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到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任务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可以从落在关键点、形成问题链、导向任务群等方面由点到链地展开教学,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任务驱动;由点到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70-01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式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要想促进目标任务的达成,教师就应以核心目标为主线,把目标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组织学生展开课堂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落在关键点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总是停留在“老三篇”的層面上,即哪些地方不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虽多,但是都没有落在关键点上。那么,关键点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向语言运用,指向用语文的形式解决问题,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在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的学习任务:“为了表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成功的道理,作者选取了哪些人物的事例?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人物的事迹?”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齐白石、李时珍、爱迪生这三个人物是古今中外人物的代表,他们的事例更具典型性与代表性。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仅仅在思想内容上,还指向了语言表达,从而为学生学习抓住典型事例来描写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该案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的时候,主要抓住学生感悟理解的关键处设置学习任务。如此教学,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时候目的更明确,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与内涵,学习效果更显著。
  二、形成问题链
  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一盘散沙的局面,从而使整个阅读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只见问题,不见整体。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都是琐碎的,彼此之间毫无关联,使得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始终处于一个层面上,很难有所提高。
  如苏教版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在学习目标任务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抓住文体特点,引领学生从“了解阅读散文的基本要点”出发,设计以下目标任务:(1)“读形”。从中体会高原柳与平原柳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2)“读神”。文中在描写这株柳背后的故事时用了猜测与想象的方法,请你为这株柳背后的故事取个名字。(3)“读人”。这株柳生长在空旷的原野上,见到它的人有许多,可是能够把它写下来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如此教学,借助问题链帮助学生把文本内容有机地统整起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了深入。
  该案例中,根据散文的特点,教师从“读形”“读神”“读人”等方面引领学生展开教学。这样的问题链不仅把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且由点到链,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显得凝练且深刻。
  三、导向任务群
  在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课堂不冷场,这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场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现场情境却令人担忧:热闹的镜头总是被部分优秀学生承担,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要想改变这种学习现状,教师就应把所要学习的问题转化成每个学生都可以理解接受的问题。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庐山的云雾》一课,根据课文特点,我主要以“能理解并运用准确、形象的描述性语言”为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活动任务群:(1)填表。庐山的云雾本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看起来又是什么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填表分清比喻与描述)(2)讨论。“笼罩、缠绕、弥漫、遮挡”与“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这组词语相比较,哪组词语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删去文中的“转眼间、还没看清楚”等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练写。弯弯的月牙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圆圆的月亮看起来是什么样的?用恰当的比喻句把它们写得生动形象些。如此教学,由问题链导向活动任务群,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该案例中,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关注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真正经历了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具有全局意识,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教学,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语用理念观照下的科学童话教学,在真品味中,彰显文体特色;在真感悟中,促进思维发展;在真想象中,催生创意表达。课堂上,童话味道与科学元素水乳交融,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齐头并进,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引相得益彰。这正是我们所追寻的科学童话“真阅读”教学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语用视角;科学童话;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摘 要]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逻辑性强的特点,文章的结构严密,说明方法丰富。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让学生了解科普知识,又要研究说明的语言、方法,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做到品读语言与学习表达并驾齐驱。只有这样,才能将说明文的文本价值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说明文 语言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
[摘 要]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与生活内容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很多学生并没有较好地观察生活,缺乏从生活的角度进行作文创作的意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以生活为基础,选择适宜的作文题材;以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题材;以意识为目标,培养学生生活化创作思维,有助于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用真情实感进行创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在当前以“让课堂回归儿童”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立足小学语文课堂,以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思想为指引,积极进行“生本课堂”建构的探析,努力打造“学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向儿童主体的回归,是一条可行而又有效的道路。  [关键词]小先生制;生本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80-02  当下小语界,以“在
[摘 要]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古典诗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诗词的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对《游园不值》的教学,可通过为诗配画、推敲文字、发挥想象和总结提升等环节,让学生走进诗歌、对话诗人、了解诗意、感悟诗情,实现古典诗词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诗词教学 言语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我国古典小说多以章回体的形式呈现。在《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课中,教师通过聚焦回目、聚焦精彩、链接整本书等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猜读、对比、预测等阅读策略,理解人物形象,感受故事情节,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章回体小说;民族文化;猜讀【内容解读】  章回体小说的前身是说书人的底本。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作者常常留白设
[摘 要]同构性文本是指含有不断重复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的文本。这类文本是第一学段教材文本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分析第一学段部编教材中的同构性文本的特点,正确认识同构性文本的教学意义,并根据它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指导,提升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同构性文本;写话教学;部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
[摘要]“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发展,让教师们的教学模式一点一点发生了改变。但改变的其实只是我们的教学手段,不变的依然是备课之初,心中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配音游戏、平板推送、微课调节、电子白板助力,实现高效课堂,能够推促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改变,是为了实现心中永远不变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课堂实践;改变;不变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古诗是古典文学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效。学生无从体悟古诗教学中语言文学的魅力。要想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感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浅谈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悟美的融合。  [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悟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依托文本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支援”理念,即巧妙地整合资源,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学习主体的语言学习给予支援,以促进学生语言的自主习得和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着力点,让语言“支”在刀刃上;关注核心处,让语言“支”在方法上;增强对象感,让语言“支”在学生上。  [关键词]语言支援;言语生命;着力点;核心处;对象感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