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价还价的日本特使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elie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2月,当日本人看到尼克松访华的电视节目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日本必须尽快与中国建交”一时成为日本政界的强烈呼声。
  于是,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复交,就成了日本政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日本国内的舆论也呼吁说,“像美中恢复交往那样,推出一位‘和式基辛格’很有必要”。
  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就是在这样的呼声中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充当了这一角色。竹入曾在1971年7月2日率公明党成员访华,与以王国权为团长的中日友协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中国坚决要求废除日台条约。同年9月,竹入在作了谴责“美日反动派”的讲话后遇刺受伤,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等致电慰问,可见中国方面对竹入义胜比较关注。
  竹入心里明白,要同中国谈,必须拿到像基辛格那样的“特使”头衔,才能触及实质问题。于是,竹入约见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又在深夜访问新首相田中角荣,但他们的态度无疑给竹入浇了一盆冷水。
  田中说,本届内阁刚刚成立,政府里面还有很多亲台派,我可惹不起他们,因此现在还没心思去处理日中问题。竹入见首相“特使”头衔拿不下来,便退而求其次,请求田中首相给自己写封推荐信,上写“竹入系本人密友”这样的话,不过,这一要求也遭到拒绝。外相大平正芳也怕惹火烧身,不愿给竹入提供官方保证。
  田中和大平为何拒绝给竹入提供保证呢?从当时的日中关系来讲,日中友好无疑是大势所趋,但田中非常担心国内右翼势力的压力,而且担心竹入与中国谈判失败,将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
  此前,中国政府曾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废除日台条约。日本担心废除条约会引出赔款问题。原来二战后,蒋介石为了换取国际地位,在与日本签订的日台条约中声明放弃赔款。如今,万一废除这一条约,而与中国政府签订新的条约,中国会不会重新提出赔款问题?所以,田中和大平两人对竹入的使命并不看好,也不愿下政治赌注。
  没有得到特使头衔,可急坏了竹入。去吧,自己作为一个在野党的代表,作用不大,何况日中之间民间层次的交往已经很多,中方也不会在乎他。但竹入作为政治家的眼光此刻显现出来,他认为日中建交是必然的,因而决定冒充首相特使访华,以推动这一历史进程。
  竹入于是找到自己的同党正木良朋,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想法。正木也赞同冒一次险。两人开始一起杜撰“日本政府的主张”20条,如“维持日台条约、容忍日美安保条约”等等。竹入想拿着这些条款,与中国讨价还价。
  但就在此时,竹入却遇到了新的阻力。公明党的重要支持者——创价学会强烈反对竹入的访华行动。该学会的领导人认为,公明党完全没有必要“为田中内阁充当走卒”。即便成功,功劳也是执政的自民党的,与公明党无关。如果失败,这“大帽子”自然要扣到公明党头上,何必去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他们甚至警告竹入说,如果一意孤行,可能面临被开除党籍的处分。然而,面对压力,竹入还是没有改变主意。
  1972年7月25日,竹入义胜率团访问了北京。27日,竹入拜见周恩来总理。竹入说,他在来前曾经拜会过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了解了二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上的想法,此次前来是背负“特殊的使命”。言外之意就是,我是田中的特使,访华就是进行日中邦交正常化谈判的。竹入嘴里这样说,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生怕自己这次访华的身份被中国官员戳穿。
  竹入的这番“自述”引起了中国方面的高度重视。27日到29日,周恩来与竹入进行了3次会晤。在会谈中,竹入拿出自己杜撰的方案,与中国进行了煞有介事的“谈判”。
  在与竹入的第一次会谈中,周恩来表示,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要求”。听到周恩来的这个表示,竹入高兴得脑袋都蒙了,因为这表明自己的中国之行胜利在望。随后,他要求中国方面确认这一表示,还进一步企图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不过,中国政府在这一原则问题上没有动摇。
  周恩来在与竹入会晤后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了会谈情况。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中日联合声明(草案)》。周恩来把这份草案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也十分认可。在29日的会谈中,周恩来向竹入宣读了《联合声明(草案)》并交给了竹入一份打印件。声明包括正文8条和默契3项,这便是史称的“竹入笔记”。3点默契主要是针对台湾问题的,正文8条中比较重要的有:
  第二条:日本政府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中日复交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基础上,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换大使。
  第六条:双方同意在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第七条: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放弃对日本国要求战争赔偿的权利。
  周恩来对竹入说,如果有意见可以再商量,日台条约不都避开了嘛,既然来了,总要让你有所收获。
  竹入对于自己的冒牌特使身份能“骗”来这么多“好处”,早已是感激涕零,哪敢还提什么意见,于是连忙说:“我觉得日本政府大概提不出更多的意见。我非常感谢贵国的好意和宽宏大量。”至此,竹入的中国之行“功德圆满”(有学者指出,竹入义胜当年是充当了为中国政府传递联合声明草案的周恩来的“密使”的角色,所以他的访华之旅才异常顺利)。
  拿着《中日联合声明(草案)》,竹入高高兴兴地回到日本。8月4日,竹入一路小跑来到首相官邸,向田中报告好消息。田中看完记录,十分吃惊,当他确认中日声明“无一字一句之差”后,立刻表示,“我肯定去中国”。
  在获取“竹入笔记”后,田中立刻撇开竹入拟出日方草案,并派专人送达北京,与中国政府进行初步协商。这种“抢夺胜利果实”的行为,引起竹入的不满。要知道,竹入冒着被开除党籍的危险去中国,为的是让公明党在以后的选举中能获得利益。一气之下,竹入向新闻界透露了他与周恩来会谈的部分内容,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
