程度的加剧,美国开始为可能发生的战争进行准备,“印地”也进行了紧张的训练,军舰和舰员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转战太平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此时“印地”正在对约翰斯顿岛进行模拟炮击演练,偷袭发生后,“印地”抵达珍珠港加入第11分舰队开始参战。
  “印地”首次参战是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群岛的拉包尔以南350英里附近海域,那里是日本海军控制区。1942年2月20日临近傍晚时分,“印地”遭到两波共计18架双发日本轰炸机的袭击,在随后的激战中,“印地”舰员们发射的精准防空炮火以及从“列克星敦”号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总共击落了16架日机。整个舰艇编队未受任何损伤,而且还击落了2架掉队的日本水上飞机。
  战斗结束后,“印地”返回美国本土进行休整,并在梅尔岛海军船厂接受了改装。此后“印地”受命急赴北太平洋参加阿留申群岛战役。1943年8月,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出任中太平洋舰队(后改名第5舰队)司令,以“印地”巡洋舰为旗舰。此后“印地”作为第5舰队旗舰随着斯普鲁恩斯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四处“攻城拔寨”,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战果辉煌,并且一直福星高照,没有受过重创。直到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登陆战役,也是太平洋战场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冲绳战役中,“印地”才不幸被自杀性“神风”飞机击中。
  1945年3月24日,美军开始进行冲绳登陆前的火力准备,“印地”连续7天向岸防工事不停地倾泄着8英寸炮弹。3月31日上午,也就是登陆前一天,“印地”的对空警戒哨发现了一架单发日本战斗机正借助太阳的辉光呼啸着对舰桥进行俯冲攻击。舰上的各型高炮立即开火,火炮发射的曳光弹连续命中敌机,迫使其脱离航线,但飞行员还是投下了炸弹,随后飞机艟上了主甲板左后部。飞机翻覆坠海,没有给军舰造成严重损伤,但是那枚炸弹却穿透了甲板装甲、乘员食堂、休息舱以及油舱,最后穿过舰底在水中爆炸。剧烈的爆炸在舰底撕开了两个裂口,导致舱室进水,9名舰员阵亡。炸弹造成的进水导致“印地”尾部下沉并且产生左倾,但是它仍然顽强地堵住了进水,并且靠近一艘救援舰进行紧急维修。检查发现,“印地”推进轴损坏、油柜破裂、海水淡化设备被毁;尽管如此,这艘屡立战功的巡洋舰还是依靠自己的动力横渡太平洋返回了梅尔岛海军船厂。
  
  悲剧的发生
  
  “印地”似乎是命中注定。在接受了修理和改装后,它接到一项绝密命令——运送原子弹装配所需的零组件及核燃料高速前往提尼安岛,正是这些重要的材料组装成的原子弹后来在厂岛和长崎植下了两棵恐怖的蘑菇云。由于任务紧急,“印地”于7月15日离开旧金山,19日抵达珍珠港,26日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抵达提尼安。这次航行“印地”创下了一项纪录:从旧金山出发在10天内航行5000英里!
  


