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所特有的一种基础文化,它影响着文化、艺术、社会行为等等。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在共通的一个基础上诞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是融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因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本文就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民俗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功用价值
0 前言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功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二字,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涵养、素质、兴趣等等,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民俗文化来源于社会中,是社会的反应表现。学习民俗文化,就是要学习其社会构成和发展。因此,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內容,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培养与社会的认知。
1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价值
(1)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融入了不少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源泉,同时也是发展文化的重要基础。因而我们说民俗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课文内容的重要构架。每一种民俗文化,其形成、演变和发展,都与鲜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探究民俗文化,既是在了解民族文化,也是在了解社会。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教学而言,中国文化的直接教学,是拔苗助长的行为,但通过民俗文化这样一种渠道,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美德和民间企盼宿愿都不仅仅只是存在书本中,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民俗文化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俗文化的教学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作用。
(3)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文化是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核心。在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民族美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俗文化,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民族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有其特殊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深的受到它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认识,才能充分地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的美丽,进而中华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
2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日常的词汇,来源于民俗文化。小学生通常通过字典以及课本来获取词汇知识,他们对很多词汇并没有确切的了解。小学生毕竟还是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量。只有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才能充分了解词汇的具体意义。民俗文化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来源。就像词汇“百合花”,百合花是一种花的名称,为何取名为百合花,则源于民俗文化,是社会大众对“百年好和”的美好祝愿。百合花该词汇中“和”字谐音“合”字中,当学生了解百合一词的代表的寓意后,便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该词汇的实用价值,从而懂得根据场合、情境来表情达意。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于词汇的实际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汉字是象形字通过多年演变而成的,词汇则是由汉字组合而成的。同样的一个字,会出现在诸多词汇的组合上,其代表的具体含义也不同。对小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足够的理解,那么词汇的掌握是困难的。在小学词汇的教学中,要注重词汇的引申含义,结合实践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民俗文化,是学生在生活中必然会接触到的,并亲身感受的一种文化,发挥好民俗文化的作用,能提升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完善教学质量。
(2)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而相对当下的英语热,我国汉字的复杂程度和文化含义都远远比英语更胜一筹。究其根本,我们的祖先、古人是以象形字的形式进行造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而词汇的组成,则同样来源于具备有特殊意义的汉字组合。虽然在长久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汉字被逐渐的简化,但我国的汉字绝大部分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民俗文化对小学教育中识字上的读音、形体都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譬如在民俗文化中,“倒”作为一种表现物体位置偏差的汉字,被谐音为“到”。春节里,福字通常都是刻意的倒贴,象征福“到”了。如果学生对民俗文化没有理解,就很难理解福字倒贴这一行为中的“倒”字。“线”字有一个异体字“缐”。再比如在我国的姓氏中,有一个形式为“缐”,从读音上来看“缐”字与“线”字同音,但民间不愿意该姓氏被简化,其原因是虽然读音都相同,但缐字中,有泉一字,泉水来流动、活跃、清澈的事物,因此在形式上,民间更中意原原本本的缐字。再如“哲”有一个异体字,为“喆”,在民俗文化中,人们不愿意以“哲”字尾形式,认为该字中有一个“折”字,折即折断、夭折的含义,不吉利。而“喆”字则是由两个吉利的“吉”字组成,喜气洋洋。因此民俗文化中,在姓氏上,通常都为“喆”而非“哲”。在识字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缺乏对民俗文化的理解,那么师生几乎无法理解其汉字的的诸多寓意。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诸多的“多元化”,而民俗文化便是这种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诗句、成语、歇后语是我国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而这种文学形式有其特殊之处。诸多的文学诗句,已经被社会大众所熟知,这些诗句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语言。成语、诗句、歇后语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化,而这些语言又是来源于我们的民俗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诗句、成语、歇后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词汇量,能够准确地交流。在人与人的交流上,当人们形容一个人受到的冤屈时,会将其比喻为窦娥冤、屈原、岳飞等等。就常理而言,这些都是历史的人物,只是一个人名而已。但在我国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这些不同的历史人物,不仅仅只是冤屈的代表,其背后的故事也不尽相同,窦娥冤在好心之人的苦难人生,屈原冤在固执的爱国情怀,岳飞冤在奸人所陷。