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工科实验室建管机制的角度出发、结合工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情况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基本问题进行论述。本文首先从民办高校的基本任务入手介绍了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实验室建设的新的思考与观点。本文尝试提出民办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制度跟进及经验总结,以期为国内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在进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 实验室 建管 机制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作为培养有较高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重要基地的民办本科院校,实验室承担着巩固理论学习成果、理论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既要注重基础训练,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及技术发展,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让学生的所学能跟技术的发展同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1 民办院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1.1 设备落后,更新不及时。我国现有民办本科院校主要为独立学院以及由独立学院转型后成立的民办本科院校,其实验室建设基本借鉴公办本科院校模式,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组成。而且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资金限制,项目论证和设备采购缺乏前瞻性,其结果是实验室建成的同时设备和实验内容已经过时多年。随着学校建设规模扩大,用在实验室建设上的资金始终难以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新上专业建设上,老的实验室更新更成为不可能,导致实验室建成后再也没有更新。
1.2 基础实验室基本健全,专业实验室方向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实习项目。基础实验室由于各相近专业可以共用,建制比较健全且规模较大。而专业实验室由于方向多元,设备较贵而且使用率低,使得资金紧张的各民办院校普遍设置较少的专业方向而同一方向设置较大的招生计划数,所有本专业学生同时修同一个专业方向。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其专业基础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可以同时为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仪器仪表、测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个工科专业共用,设备利用率较高,台套数也较多。但基础实验室的功能仅限于辅助学生学习相应理论知识和初步锻炼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的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但专业实验室建设由于占用资金较多、使用率低等原因成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短板。
1.3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民办院校教学场地建设、专业建设的步进性,实验室建设也难以在同一地点、统一时间完成,又由于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大,一些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难以贯彻执行,尤其是主管领导变动频繁,政策缺乏统一性,往往做一些重复性工作,难以有突破性。因此,民办院校实验室普遍跟着专业走,地点分散,管理人员变换频繁,日常管理以人治为主,缺乏制度约束,或者有制度也是照搬公办院校模式,缺乏客观公正的论证,因此在实际执行中难以操作。由此可能导致学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却不明显。
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往往是一个专业获批,相应实验室紧急上马,教研室或实验室建设管理部门临时制定实验室建设计划上报学校相关部门招标采购,在此过程中缺乏第三方同行专家的客观论证。由于信息不畅,部门间各自为政,甚至相关课程教师、相关实验室都不知新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及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内容落后、布局不科学、浪费教学资源等问题,再加上制度建设跟不上,其建设与管理混乱可想而知。
2 民办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新思路
2.1 基础实验室注重普适性、专业实验室注重前瞻性。院校在建设初期宜广泛调研确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聘请本地区较为知名同行专家作为第三方独立论证实验室建设计划,基础实验室要考虑到基本适用相近专业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要考虑到专业发展,预留实验室建设场地。
工科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不同于基础实验室,一般具有一定特定性,只为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专业所用,利用率较低。如果按照基础实验室模式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场地和经费。因此建设过程中可重质不重量,即实验设备与实验内容要能够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能承担一定生产和研究任务的目标建设,相应技术要符合现有市场及技术发展方向,并能提供相应综合性、开发性实践项目,在此前提下可少量采购设备。由于设备数量少,学生实验时可采用轮流制。但由于工科的专业方向较多,如果各个方向都有少量先进的实验设备提供给学生,不但能开拓学生的眼界,更能为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与研究的平台,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工科专业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大多具有社会服务价值,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可考虑社会服务性从而创造效益。因此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争取校企联合或项目化管理,在规划、论证、采购、验收环节按项目管理标准执行。
2.2 制定科学管理规定,对实验室进行规范管理。实验室建设涉及规划、论证、采购、验收、使用、淘汰更新等环节,在使用中又涉及安全、物资、维修维护等问题,由此需要一系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每一步的执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管理体系建设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体系的科学性也能促进制度的规范发展。由于民办院校诸多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制度建设过程中务必不能照搬公办院校的模式,广泛征求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制定出切实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性强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
2.3 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加强用人的科学性。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国内高校普遍注重管钱管物,其实管人才是管理的根本,是管理的最终归宿,也是“管理是科学”的体现。
随着理念的更新及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待遇和地位逐步提高,即便如此,在民办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仍是流动性最大的一个群体。近几年已经有专家提出人力资源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很大,而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员流动性更大。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除辞职外,由于经验的积累可能在本校走向行政或教师岗位从而脱离原岗位,有些学校的实验人员几年就换一遍,这造成了管理资源的很大浪费。
为了把优秀的人才留在实验室管理的岗位,需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保证。如:制定岗位责任制,按需设岗,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实行“金手铐”制度,对综合评价好(专家评估好,同行评价好,学生评教好),在岗工作年限超过5年的员工,大力提高其工龄工资,在职称评聘、岗位评聘中优先录用。对节省教学资源,设备维护良好的人员给予奖励,杜绝大锅饭,杜绝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学校提供公平竞争与发展的平台,如此必将促进民办高校与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