  在将那批绝密货物送到提尼安后,“印地”又前往关岛,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前往莱特湾。当时为中等海情,能见度良好,“印地”以17节速度航行。7月30日晚,在距离军舰不远处,一艘日本潜艇悄悄伸出了潜望镜,这正是日本“伊-58”号大型潜艇——形单影只的“印地”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日军的极好目标。00:15,日本艇长桥本森千宣一声令下,“伊-58”射出两枚鱼雷,准确命中“印地”右舷,伴随着两声巨响,“印地”上火光熊熊,12分钟后,“印地”即翻覆并沉没,地点是在北纬12°02’、东经134°48’附近海域。
  31日该舰没有按时抵达莱特湾,而美军也没有为此出具任何报告。“印地”被命中时,300名舰员当场阵亡,近900人落水,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这些可怜的幸存者不得不在接下来的近5天时间里为了生存同狂风巨浪、缺水以及精神和肉体上的极度疲劳进行斗争,更为悲惨的是,他们还遇到了嗜皿成性的成群鲨鱼!许多侥幸从沉船中幸存下来的水兵此刻却成了鲨鱼的食物,顿时海面上惨叫不绝,大片的海水被染成了血红色……
  直到8月2日上午10时,美军VPB-152中队的一架PV-2反潜轰炸机正在进行一次例行的反潜巡逻,借着太阳在海水上的反光,飞行员查克·戈文中尉时不时看到海面上有一条五光十色的东西,在注视了几秒钟后他发现那是一条长长的油带,这发现令他十分警觉,他立即降低高度,顺着油带追踪而去,他的眼睛猛地瞪大了——下方的海面上,到处是散落的军舰残片和那些几近绝望的幸存者!
  查克·戈文立刻把这一发现用无线电通知了帕劳岛上的美军基地,同时将机上的救生筏和部分给养投给水面的幸存者。3小时后,一架“卡塔琳娜”PB-Y水上飞机在阿德里亚·马克斯中尉的指挥下抵达出事海域,为幸存者投下救生筏和补给品。然后,这名勇敢的中尉违令冒险降落 在海面上开始搭救幸存者。
  一些幸存者爬上了救生筏,另一些人则被系在机翼上,用这种方试,马克斯和他的机组人员成功将56名幸存者带到安全地区。他还向其他美国海军舰只通报了发现“印地”残片的准确地点,3艘美军驱逐舰和2艘其他舰只迅速赶来营救。此后美军动用了所有空中和海面救援队伍,在附近海域仔细搜寻生还者。到8月8日救援行动结束时,美军却仅仅营救起全舰1199名官兵中的321名幸存者,其中4人在送往医院不久后死亡。
  “印地”巡洋舰被击沉的消息传到了提尼安岛,第209混合大队飞行员们十分悲痛,他们在准备投掷的原子弹弹壳上写上:“为了给牺牲了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员报仇而赠给日本的礼品”。在8月6日凌晨3时,由一架B-29重型轰炸机携带“印第”曾运送的重要物件从提尼安岛起飞,9时许到达广岛上空,爆炸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原子弹,造成了广岛12.9万名居民的死伤。
  
  精神崩溃的舰长
  
  “印地”舰长查尔斯·麦克维也在获救人员之列,但是他的苦难远未结束。1944年11月,查尔斯·麦克维接任“印地”舰长,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麦克维是1920届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生,1942年6月18日升任舰长。1945年7月,麦克维接到命令要他在4天内完成出海准备。他被告知舰上将要装载两件绝密货物。较大的一件将被装在后甲板上,要求昼夜看守;较小的一件将由两名陆军军官看守,就存放在他们的舱室内。麦克维接到的命令是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两个箱子运到提尼安。每个人都在猜测箱子里究竟装着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够知道。抵达提尼安后,这两个箱子被运到岛上的秘密地点。而“印地”则在补充了弹药和燃料后启程赶奔莱特湾。
  麦克维曾得到消息说200英里距离内有3艘日军潜艇,他要求提供护航但是却被告知没有护航舰只。而且由于“印地”执行的是一次绝密任务,它的名字根本就不在到达以及离港舰只的名单内!由于日军潜艇活动,麦克维奉命采取Z字形航线,但过了一段时间,麦克维认为“印地”已经摆脱了日军潜艇的威胁,遂下令取消Z字形航线。正是这一决定使得他日后备受指责,也无疑是他做出的最为错误的决定。
  战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下令调查“印地”巡洋舰被潜艇击沉造成悲惨事情的原因,认为舰长马克维犯有渎职罪(按照美国海军条令规定,军舰在有敌情海区航行,应采取规避潜艇攻击的曲折运动,而马克维由于思想麻痹没有采取这一措施)。1945年12月,马克维被交付最高军事法庭审判——他成了二战中因战舰沉没而接受军事法庭审讯的唯一一位舰长。这一决定立刻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海军方面更是将击沉“印地”的日本潜艇艇长带到华盛顿作证。这又是史无前例的决定!1945年12月10日,日本“伊-58”潜艇艇长桥本森千宣抵达华盛顿,这种传唤作为战俘的敌方军官作证的作法在国会和国内媒体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对情绪。
  1945年12月审判开始,麦克维面临两项指控:没有遵守命令采用Z字形航线而导致军舰处于危险之中;没能及时下达弃舰命令。日本艇长桥本提供的证词说,自己发射鱼雷时,“印地”当时没有采用z字形航线。在美国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桥本回到了日本,他一直活到2000年10月25日。在他去世前,他致信给美国参议院,告之麦克维受到了不公平的指控,他认为麦克维并没有做错任何事,甚至不理解为什么麦克维要上军事法庭。
  庭审结束后,法庭认为对麦克维“忽视命令置海军舰艇于危险之中”的指控成立。鉴于“印地”被击中后舰上通讯瘫痪,因此法庭认为麦克维“未能及时下达弃舰命令”的指控不成立。至今他是否下达了弃舰令,下给了谁仍然不得而知。听证会上,麦克维承认自己对“印地”的沉没负有完全责任。舆论认为麦克维作为一名舰长,由于失职导致大量舰员丧生,应该受到军事法庭的制裁;而且在许多人眼中,作为一名舰长在战舰沉没、数百名舰员溺水身亡、许多人成为鲨鱼的猎物、有些人连基本的救生器材都没有的情况下自己却能够顺利生还本身就是罪过。
  麦克维的父亲是一战时的美国海军上将,他本人则是第二代海军学院毕业生,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在聆讯中他说,“我知道自己无法推卸自己的指挥责任。”最终陪审团给了麦克维较轻的处罚:他没有像许多人预想的那样被降职,只是推迟了晋升。虽然麦克维受到的处分并不算重,然而这一事件却给他的海军生涯蒙上了污点,鉴于巨大的外部压力,他被迫于1949年6月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他不停地收到死难水兵亲属的那些充满怨恨言语的信件,外界的指责让他无法自拔。在他的妻子因肺癌去世后,他更是孑然一身,精神萎靡。1968年11月6日,麦克维选择了特殊的方式来结束这些痛苦——他换上了笔挺的海军制服,走到他位于康涅狄格的寓所前门廊,把一支手枪的枪管放入口中扣下了扳机!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当这则消息出现在报纸头条上时,社会上再度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麦克维难辞其咎,他所受的审判是公正的,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完全没有过错。
  
