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强化师生交流,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要让小班化教学效率更高,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还原文本,激活其个性体验;还要鼓励学生根据文本空白进行联想,放飞想象;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大胆提出质疑也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小班化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人数较少,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因此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方面有更大的自由性。由于教师要关注的学生量减少,故此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师生互动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必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小班化教学的帮助下,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因材施教,用因人而定的教学策略促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下是本人依据人教版教材的几点做法,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还原文本,激活个性体验
孙绍振教授认为,人们阅读文本的方法和观念密切相关,采用还原法尝试还原作者创作文本时的情感,再运用联系的观念加以分析,这能激活读者的个性体验,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还原文本的方法,令阅读更为深入,更为透彻。
学习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后,学生无不被作者轻快自然的笔法而打动,作者描述了济南的温晴冬天,表现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为了激活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我让学生尝试运用还原法阅读,还原作者的生活背景,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构思文本,体会作者独有的创作情感。这种方法令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创作背景后发现作者曾经远赴英国担任教师,在回到中国后来到济南居住,在对比英国的冬天后,他对济南的冬天产生了很好的印象。有学生在尝试个性化体验时提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充满情感,源于作者在久别祖国后对祖国产生的眷恋之情,因此才会在创作中用富有情感的语汇表达对济南的热爱。除了还原作者背景以外,我还让学生尝试从形态、功能、物性的角度还原文本,获得个性化体验。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避免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法,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尝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还原。通过这种方式阅读文本不仅能让学生在还原中更接近作者的想法,还能让其在联系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填补空白,放飞个性想象
在个性化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某些教材文本“言虽尽,意未犹”的特点,鼓励其对文本留白处展开个性化想象,并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种对文本进行扩展、想象、填补、叙述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让其头脑变得更加灵活。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从父亲的身上得到启发,明白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退缩,一定要勇敢面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留白处展开想象:“在文章中有不少描写‘我’行为和内心感受的文字,但是在描写父亲时则仅仅通过少量的语言来描绘。试想一下父亲在看见儿子冒着危险从岩石上爬下来的内心情感,他当时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尝试从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学生在揣摩父亲心理后回答:“当时父亲心想:若是孩子走错一步的话,很可能会摔伤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也不能去帮他,因为那会让他对我产生依赖心理。孩子,不要怪爸爸心狠,那是让你快速成长起来的最好方法。”
学者理查德·巴姆贝尔格在研究阅读性质时提出:阅读是一种感觉活动,人们将语言符号接收到大脑中后将其转换成概念,并利用联想等复杂的思维活动加以理解。由此可见,想象对于阅读极其重要。小班化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想象时间,让其充分参与到思维活动中。
三、鼓励质疑,发表个性见解
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采用以疑激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对文本的质疑,并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针对该质疑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点拨,但是切记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作出分析,而应该鼓励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学习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桃花源是消失了吗?为什么找不到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分析,提出个性见解。在分析文本后可以知道渔人在离开时已经在沿途做了记号,而太守在寻找时也按照标志前往,但是依然没有找到。然而作者并没有提出桃花源消失了,而只是说找不到了。有学生在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作者或许是想告诉人们,桃花源这样的美好场所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有心无旁骛之人才能找到它的所在之处。”还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如果结合作者生平可以知道当时社会黑暗,并非乐土。或许作者是想告诉大家桃花源这样的乐土只存在于想象,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
心理学相关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生越接受教师的关注,越容易得到成功。小班化教学促使教师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鼓励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并对其观点进行关注和点评,这能提高学生参与质疑和探究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语文课程標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要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要求,让教学变得更富有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我个性,成为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蓓.小班化教学,绽放个性之花[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6(9):35-36.
[2]山倩.张扬个性 尊重天性——小班化教学心得[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278.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小班化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人数较少,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因此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方面有更大的自由性。由于教师要关注的学生量减少,故此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师生互动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必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小班化教学的帮助下,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因材施教,用因人而定的教学策略促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下是本人依据人教版教材的几点做法,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还原文本,激活个性体验
孙绍振教授认为,人们阅读文本的方法和观念密切相关,采用还原法尝试还原作者创作文本时的情感,再运用联系的观念加以分析,这能激活读者的个性体验,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还原文本的方法,令阅读更为深入,更为透彻。
学习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后,学生无不被作者轻快自然的笔法而打动,作者描述了济南的温晴冬天,表现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为了激活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我让学生尝试运用还原法阅读,还原作者的生活背景,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构思文本,体会作者独有的创作情感。这种方法令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创作背景后发现作者曾经远赴英国担任教师,在回到中国后来到济南居住,在对比英国的冬天后,他对济南的冬天产生了很好的印象。有学生在尝试个性化体验时提出,这篇文章之所以充满情感,源于作者在久别祖国后对祖国产生的眷恋之情,因此才会在创作中用富有情感的语汇表达对济南的热爱。除了还原作者背景以外,我还让学生尝试从形态、功能、物性的角度还原文本,获得个性化体验。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避免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法,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尝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还原。通过这种方式阅读文本不仅能让学生在还原中更接近作者的想法,还能让其在联系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填补空白,放飞个性想象
在个性化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某些教材文本“言虽尽,意未犹”的特点,鼓励其对文本留白处展开个性化想象,并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种对文本进行扩展、想象、填补、叙述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让其头脑变得更加灵活。
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从父亲的身上得到启发,明白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退缩,一定要勇敢面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留白处展开想象:“在文章中有不少描写‘我’行为和内心感受的文字,但是在描写父亲时则仅仅通过少量的语言来描绘。试想一下父亲在看见儿子冒着危险从岩石上爬下来的内心情感,他当时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尝试从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学生在揣摩父亲心理后回答:“当时父亲心想:若是孩子走错一步的话,很可能会摔伤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也不能去帮他,因为那会让他对我产生依赖心理。孩子,不要怪爸爸心狠,那是让你快速成长起来的最好方法。”
学者理查德·巴姆贝尔格在研究阅读性质时提出:阅读是一种感觉活动,人们将语言符号接收到大脑中后将其转换成概念,并利用联想等复杂的思维活动加以理解。由此可见,想象对于阅读极其重要。小班化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想象时间,让其充分参与到思维活动中。
三、鼓励质疑,发表个性见解
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采用以疑激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对文本的质疑,并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针对该质疑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点拨,但是切记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作出分析,而应该鼓励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学习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桃花源是消失了吗?为什么找不到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分析,提出个性见解。在分析文本后可以知道渔人在离开时已经在沿途做了记号,而太守在寻找时也按照标志前往,但是依然没有找到。然而作者并没有提出桃花源消失了,而只是说找不到了。有学生在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作者或许是想告诉人们,桃花源这样的美好场所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有心无旁骛之人才能找到它的所在之处。”还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如果结合作者生平可以知道当时社会黑暗,并非乐土。或许作者是想告诉大家桃花源这样的乐土只存在于想象,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
心理学相关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生越接受教师的关注,越容易得到成功。小班化教学促使教师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鼓励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并对其观点进行关注和点评,这能提高学生参与质疑和探究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语文课程標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要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要求,让教学变得更富有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我个性,成为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蓓.小班化教学,绽放个性之花[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6(9):35-36.
[2]山倩.张扬个性 尊重天性——小班化教学心得[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