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体会,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1、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优化创新心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探索动机,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达到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只有学生对思维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创新心理,吸引学生动手、动脑,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意识
1.1 选择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的习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 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a时,b/a 为真分数;当b≥a 时,b/a 是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 可以是任意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运用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的习题,引導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 米的公路,20 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 米,乙队每天修35 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 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 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 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 天修的,根据乙队20 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 米可以求出甲队20 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的习题,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如:一根绳子长25 米,第一次用去8 米,第二次用去12 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 或25-(8+12)。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4.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的习题。如:在一个面积为12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 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 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 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通过此类题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深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发问:“谁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每次活动都允许他们独辟蹊径,展示自己创造自己,允许他们在自我创新过程中自鸣得意,即使提错了也要让他们完成整个过程,肯定他们的创新动机和目的,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评价。对不善于提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先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不能抓住要点的原因,耐心引导,不批评、不挖苦、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究、大胆创新。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1、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优化创新心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探索动机,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达到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只有学生对思维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创新心理,吸引学生动手、动脑,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意识
1.1 选择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的习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 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 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a时,b/a 为真分数;当b≥a 时,b/a 是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 可以是任意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运用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的习题,引導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 米的公路,20 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 米,乙队每天修35 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 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 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 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 天修的,根据乙队20 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 米可以求出甲队20 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的习题,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如:一根绳子长25 米,第一次用去8 米,第二次用去12 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 或25-(8+12)。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4.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的习题。如:在一个面积为12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 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 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 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通过此类题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深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发问:“谁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每次活动都允许他们独辟蹊径,展示自己创造自己,允许他们在自我创新过程中自鸣得意,即使提错了也要让他们完成整个过程,肯定他们的创新动机和目的,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评价。对不善于提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先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不能抓住要点的原因,耐心引导,不批评、不挖苦、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究、大胆创新。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