  舰长终获平反
  
  事实上“印地”事件的余波并未平息。多年以来,麦克维的儿子、当年的船员以及其他麦克维的支持者一直在谋求为他恢复名誉。1995年8月2日,“印地”的悲剧50周年之际,美国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郊外运河沿岸举行隆重活动纪念“印地”。当时尚在人世的127名“印地”幸存者中,有107人出席了这次活动。但此时他们的舰长仍然未能获得昭雪。
  1997年,麦克维的名誉问题有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其起因是源自一名佛罗里达州的7年级学生——亨特·斯科特。这个年轻人在观看电影“大白鲨”时偶然听到电影主人公提到“印地”舰员的悲惨经历,于是他决心利用学校布置的社会调研的机会寻访“印地”悲剧的真相,此后他开始频繁接触当年“印地”的幸存者。调查中,许多更有力的证据被陆续发现:“印地”没有按时抵达莱特港,海军高层并没有注意到,也没有采取救援措施;“印地”没有反潜侦察设备,无力侦察潜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麦克维曾提出要驱逐舰护航,但他的这一正当要求被拒绝;美舰“安德希尔”号4天前在“印地”的航行线路上被击沉,但海军并没有把这一情况通知麦克维。事发当时晚上,云层很厚,因此麦克维在上床休息前下令停止蛇形前进。但在午夜时分天气突然转好,“伊一58”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现了“印地”,并发射了鱼雷。
  此外,“印地”沉没后,美国曾成功截获了“伊-58”发出的击沉美舰的电文,但这封电文被高层忽视,海军没有因此展开救援。虽然“印地”究竟是否发出了求救信号至今尚无定论,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它确实发出了遇险信号,但根本没有得到重视。
  亨特的调查活动后来在电视上进行了播放,他的调查让公众对“印地”的悲剧有了新的认识。直到2000年,国会终于批准了为麦克维昭雪的议案,这项议案经克林顿总统签署后即时生效。2001年7月,海军次长戈登-英格兰发布命令,将一份免除麦克维责任的文件添加到其档案中。许多“印地”上的幸存者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选择。
  “印地”,这艘第5舰队的旗舰,就这样从珍珠港开始经历了数次重大战役,总计获得过10枚战星勋章,直到战争的最后岁月;但却在战争结束前两周以一场悲剧结束了自己的光辉军旅生涯。
  为什么“印地”失踪而美军却毫无觉察?是什么让美军允许“印地”单舰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通过敌方海域?而更让人惊奇的是,这活下采的317人究竟是靠着怎样一种力量度过了那段最为恐怖的时光?这一切也许永远都不能得到澄清。“印地”的悲剧也许真的并非任何人的责任,因为,这就是真买的战争。
其他文献
按照当今世界海军约定俗成的航空母舰分类法,满载排水量在6万吨以上的为大型,处于3~6万吨的为中型,在3万吨以下的则为小型。如果严格依据这种分类法来,衡量各国海军现役航母,那么美国现有的3个级别12艘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都在8万吨以上,全部属于大型航母;满载排水量6.75万吨的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也可勉强归于大型航母之列。而目前真正属于中型航母的只有法国“戴高乐”号一艘;其余国家的航空母舰
期刊
五角大楼于2021年4月23日宣布,美军第10陆军防空和导弹防御司令部下属的第4防空炮兵团将接收M-SHORAD近程机动防空系统。M-SHORAD系统是美军陆军近程防空系统的新一代延续。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美军亟待获得一种现代化野战防空武器,来防范日益激烈的无人机袭击,现有的防空系统无法胜任这一任务,美军野战防空存在巨大漏洞。在这样的背景下,M-SHORAD系统呼之欲出。按照不同技术路线的划分,M
期刊
经过诺曼底登陆之后持续两个月的激战,法国北部战场上的德军主力被盟军包围在了以法莱斯为中心的地域中,这就是著名的“法莱斯口袋”。若要消灭大股德军,就必须封闭“袋口”,也就是截断德军的退路,接过这一重任的,是一支波兰的装甲部队。流亡部队的重生  在1944年夏天攻入欧陆的同盟国军队中,有着不同的面孔,既有担纲主力的美军和英军,也有志在复国的自由法国军队,另外还有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却同样斗志昂扬的部队。
