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减少课堂教学的消耗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情趣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技巧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深挖教材,灵活处理,减少课堂教学的消耗性
1.1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
如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1.2 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1.3 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
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童趣》时,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读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在朗朗读书声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否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2 创设情境,巧妙悬念,增强课堂学习的情趣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容易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疑问去学。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用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演示,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同学们兴趣来了,都主动请“演”,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也得到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证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部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前深挖教材后,再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语,设置悬念,以此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语的设计方法多样: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对和课文相关又不拘泥于课文的现象和事件进行介绍或探讨;可以是相关的作家生平、逸闻趣事,也可以是名家评点、争议热潮;也可以是相关的诗歌、歌曲、图片、故事、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在狭窄的阅读空间里感受外面世界。如课文《猫》的教学,可利用图片设计导语;《爱莲说》可以用古诗引入的方法;在教学《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歌曲等等。
3 践行四实,优化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文的重难点要把握到位,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同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寻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舍弃华而不实的环节, 围绕学生能力、素质水平开展教学,节节直奔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理解课文内容,而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把握课文的“人、物、事、景、情、理”的规律进行重难点教学。
例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时,我明白课文的重点均是要求学生透过事件的现象看本质,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因此,我在教学时便略讲课文记叙的“事”,而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理”,同时渗透语文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而《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课文均是借景抒情的文章,尤其是对“景”的描写特别细腻,我便略讲其“情”而详细地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文本,让学生感受“景”之美,感悟文字之美;《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则是借物谈事理的说明文,我便让学生在弄清说明对象——“物”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其科学性的“事理”;《风筝》、《羚羊木雕》、《散步》则是“人、事、情、理”交杂在一起的文章,但仔细分析,这些文章所写的事件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懂,文中的情感也并不复杂,我便简略讲解文中的“事”与“情”,而把重点放在讲解“人”的形象和文中的“理”。
由此可见,经过教师筛选信息、突破重难点的处理后,课堂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教学的效率相应得到提高。重要的是,课堂为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赢得了时间。
其实,由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作出安排的,所以教师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时,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均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浓缩为重难点教学环节。虽然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讲的时间不长,但并不代表其内容不充实,相反,它要求教师充分备课,高度浓缩内容,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4 合理评价,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大多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却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没有公正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 “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事实上,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应该能够不断地让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本着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的学习的评价标准,才能最大程度上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实效。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大课题,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减少课堂教学的消耗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情趣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索与实践.
[3]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8(9).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技巧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深挖教材,灵活处理,减少课堂教学的消耗性
1.1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
如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1.2 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1.3 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
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童趣》时,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读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在朗朗读书声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否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2 创设情境,巧妙悬念,增强课堂学习的情趣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容易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疑问去学。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用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演示,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同学们兴趣来了,都主动请“演”,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也得到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证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部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前深挖教材后,再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语,设置悬念,以此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导语的设计方法多样: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对和课文相关又不拘泥于课文的现象和事件进行介绍或探讨;可以是相关的作家生平、逸闻趣事,也可以是名家评点、争议热潮;也可以是相关的诗歌、歌曲、图片、故事、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在狭窄的阅读空间里感受外面世界。如课文《猫》的教学,可利用图片设计导语;《爱莲说》可以用古诗引入的方法;在教学《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歌曲等等。
3 践行四实,优化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文的重难点要把握到位,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同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寻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舍弃华而不实的环节, 围绕学生能力、素质水平开展教学,节节直奔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理解课文内容,而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把握课文的“人、物、事、景、情、理”的规律进行重难点教学。
例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时,我明白课文的重点均是要求学生透过事件的现象看本质,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因此,我在教学时便略讲课文记叙的“事”,而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理”,同时渗透语文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而《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课文均是借景抒情的文章,尤其是对“景”的描写特别细腻,我便略讲其“情”而详细地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文本,让学生感受“景”之美,感悟文字之美;《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则是借物谈事理的说明文,我便让学生在弄清说明对象——“物”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其科学性的“事理”;《风筝》、《羚羊木雕》、《散步》则是“人、事、情、理”交杂在一起的文章,但仔细分析,这些文章所写的事件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懂,文中的情感也并不复杂,我便简略讲解文中的“事”与“情”,而把重点放在讲解“人”的形象和文中的“理”。
由此可见,经过教师筛选信息、突破重难点的处理后,课堂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教学的效率相应得到提高。重要的是,课堂为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赢得了时间。
其实,由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作出安排的,所以教师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时,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均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浓缩为重难点教学环节。虽然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讲的时间不长,但并不代表其内容不充实,相反,它要求教师充分备课,高度浓缩内容,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4 合理评价,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大多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却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没有公正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 “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事实上,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应该能够不断地让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本着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的学习的评价标准,才能最大程度上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实效。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大课题,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减少课堂教学的消耗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情趣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四个方面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索与实践.
[3]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