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4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要做好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必须了解幼儿期的心理特点,如家长及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心理实际出发,制定出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活动。还要防止和改变幼儿爱发脾气、胆怯的异常心理,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尽可能的正确引导、要帮助幼儿克服任性、固执的不良性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为幼儿今后更好地学习、发挥特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行为;卫生保健;幼儿
一、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孩子在受到挫折以后,出现又哭又闹,甚至摔物打人的现象。发脾气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过度溺爱,使发脾气成为要挟家人的手段,是构成本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2.教养方式中的过度限制和严厉 ,有的父母或抚养者对孩子十分严格,要求过多、过高,使得孩子的某些需要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时,孩子就会采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感情。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幼儿在遭遇挫折后感到愤怒、难受或恐惧时,不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控制冲动。
(二)害羞
害羞是指儿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阻碍了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正常儿童在面临新的、陌生的环境或见到不熟悉的客人时,常常会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出现羞怯感。这一类的羞怯感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
二、规范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对策
(一)强化现场教育,引导孩子不用发脾气的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情绪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长的精神状态和心情状况影响。要培养一个孩子用不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每次当孩子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让他达不到目的,同时语言上告诉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还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事情。尽力避免将家长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免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否定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必须树立良好的行为,从而用良好行为代替不良行为。如果只有否定而不树立,孩子又可能尝试其他的不正确方式来解决问题。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要具有及时性,不能等事情发生较长时间以后再来教育,而要现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该定期与幼儿进行接触,其主要包括身体接触、表情接触、目标和语言等多种形式的接触。家长还应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与每一位孩子进行目光交流,或者多给孩子微笑,尽量给孩子较多的身体接触,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二)幫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
为了规范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不要对孩子的害羞行为进行责备或威吓;其次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经常鼓励孩子,要经常强调孩子已经显露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每一次进步都表示肯定和赞扬;再次还要多与别的孩子接触,参与同伴们的游戏,让孩子在不断地接触和交流中,逐渐让羞怯感消失。
对“口吃”的幼儿,应当设法增强幼儿克服口吃毛病的信心,教育幼儿说话要慢些,想好了再说。父母、教师可示范性带他说话,背诵儿歌、诗歌。有时幼儿情绪紧张,应叫幼儿放松,不要太用力气,待情绪稳定后,再把事情说出来;对有功能性夜尿的幼儿,不要歧视、嘲笑,要鼓励幼儿建立自信心。例如:当孩子表现较好时,家长便说一些表扬的话语,以此鼓励幼儿孩子所取得的进步。这样在长时间发展中,能够帮助幼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夜尿幼儿白天不宜过度疲劳或受精神刺激;下午5点以后限制饮水,晚餐吃干饭;睡前要提醒排小便,有尿自己起来,使孩子在大脑皮层建立警戒点,睡前要根据原来排尿时间,逐渐延长叫醒排尿时间,从而逐渐克服夜尿的行为;体质受障碍及才智不足的幼儿给予特种的护理和训练。如对有夜惊的幼儿,应避免在睡前听紧张的故事和看情节紧张的电影、电视。
(三)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维护幼儿心理的健康
家长应该不断学习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卫生保健观念,如:开展各种设计活动、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活动等。同时,还应该全面关心幼儿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归属、成功、宣泄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孩子的心理素质,确保幼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论
总之,家长应给幼儿一个温馨的家,使幼儿感受到爱(不是溺爱),在和谐、宽松、愉快、有序的氛围中成长,使孩子的身、心均得到健康的成长。幼儿孩子心理行为卫生保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做好幼儿孩子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使幼儿心理行为卫生保健工作常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M).华文出版社.2004.49页.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7.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注释:
[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38页.
[2].张博.幼儿心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354页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要做好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必须了解幼儿期的心理特点,如家长及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心理实际出发,制定出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及活动。还要防止和改变幼儿爱发脾气、胆怯的异常心理,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尽可能的正确引导、要帮助幼儿克服任性、固执的不良性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为幼儿今后更好地学习、发挥特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行为;卫生保健;幼儿
一、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孩子在受到挫折以后,出现又哭又闹,甚至摔物打人的现象。发脾气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过度溺爱,使发脾气成为要挟家人的手段,是构成本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2.教养方式中的过度限制和严厉 ,有的父母或抚养者对孩子十分严格,要求过多、过高,使得孩子的某些需要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时,孩子就会采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感情。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幼儿在遭遇挫折后感到愤怒、难受或恐惧时,不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控制冲动。
(二)害羞
害羞是指儿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阻碍了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正常儿童在面临新的、陌生的环境或见到不熟悉的客人时,常常会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出现羞怯感。这一类的羞怯感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
二、规范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对策
(一)强化现场教育,引导孩子不用发脾气的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情绪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长的精神状态和心情状况影响。要培养一个孩子用不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每次当孩子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让他达不到目的,同时语言上告诉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还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事情。尽力避免将家长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免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否定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必须树立良好的行为,从而用良好行为代替不良行为。如果只有否定而不树立,孩子又可能尝试其他的不正确方式来解决问题。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要具有及时性,不能等事情发生较长时间以后再来教育,而要现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该定期与幼儿进行接触,其主要包括身体接触、表情接触、目标和语言等多种形式的接触。家长还应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与每一位孩子进行目光交流,或者多给孩子微笑,尽量给孩子较多的身体接触,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二)幫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
为了规范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不要对孩子的害羞行为进行责备或威吓;其次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经常鼓励孩子,要经常强调孩子已经显露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每一次进步都表示肯定和赞扬;再次还要多与别的孩子接触,参与同伴们的游戏,让孩子在不断地接触和交流中,逐渐让羞怯感消失。
对“口吃”的幼儿,应当设法增强幼儿克服口吃毛病的信心,教育幼儿说话要慢些,想好了再说。父母、教师可示范性带他说话,背诵儿歌、诗歌。有时幼儿情绪紧张,应叫幼儿放松,不要太用力气,待情绪稳定后,再把事情说出来;对有功能性夜尿的幼儿,不要歧视、嘲笑,要鼓励幼儿建立自信心。例如:当孩子表现较好时,家长便说一些表扬的话语,以此鼓励幼儿孩子所取得的进步。这样在长时间发展中,能够帮助幼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夜尿幼儿白天不宜过度疲劳或受精神刺激;下午5点以后限制饮水,晚餐吃干饭;睡前要提醒排小便,有尿自己起来,使孩子在大脑皮层建立警戒点,睡前要根据原来排尿时间,逐渐延长叫醒排尿时间,从而逐渐克服夜尿的行为;体质受障碍及才智不足的幼儿给予特种的护理和训练。如对有夜惊的幼儿,应避免在睡前听紧张的故事和看情节紧张的电影、电视。
(三)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维护幼儿心理的健康
家长应该不断学习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卫生保健观念,如:开展各种设计活动、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活动等。同时,还应该全面关心幼儿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归属、成功、宣泄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孩子的心理素质,确保幼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论
总之,家长应给幼儿一个温馨的家,使幼儿感受到爱(不是溺爱),在和谐、宽松、愉快、有序的氛围中成长,使孩子的身、心均得到健康的成长。幼儿孩子心理行为卫生保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做好幼儿孩子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使幼儿心理行为卫生保健工作常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M).华文出版社.2004.49页.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7.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注释:
[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38页.
[2].张博.幼儿心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