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驱动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任务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可以从落在关键点、形成问题链、导向任务群等方面由点到链地展开教学,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任务驱动;由点到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70-01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式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要想促进目标任务的达成,教师就应以核心目标为主线,把目标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组织学生展开课堂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落在关键点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总是停留在“老三篇”的層面上,即哪些地方不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虽多,但是都没有落在关键点上。那么,关键点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向语言运用,指向用语文的形式解决问题,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在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的学习任务:“为了表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成功的道理,作者选取了哪些人物的事例?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人物的事迹?”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齐白石、李时珍、爱迪生这三个人物是古今中外人物的代表,他们的事例更具典型性与代表性。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仅仅在思想内容上,还指向了语言表达,从而为学生学习抓住典型事例来描写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该案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的时候,主要抓住学生感悟理解的关键处设置学习任务。如此教学,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时候目的更明确,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与内涵,学习效果更显著。
二、形成问题链
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一盘散沙的局面,从而使整个阅读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只见问题,不见整体。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都是琐碎的,彼此之间毫无关联,使得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始终处于一个层面上,很难有所提高。
如苏教版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在学习目标任务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抓住文体特点,引领学生从“了解阅读散文的基本要点”出发,设计以下目标任务:(1)“读形”。从中体会高原柳与平原柳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2)“读神”。文中在描写这株柳背后的故事时用了猜测与想象的方法,请你为这株柳背后的故事取个名字。(3)“读人”。这株柳生长在空旷的原野上,见到它的人有许多,可是能够把它写下来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如此教学,借助问题链帮助学生把文本内容有机地统整起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了深入。
该案例中,根据散文的特点,教师从“读形”“读神”“读人”等方面引领学生展开教学。这样的问题链不仅把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且由点到链,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显得凝练且深刻。
三、导向任务群
在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课堂不冷场,这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场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现场情境却令人担忧:热闹的镜头总是被部分优秀学生承担,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要想改变这种学习现状,教师就应把所要学习的问题转化成每个学生都可以理解接受的问题。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庐山的云雾》一课,根据课文特点,我主要以“能理解并运用准确、形象的描述性语言”为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活动任务群:(1)填表。庐山的云雾本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看起来又是什么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填表分清比喻与描述)(2)讨论。“笼罩、缠绕、弥漫、遮挡”与“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这组词语相比较,哪组词语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删去文中的“转眼间、还没看清楚”等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练写。弯弯的月牙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圆圆的月亮看起来是什么样的?用恰当的比喻句把它们写得生动形象些。如此教学,由问题链导向活动任务群,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该案例中,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关注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真正经历了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具有全局意识,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教学,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阅读教学;任务驱动;由点到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70-01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式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要想促进目标任务的达成,教师就应以核心目标为主线,把目标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组织学生展开课堂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落在关键点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总是停留在“老三篇”的層面上,即哪些地方不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等。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虽多,但是都没有落在关键点上。那么,关键点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向语言运用,指向用语文的形式解决问题,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在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的学习任务:“为了表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成功的道理,作者选取了哪些人物的事例?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人物的事迹?”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齐白石、李时珍、爱迪生这三个人物是古今中外人物的代表,他们的事例更具典型性与代表性。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仅仅在思想内容上,还指向了语言表达,从而为学生学习抓住典型事例来描写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该案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的时候,主要抓住学生感悟理解的关键处设置学习任务。如此教学,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时候目的更明确,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与内涵,学习效果更显著。
二、形成问题链
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一盘散沙的局面,从而使整个阅读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只见问题,不见整体。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都是琐碎的,彼此之间毫无关联,使得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始终处于一个层面上,很难有所提高。
如苏教版语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在学习目标任务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抓住文体特点,引领学生从“了解阅读散文的基本要点”出发,设计以下目标任务:(1)“读形”。从中体会高原柳与平原柳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2)“读神”。文中在描写这株柳背后的故事时用了猜测与想象的方法,请你为这株柳背后的故事取个名字。(3)“读人”。这株柳生长在空旷的原野上,见到它的人有许多,可是能够把它写下来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如此教学,借助问题链帮助学生把文本内容有机地统整起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了深入。
该案例中,根据散文的特点,教师从“读形”“读神”“读人”等方面引领学生展开教学。这样的问题链不仅把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且由点到链,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显得凝练且深刻。
三、导向任务群
在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课堂不冷场,这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场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现场情境却令人担忧:热闹的镜头总是被部分优秀学生承担,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要想改变这种学习现状,教师就应把所要学习的问题转化成每个学生都可以理解接受的问题。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庐山的云雾》一课,根据课文特点,我主要以“能理解并运用准确、形象的描述性语言”为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活动任务群:(1)填表。庐山的云雾本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看起来又是什么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填表分清比喻与描述)(2)讨论。“笼罩、缠绕、弥漫、遮挡”与“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这组词语相比较,哪组词语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删去文中的“转眼间、还没看清楚”等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练写。弯弯的月牙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圆圆的月亮看起来是什么样的?用恰当的比喻句把它们写得生动形象些。如此教学,由问题链导向活动任务群,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该案例中,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关注了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真正经历了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具有全局意识,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教学,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