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习作应该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而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亲耳所闻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作文教学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泉眼”,学生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精彩。
一、深入生活,体验精彩
积极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友谊通信、角色体验、关注新闻等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增进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教师要努力地把作文的练与课内外活动统一起来,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接近社会,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主动诉诸文字。开展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多种感受。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人际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如在3月让学生走进社会,寻找雷锋的影子;5月寻找“劳动小标兵”;6月寻找快乐的童年;10月享受国庆的欢乐等。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文艺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竞赛评比等,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见闻、感悟体验,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学生有东西可写,才会把写作当做乐事。如学生学习了描写春天的课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春天的气息,鼓励学生把春天用图画描绘下来向全班学生介绍,并进行习作训练,然后在班级举办以春天为主题的画展和“话”展。
二、生活日记,留下精彩
日记是小学生作文材料的仓库,是练笔的重要途径,只要用心地去看一看、听一听、记一记,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逐步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每天都进行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
读了一篇文章有所感触,在学校里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音乐课上学到了一首新歌,在体育课上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在美术课上得到了表扬,在家里做错了一件事或种了一盆花……广播里、电视中、学生的身边天天都有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学生习作题材最丰富、最直接的来源。学生通过写日记,记下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实地写下来,哪怕开始的时候写得不是那么生动,不是那么精彩。日记就是要使学生们明白,习作要写生活中的小事、真事,善于捕捉生活中多姿多彩的镜头,学会记述生活中的精彩片段。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老师可以把这一方式运用到学生写“循环日记”的活动中来。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用一本日记本,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在写之前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同时进行适当的点评,或是对同伴的日记进行修改,再自己写。日记本成了班级的作文选,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阅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能量是无限的,只要善于挖掘,一切皆有可能。
三、体验成功,收获精彩
新课标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生习作的展示与交流,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或是与同学交流。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对学生是个极大的鼓舞,当学生的习作得到展示时,他们就有机会体验作文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收获习作所带来精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创作的潜能,习作也就有了动力。
1.榜样的力量,激发兴趣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的习作中总会有优秀的佳作,一篇习作中总会有闪光点。这些作文的闪光点,可以是习作中一个精彩的片段、一段语句优美的话、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等。诵读学生的习作,推荐优秀习作发表,这就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能带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2.展示佳作
开辟“小作家”“习作园地”等栏目,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班级网站开辟优秀习作展示专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习作有了展示的平台,英雄也有了用武之地,习作展示的舞台有多广阔,作文的精彩就有多纷呈。
3.纵横比较,看到进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进步,往往是不清楚的。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要纵观全局,重视收集学生的习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重视引导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学会欣赏自己,也懂得欣赏别人,在比较中看到进步,在比较中寻求更大的进步空间。
学生的习作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的习作有了和谐的氛围,能乐于表达,学生才有习作的动力,才会对习作充满兴趣。只要指导方法得当,习作也可以很精彩。
(责编 莫彩凤)
一、深入生活,体验精彩
积极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友谊通信、角色体验、关注新闻等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增进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教师要努力地把作文的练与课内外活动统一起来,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接近社会,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主动诉诸文字。开展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多种感受。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人际交往,提高认识,发展语言,让学生在多渠道、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中自主练笔,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如在3月让学生走进社会,寻找雷锋的影子;5月寻找“劳动小标兵”;6月寻找快乐的童年;10月享受国庆的欢乐等。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文艺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竞赛评比等,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见闻、感悟体验,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学生有东西可写,才会把写作当做乐事。如学生学习了描写春天的课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春天的气息,鼓励学生把春天用图画描绘下来向全班学生介绍,并进行习作训练,然后在班级举办以春天为主题的画展和“话”展。
二、生活日记,留下精彩
日记是小学生作文材料的仓库,是练笔的重要途径,只要用心地去看一看、听一听、记一记,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逐步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每天都进行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
读了一篇文章有所感触,在学校里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音乐课上学到了一首新歌,在体育课上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在美术课上得到了表扬,在家里做错了一件事或种了一盆花……广播里、电视中、学生的身边天天都有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学生习作题材最丰富、最直接的来源。学生通过写日记,记下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实地写下来,哪怕开始的时候写得不是那么生动,不是那么精彩。日记就是要使学生们明白,习作要写生活中的小事、真事,善于捕捉生活中多姿多彩的镜头,学会记述生活中的精彩片段。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老师可以把这一方式运用到学生写“循环日记”的活动中来。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用一本日记本,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在写之前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同时进行适当的点评,或是对同伴的日记进行修改,再自己写。日记本成了班级的作文选,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阅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能量是无限的,只要善于挖掘,一切皆有可能。
三、体验成功,收获精彩
新课标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生习作的展示与交流,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或是与同学交流。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对学生是个极大的鼓舞,当学生的习作得到展示时,他们就有机会体验作文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收获习作所带来精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创作的潜能,习作也就有了动力。
1.榜样的力量,激发兴趣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的习作中总会有优秀的佳作,一篇习作中总会有闪光点。这些作文的闪光点,可以是习作中一个精彩的片段、一段语句优美的话、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等。诵读学生的习作,推荐优秀习作发表,这就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能带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2.展示佳作
开辟“小作家”“习作园地”等栏目,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班级网站开辟优秀习作展示专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习作有了展示的平台,英雄也有了用武之地,习作展示的舞台有多广阔,作文的精彩就有多纷呈。
3.纵横比较,看到进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进步,往往是不清楚的。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要纵观全局,重视收集学生的习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重视引导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学会欣赏自己,也懂得欣赏别人,在比较中看到进步,在比较中寻求更大的进步空间。
学生的习作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的习作有了和谐的氛围,能乐于表达,学生才有习作的动力,才会对习作充满兴趣。只要指导方法得当,习作也可以很精彩。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