不同的人物比喻,其效果也是不尽相同,适用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下。而这正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之一。 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者和继承者,他们想了解中华文化,首先就应当以民俗文化为渠道,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积累。我国的语言其丰富可谓拘束无双,小学生在日后要能正确地使用汉语,就必须对汉语言有着足够的理解,而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民俗文化可能就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3启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正在被大量使用。例如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本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以民间故事的《武松打虎》、《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等等神话传说故事,其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以此为主题展开语文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兴趣。
(1)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贴近
诚然,民俗文化在语文的教学中,其表现的形式各异、内容各异,但总体来说,民俗文化的应用,就是为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向学生传递知识、文化。小学教学的核心是寓教于乐,以趣味故事的形式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汲取知识。教师应当将民俗文化的语文教学,以故事的讲述作为主线,然后围绕故事主线提出问题,进行延伸,以达到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2)适当增加民俗文化的内容
在当下的社会中,互联网、地球村适当、以及经济圈的发展使得各类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西方民俗文化大量涌入我国的今天,当教堂婚礼、圣诞节、肯德基等并无实质内容的形式在我国大行其道的今天,民俗文化变得弥足珍贵,也岌岌可危。我国需要坚守,并发扬自身的文化,最脚踏实地的地方,就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民俗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识字、读书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4 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地区、国家所特有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在信息时代化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它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更应当充分地运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以便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情操。民俗文化是中国的核心,它不会被任何的武器所摧毁,它深深地融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弘扬民俗文化既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天生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也是让中国傲立于世界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何小强.论中国传统人物刻画特点.[J].吉林大学2010应届毕业论文.
[2]李晨辰.浅析农民工文化传承.[D].四川大学2012届毕业论文.2012-08.
[3]李桂芳.中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传承.语文教学研究[J].2004(4):33.
[4]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01(11)
[6]刘梦溪.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D].2010年第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功用价值
0 前言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功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二字,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涵养、素质、兴趣等等,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民俗文化来源于社会中,是社会的反应表现。学习民俗文化,就是要学习其社会构成和发展。因此,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內容,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培养与社会的认知。
1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用价值
(1)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融入了不少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源泉,同时也是发展文化的重要基础。因而我们说民俗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课文内容的重要构架。每一种民俗文化,其形成、演变和发展,都与鲜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探究民俗文化,既是在了解民族文化,也是在了解社会。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教学而言,中国文化的直接教学,是拔苗助长的行为,但通过民俗文化这样一种渠道,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美德和民间企盼宿愿都不仅仅只是存在书本中,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中。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民俗文化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俗文化的教学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作用。
(3)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文化是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核心。在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民族美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俗文化,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民族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有其特殊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深的受到它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认识,才能充分地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的美丽,进而中华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
