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理学泰斗塞里格曼(Seligman)认为培育积极感情和情绪是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元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用积极的方式,如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回关爱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最高的奖赏,如涓涓细流注入幼小的心田,浇灌出自信的种子。用这样积极的态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情感因素,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们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影响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古典诗文大多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历久弥新地被今人吟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师要善于驾驭古诗文资源,抓住积极情绪的生发点,在引导学生的反复吟诵中,让那文句,那意境,萦绕于学生心头,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达到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之目的。
当孩子们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将会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从《论语》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一个智者乐观的生活态度;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让学生了解积极人格者的精妙注解;而“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内涵也会让孩子们满怀热情地去期望、去努力;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让学生感受那闪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而《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对做人之美德深刻的阐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对学生无不有积极地导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在经典诗文、范文的教学中,若教师能挖掘积极情感因素,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古诗文不断的诵读中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积极的态度将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二、更换思路,扩大教师自身情感影响,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教师要善于表扬,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语言,在课堂上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教师在课堂上真诚地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孩子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 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保持生命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当一名“后进生”怯生生的举起了手,暂且不要将关注点放在他答案的准确上,首先要肯定他值得骄傲的“勇敢”的举手,给予一次掌声,兴许会让这个孩子从此有了莫大的勇气——教师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会温暖一个人的心灵,而这样的孩子需要这样的心灵滋养。当孩子需要温暖时,不应吝啬怀抱;当孩子需要鼓励时,不应吝惜言辞;当孩子需要力量时,不应漠然无语。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了这扇门,总会为你打开那扇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可以肯定的地方,我们要抓这些点,进行积极的反馈,用这个小火星,点亮他们积极的人生轨迹。
塞里格曼认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不可代替的特殊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拿着一只硕大无比的放大镜寻找,从发现“小捣蛋”的绘画才能,发现“鼻涕虫”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小磨蹭”的善良本性;发现“学习小尾巴”的劳动热情,用积极的眼光发现这些类似电影《闪光的彩球》,那个不守纪律、乱冲球场,但却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以创造性思维方式来组织团体合作,终于获得了成功的李小春。
用积极地眼光,换个角度不吝啬对孩子给予积极评价,一点点还孩子以自信、自尊,从而自爱、自立、自强,最终孩子们会强烈地要求:我要做得更棒!积极地评价换回的将不止孩子们是积极的努力。
三、语文课堂肯定多元解读,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界有个著名的问题“一块砖有什么功能”,它不仅检测思维的变通性,也检测思维的流畅性,它要求学生摆脱定势,排除固着功能,从不同的视角作出尽可能的解释。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求解决办法,不必考虑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暂缓评价,一直到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在寻求多元答案、多种解读文本、多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饶有兴趣,欲罢不能。
用积极的视角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就会有再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新“愚公”们想出了“移山”、“搬家”、“开发”等方法外,还想出了“钻隧道”、“架索桥”等方式;学习《龟兔赛跑》后,孩子们会畅想龟兔第N次赛跑的情景;在《亡羊补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假象主人公吃了后悔药之后的全新举动;《皇帝的新装》会有多个版本;《曹冲称象》不止一种方法。谁也不会再紧扣标准答案而否定学生——“冰雪化了是春天”的这样绝妙的回答。鼓励并肯定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给学生一个积极地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学将魅不可挡。
总之,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更要关注学生是不是从中得到了发展的满足,成长的快乐,拼搏的喜悦,人格升华的自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积极感情引领着孩子们更积极地去探索,品尝语文的乐趣;积极应该成为语文老师心中最平常的心态,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最敏感的心理,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气、饱满的情绪去和孩子们一起体悟身在语文中的那番别样的幸福滋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用积极的方式,如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回关爱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最高的奖赏,如涓涓细流注入幼小的心田,浇灌出自信的种子。用这样积极的态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情感因素,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们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影响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古典诗文大多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历久弥新地被今人吟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师要善于驾驭古诗文资源,抓住积极情绪的生发点,在引导学生的反复吟诵中,让那文句,那意境,萦绕于学生心头,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达到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之目的。
当孩子们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将会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从《论语》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一个智者乐观的生活态度;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让学生了解积极人格者的精妙注解;而“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内涵也会让孩子们满怀热情地去期望、去努力;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让学生感受那闪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而《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对做人之美德深刻的阐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对学生无不有积极地导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在经典诗文、范文的教学中,若教师能挖掘积极情感因素,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古诗文不断的诵读中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积极的态度将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二、更换思路,扩大教师自身情感影响,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教师要善于表扬,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语言,在课堂上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教师在课堂上真诚地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每个孩子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 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保持生命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当一名“后进生”怯生生的举起了手,暂且不要将关注点放在他答案的准确上,首先要肯定他值得骄傲的“勇敢”的举手,给予一次掌声,兴许会让这个孩子从此有了莫大的勇气——教师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会温暖一个人的心灵,而这样的孩子需要这样的心灵滋养。当孩子需要温暖时,不应吝啬怀抱;当孩子需要鼓励时,不应吝惜言辞;当孩子需要力量时,不应漠然无语。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了这扇门,总会为你打开那扇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可以肯定的地方,我们要抓这些点,进行积极的反馈,用这个小火星,点亮他们积极的人生轨迹。
塞里格曼认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不可代替的特殊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拿着一只硕大无比的放大镜寻找,从发现“小捣蛋”的绘画才能,发现“鼻涕虫”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小磨蹭”的善良本性;发现“学习小尾巴”的劳动热情,用积极的眼光发现这些类似电影《闪光的彩球》,那个不守纪律、乱冲球场,但却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以创造性思维方式来组织团体合作,终于获得了成功的李小春。
用积极地眼光,换个角度不吝啬对孩子给予积极评价,一点点还孩子以自信、自尊,从而自爱、自立、自强,最终孩子们会强烈地要求:我要做得更棒!积极地评价换回的将不止孩子们是积极的努力。
三、语文课堂肯定多元解读,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界有个著名的问题“一块砖有什么功能”,它不仅检测思维的变通性,也检测思维的流畅性,它要求学生摆脱定势,排除固着功能,从不同的视角作出尽可能的解释。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求解决办法,不必考虑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暂缓评价,一直到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在寻求多元答案、多种解读文本、多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饶有兴趣,欲罢不能。
用积极的视角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就会有再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新“愚公”们想出了“移山”、“搬家”、“开发”等方法外,还想出了“钻隧道”、“架索桥”等方式;学习《龟兔赛跑》后,孩子们会畅想龟兔第N次赛跑的情景;在《亡羊补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假象主人公吃了后悔药之后的全新举动;《皇帝的新装》会有多个版本;《曹冲称象》不止一种方法。谁也不会再紧扣标准答案而否定学生——“冰雪化了是春天”的这样绝妙的回答。鼓励并肯定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给学生一个积极地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学将魅不可挡。
总之,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但要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更要关注学生是不是从中得到了发展的满足,成长的快乐,拼搏的喜悦,人格升华的自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积极感情引领着孩子们更积极地去探索,品尝语文的乐趣;积极应该成为语文老师心中最平常的心态,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最敏感的心理,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气、饱满的情绪去和孩子们一起体悟身在语文中的那番别样的幸福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