  1972年9月29日,中日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尽快互换大使,中日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而对比一下中日联合声明与“竹入笔记”,其继承性显而易见。
  此时,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因为日本这个“小伙伴”在对华政策上居然跑到了自己前头。基辛格大骂日本说:“在所有背信弃义的人中,小日本是最坏的一个。”他给出的理由是,日本匆忙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而且居然挑选中国的国庆日去干这事。看来,美国人也会吃醋。
  (责任编辑/楚 文)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唐朝及其以前,只有那些有德有才之人和父母长辈,才被称呼为“大人”“先生”,唐朝以后,子之于父则称“家大人”“尊大人”,“大人”这个词则用来称呼当官的和顶头上司。  《汉书》记载:“范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这里的“大人”是称呼母亲的。同样《汉书》中记载,疏受叩头说道:“从大人议。”这里的“大人”是称呼叔父的。唐朝时,有郭子仪应回纥大人之战的史实,这时的“大人”仍是伟望之称,非指官禄而言。到了
1925年9月的一天,我到吉林巴尔虎屯兵营东面的一个公园里散步,这里原是一个农事试验场。在一座二层楼的一楼大堂里传出悦耳的风琴声。于是,我顺着琴声走进厅堂。也许是我与萧军人生有缘,也许我们彼此就是知音知己,在这次相识后竟一生结成兄弟。  由知音成为知己  当时,萧军穿着一身军衣,坐在脚踏风琴前,自我陶醉地弹着琴。听他的琴声,虽然技法不很娴熟,但节奏感很强,而且很有韵味。我望着这位与我年龄相仿的青年
颠沛流离求学路  1937年11月,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侵华日军在大沽登陆后,沿津浦线进逼济南。济南城内已是人心惶惶,大批学校机关纷纷迁往内地。那时,我刚上高中,父亲是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家境还算殷实。由于当时学校已经停课,为了躲避战乱也为了开阔视野,少不更事的我带着家父给买的一辆英国产自行车,先坐火车经由陇海线到达西安,然后骑上自行车一路风餐露宿,最终来到了飞将军李广的故乡龙城天水。我在天水盘桓
按照流行的标准,女性越纤细、柔顺、娇媚,就越能受到宠爱。有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性别美学符合阴阳之道。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母系社会中的女性曾撑起大半个天,不可能沉湎于阴柔之美;在男权社会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依旧要承担不轻松的职责,譬如耕种、保家卫国、扶老携幼等。《周易》对应坤道的女性必须具有载物的厚德。倘若身心过于柔弱,怎么载物?又何厚之有?秦朝以前的性别美学主张女人应该“至柔而动也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向毛泽东赠送了一批厚重国礼,他还以私人名义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和水晶玻璃花瓶。这些礼品,毛泽东都欣然接受,但事后都上交国库,唯独保留了尼克松的签名名片和宴会用高脚玻璃酒杯。  名片质地为硬纸片,长10厘米,宽5.5厘米,镶嵌在无缝无色透明有机玻璃长方体中,名片上部有美国国徽图案,下部为英文“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签名。有机玻璃内侧背面左边为英文印
摘要: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已经在职业院校取得长足发展,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设置的重要一个环节,其建设的是否充实完善,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从学校、整合资源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基于理实一体化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构建思路,提出教学资源库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
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恽代英,毕生以推翻封建社会、传播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但鲜为人知的是,恽代英同时也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男子,在其短暂的36岁生涯中,曾经历过一段长达10年的刻骨铭心的丧妻之痛。  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  1895年8月12日,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恽爵三为清朝知府下属的八品小官,断断续续在湖北一些州县衙门充当幕僚。  1913年春,父亲因失业举家迁回武
龙马精神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尤其是在祝福语中。然而很多人认为,龙马就是指龙和马,事实上,龙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长得像龙的神兽。其身高八尺五寸,长有长颈,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的鬓毛,引颈长啸,能发出和谐动听的声音。  《礼记·礼运》注引《中侯握河紀》说:“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意思是说,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
郑洞国,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在抗战中声名显赫,却在内战中成为败军之将。1948年10月,正值盛年的郑洞国在东北名城长春被迫放下武器,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党国大业”也很快土崩瓦解。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走,他自己也不清楚。  谈起祖父, 郑洞国的长孙,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建邦感慨良多,“祖父也可以说是一代人的一个缩影。如果把他放在那个时代去看,很多事情就清楚了。他早年投考黄
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1939-2002,湖南古丈县人)演唱的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曾传唱大江南北。歌里咏唱的“茶叶”,便是临湘茶。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中央首长和招待贵宾用茶。自 1953 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智(杨开慧之兄长),指定在临湘龙窖山地区采摘高山云雾芽茶,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绿茶,直接送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