民办本科教育在国内还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其在体制、人财物等方面的灵活性决定了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民办院校工科专业担负着为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其培养人才的质量关键在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如何让学生接受到更优质的工程实践训练,关乎学生的发展,更关乎民办工科教育的发展。(本课题为青岛工学院校长基金项目)
【关键词】 实验室 建管 机制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作为培养有较高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重要基地的民办本科院校,实验室承担着巩固理论学习成果、理论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既要注重基础训练,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及技术发展,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让学生的所学能跟技术的发展同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1 民办院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1.1 设备落后,更新不及时。我国现有民办本科院校主要为独立学院以及由独立学院转型后成立的民办本科院校,其实验室建设基本借鉴公办本科院校模式,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组成。而且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资金限制,项目论证和设备采购缺乏前瞻性,其结果是实验室建成的同时设备和实验内容已经过时多年。随着学校建设规模扩大,用在实验室建设上的资金始终难以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新上专业建设上,老的实验室更新更成为不可能,导致实验室建成后再也没有更新。
1.2 基础实验室基本健全,专业实验室方向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实习项目。基础实验室由于各相近专业可以共用,建制比较健全且规模较大。而专业实验室由于方向多元,设备较贵而且使用率低,使得资金紧张的各民办院校普遍设置较少的专业方向而同一方向设置较大的招生计划数,所有本专业学生同时修同一个专业方向。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其专业基础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可以同时为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仪器仪表、测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个工科专业共用,设备利用率较高,台套数也较多。但基础实验室的功能仅限于辅助学生学习相应理论知识和初步锻炼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的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但专业实验室建设由于占用资金较多、使用率低等原因成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短板。
1.3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民办院校教学场地建设、专业建设的步进性,实验室建设也难以在同一地点、统一时间完成,又由于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大,一些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难以贯彻执行,尤其是主管领导变动频繁,政策缺乏统一性,往往做一些重复性工作,难以有突破性。因此,民办院校实验室普遍跟着专业走,地点分散,管理人员变换频繁,日常管理以人治为主,缺乏制度约束,或者有制度也是照搬公办院校模式,缺乏客观公正的论证,因此在实际执行中难以操作。由此可能导致学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却不明显。
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往往是一个专业获批,相应实验室紧急上马,教研室或实验室建设管理部门临时制定实验室建设计划上报学校相关部门招标采购,在此过程中缺乏第三方同行专家的客观论证。由于信息不畅,部门间各自为政,甚至相关课程教师、相关实验室都不知新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及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内容落后、布局不科学、浪费教学资源等问题,再加上制度建设跟不上,其建设与管理混乱可想而知。
2 民办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新思路
2.1 基础实验室注重普适性、专业实验室注重前瞻性。院校在建设初期宜广泛调研确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聘请本地区较为知名同行专家作为第三方独立论证实验室建设计划,基础实验室要考虑到基本适用相近专业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要考虑到专业发展,预留实验室建设场地。
工科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不同于基础实验室,一般具有一定特定性,只为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专业所用,利用率较低。如果按照基础实验室模式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场地和经费。因此建设过程中可重质不重量,即实验设备与实验内容要能够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能承担一定生产和研究任务的目标建设,相应技术要符合现有市场及技术发展方向,并能提供相应综合性、开发性实践项目,在此前提下可少量采购设备。由于设备数量少,学生实验时可采用轮流制。但由于工科的专业方向较多,如果各个方向都有少量先进的实验设备提供给学生,不但能开拓学生的眼界,更能为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与研究的平台,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工科专业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大多具有社会服务价值,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可考虑社会服务性从而创造效益。因此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争取校企联合或项目化管理,在规划、论证、采购、验收环节按项目管理标准执行。
2.2 制定科学管理规定,对实验室进行规范管理。实验室建设涉及规划、论证、采购、验收、使用、淘汰更新等环节,在使用中又涉及安全、物资、维修维护等问题,由此需要一系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每一步的执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管理体系建设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体系的科学性也能促进制度的规范发展。由于民办院校诸多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制度建设过程中务必不能照搬公办院校的模式,广泛征求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制定出切实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性强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
2.3 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加强用人的科学性。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国内高校普遍注重管钱管物,其实管人才是管理的根本,是管理的最终归宿,也是“管理是科学”的体现。
随着理念的更新及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待遇和地位逐步提高,即便如此,在民办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仍是流动性最大的一个群体。近几年已经有专家提出人力资源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很大,而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员流动性更大。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除辞职外,由于经验的积累可能在本校走向行政或教师岗位从而脱离原岗位,有些学校的实验人员几年就换一遍,这造成了管理资源的很大浪费。
为了把优秀的人才留在实验室管理的岗位,需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保证。如:制定岗位责任制,按需设岗,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实行“金手铐”制度,对综合评价好(专家评估好,同行评价好,学生评教好),在岗工作年限超过5年的员工,大力提高其工龄工资,在职称评聘、岗位评聘中优先录用。对节省教学资源,设备维护良好的人员给予奖励,杜绝大锅饭,杜绝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学校提供公平竞争与发展的平台,如此必将促进民办高校与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
民办本科教育在国内还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其在体制、人财物等方面的灵活性决定了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民办院校工科专业担负着为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的任务,其培养人才的质量关键在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如何让学生接受到更优质的工程实践训练,关乎学生的发展,更关乎民办工科教育的发展。(本课题为青岛工学院校长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