期刊
航空母舰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海战之王”,主要是因为其上搭载着多种作战用途不同且性能先进的舰载机。为了让这些飞机能够很好地协同作战,拥有航母的国家在舰载机部队的编制上可谓费尽了苦心。在当今世界上,只有美国拥有世界上吨位最大、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的航母,而且搭载的舰载机种类也最全,所以其在舰载机部队的编制方面也最具代表性。下面,笔者对其编制情况进行一番简要介绍,以便让读者了解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家底是个
期刊
2006年6月1日,欧洲直升机公司生产的EC725直升机开始进入法国军队服役。EC725直升机装备优良、功能强大,配备双发动机,起飞重量11吨,是专门针对复杂艰巨任务而设if的中型直升机,可用于战术运输、作战搜索与救援、医疗运输以及后勤支援等任务。      闪亮登场    上世纪90年代法国在巴尔干半岛科索沃的作战行动为法国空军敲响了警钟。在意识到“美洲豹”机队几乎超过了使用极限的现实后,法国空
期刊
2007年1月9日,成立于1954年的日本防卫厅正式更名为防卫省,成为日本中央部会一级主管单位,可直接提出议案提案和预算要求。升格后自卫队的最高指挥官虽仍是首相.但防卫大臣将成为国防事务的主管大臣。原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升格为首任防卫大臣.但日本自卫队不会更名。    美国新型侦察卫星失踪    美国防部1月9日透露,美国与国家侦察局2006年发射的一颗侦察卫星失去联系。有科学家称,这颗卫星可能是2
期刊
二战后,在我周边各国中,印度是最早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早在1957年,印度海军就从英国购买了一艘二战中动工建造的“尊严”级“大力士”号、后命名为“维克兰特”号的航空母舰(因其老旧于1997年退役);1986年,印度海军又从英国购买了轻型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后更名为“维拉特”号,迄今仅保有这艘“维拉特”号航空母舰。如今,印度海军越来越感到,要维护国家海上利益,必须至少拥有2艘航空母舰,而且在技术和
期刊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仅各强国海军将继续发展大中型航空母舰,而且一些地区大国海军也将着重研制与建造中型航空母舰。这些新型航空母舰计划主要包括:美国CVN 21航母计划,英国CVF航母计划,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的后续舰及有可能与英国CVF合作的计划,印度的“蓝天卫士”号,意大利、西班牙发展的新型航空母舰。  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第10艘“布什”号现已铺设了龙骨,预计2008年服役。该舰作为美国海军
期刊
目前,世界上已有9个国家拥有20多艘大小不等、性能迥异的航空母舰,有些国家已经拥有“准航母”,还有不少国家正在研制并准备建造航母。为何航空母舰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之后,仍然受到强国和大国海军青睐,并日益为一些中小国家海军所看好。很显然,这种当今世界最庞大、具有战略意义的兵器,肯定不能像制造手枪等这么简单和易于做决策,它除了涉及国家军事战略外,还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到它有着极其
期刊
2006年12月21日,波音公司完成了为日本制造的首架KC-767A加油机的飞行试验,这次飞行试验持续了3小时30分。日方人员称,这次首飞表明,为满足日2Is:军事战略需求的加油机计划迈出了重大一步,并希望首架加油机在2007年进入部队服役。不难看出,KC-767A飞向东瀛后,将标志着日本“专守防卫”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KC-767A的出台和日本的选购      KC-767A是由美国波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