2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日常的词汇,来源于民俗文化。小学生通常通过字典以及课本来获取词汇知识,他们对很多词汇并没有确切的了解。小学生毕竟还是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量。只有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才能充分了解词汇的具体意义。民俗文化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来源。就像词汇“百合花”,百合花是一种花的名称,为何取名为百合花,则源于民俗文化,是社会大众对“百年好和”的美好祝愿。百合花该词汇中“和”字谐音“合”字中,当学生了解百合一词的代表的寓意后,便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该词汇的实用价值,从而懂得根据场合、情境来表情达意。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于词汇的实际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汉字是象形字通过多年演变而成的,词汇则是由汉字组合而成的。同样的一个字,会出现在诸多词汇的组合上,其代表的具体含义也不同。对小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足够的理解,那么词汇的掌握是困难的。在小学词汇的教学中,要注重词汇的引申含义,结合实践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民俗文化,是学生在生活中必然会接触到的,并亲身感受的一种文化,发挥好民俗文化的作用,能提升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完善教学质量。
(2)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而相对当下的英语热,我国汉字的复杂程度和文化含义都远远比英语更胜一筹。究其根本,我们的祖先、古人是以象形字的形式进行造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而词汇的组成,则同样来源于具备有特殊意义的汉字组合。虽然在长久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汉字被逐渐的简化,但我国的汉字绝大部分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民俗文化对小学教育中识字上的读音、形体都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譬如在民俗文化中,“倒”作为一种表现物体位置偏差的汉字,被谐音为“到”。春节里,福字通常都是刻意的倒贴,象征福“到”了。如果学生对民俗文化没有理解,就很难理解福字倒贴这一行为中的“倒”字。“线”字有一个异体字“缐”。再比如在我国的姓氏中,有一个形式为“缐”,从读音上来看“缐”字与“线”字同音,但民间不愿意该姓氏被简化,其原因是虽然读音都相同,但缐字中,有泉一字,泉水来流动、活跃、清澈的事物,因此在形式上,民间更中意原原本本的缐字。再如“哲”有一个异体字,为“喆”,在民俗文化中,人们不愿意以“哲”字尾形式,认为该字中有一个“折”字,折即折断、夭折的含义,不吉利。而“喆”字则是由两个吉利的“吉”字组成,喜气洋洋。因此民俗文化中,在姓氏上,通常都为“喆”而非“哲”。在识字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缺乏对民俗文化的理解,那么师生几乎无法理解其汉字的的诸多寓意。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诸多的“多元化”,而民俗文化便是这种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诗句、成语、歇后语是我国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而这种文学形式有其特殊之处。诸多的文学诗句,已经被社会大众所熟知,这些诗句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语言。成语、诗句、歇后语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化,而这些语言又是来源于我们的民俗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诗句、成语、歇后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词汇量,能够准确地交流。在人与人的交流上,当人们形容一个人受到的冤屈时,会将其比喻为窦娥冤、屈原、岳飞等等。就常理而言,这些都是历史的人物,只是一个人名而已。但在我国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这些不同的历史人物,不仅仅只是冤屈的代表,其背后的故事也不尽相同,窦娥冤在好心之人的苦难人生,屈原冤在固执的爱国情怀,岳飞冤在奸人所陷。不同的人物比喻,其效果也是不尽相同,适用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下。而这正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之一。 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者和继承者,他们想了解中华文化,首先就应当以民俗文化为渠道,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积累。我国的语言其丰富可谓拘束无双,小学生在日后要能正确地使用汉语,就必须对汉语言有着足够的理解,而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民俗文化可能就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3启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正在被大量使用。例如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本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以民间故事的《武松打虎》、《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等等神话传说故事,其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以此为主题展开语文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兴趣。
(1)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贴近
诚然,民俗文化在语文的教学中,其表现的形式各异、内容各异,但总体来说,民俗文化的应用,就是为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向学生传递知识、文化。小学教学的核心是寓教于乐,以趣味故事的形式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汲取知识。教师应当将民俗文化的语文教学,以故事的讲述作为主线,然后围绕故事主线提出问题,进行延伸,以达到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2)适当增加民俗文化的内容
在当下的社会中,互联网、地球村适当、以及经济圈的发展使得各类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西方民俗文化大量涌入我国的今天,当教堂婚礼、圣诞节、肯德基等并无实质内容的形式在我国大行其道的今天,民俗文化变得弥足珍贵,也岌岌可危。我国需要坚守,并发扬自身的文化,最脚踏实地的地方,就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民俗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识字、读书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4 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地区、国家所特有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在信息时代化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它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更应当充分地运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以便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情操。民俗文化是中国的核心,它不会被任何的武器所摧毁,它深深地融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弘扬民俗文化既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天生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也是让中国傲立于世界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何小强.论中国传统人物刻画特点.[J].吉林大学2010应届毕业论文.
[2]李晨辰.浅析农民工文化传承.[D].四川大学2012届毕业论文.2012-08.
[3]李桂芳.中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传承.语文教学研究[J].2004(4):33.
[4]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01(11)
[6]刘梦溪.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D].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