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i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传统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影像、声音以及动态演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渲染气氛,营造浓郁教学氛围
  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直观形象地进行影音演示,通过录像、音乐等展示手法加强学生的感观刺激,在学生心理上引起情感的共鸣或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创设与教材内容吻合的教学氛围开展学习,提高了感悟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我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实现运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工作片断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影响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首先向学生播放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影像资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深受感动,接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二、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最苦恼的莫过于缺少教学素材,空洞的说教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而课堂教学受制于空间与时间等因素,无法在更大的范围与跨度内开展双边活动。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例如,我在教学《巍巍中山陵》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中山陵,对于课文中介绍的景点没有直观形象的感知基础,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这也是写景文章遇到的普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从教学网站上下载了有关中山陵的专题片,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在观看了影像课件之后,对中山陵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学起课文来非常容易接受。
  三、运用多媒体开展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可以强化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内容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为了巩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级开展了“共和国敬爱的总理”主题学习活动,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视察灾区、朱基总理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温家宝总理日夜指挥抗震救灾等感人场景,使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崇高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敬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縣张店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自然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五个能力之一。  据对1990~1997年高考试题统计,八年实验总分平均占14%~25%,略高于考纲的规定。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应用的层次。特别是“3 X”考试科目设置改革,其测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集成为一体,统一转化成数字信号,并能进行加工、传输的一整套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从地理学科的特性来看,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学生,适合以多种形式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地理学科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立即互动传输等,而这些特性正可以有效地被引入到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上。通过
2008年3月我接管了初一的一个班级,该班当时的状况可用“脏”、“乱”、“差”三个字形容。然而,一盆迎春花却改变了这一切……  案例1:班级环境——用迎春花装扮   以改变班级环境为突破口,我实施了班级管理的第一个方案。早自习开始前我和值日生、班干部彻底清理了教室,并刻意在讲台边放上一盆含苞待放的迎春花。接着的开场白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朋友,我愿意和你们
回顾自己从教的几十年经历,对备课的熟悉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楚、由粗浅到深入的过程。大致说来,“备课”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点”“线”“面”“体”这样几个阶段:   一、“点”的境界  刚毕业那会儿,“备课”在自己的眼里,就是直接为完成下一节课作预备。这种备课观是一炮一个眼儿,目标明确,很务实的。马上要上课了,看一看教科书上的内容,翻一翻参考书上的教学设计,想一想具体的环节与步骤,理一理课上要用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讨论中的一个焦点,有人主张“少预设多生成”“轻预设重生成”,同时也有人认为精心地预设才会有良好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是,“预设”与“生成”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灵活地处理这种关系,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年龄、性别、教材、场地等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
一、国家加大财政投入    1.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更要加大对整个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教育并不是一座存在于社会海洋中的“孤岛”,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要真正得到改善必须有其所存在环境的改变作为支持,那么农村教育的改善也离不开农村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转变。因此,塑造良好的农村教育生态环境对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2.加大农村教育投
一、当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数个教育文件里都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也多次下发相关文件部署落实,而1995年的“九老提案”和2004年的“甲申文化宣言”等,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勃兴起到助推作用。但上述文件所提及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针对小学以上学段。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
许多战事,在第一枪打响之前胜负就已见分晓了,战场上的厮杀只是帷幄之中运筹的推演。作文也一样,动笔之前通盘周密的谋划是取胜的关键。一些大问题是不能边走边想的,比如立意的确立,文体的选择,材料的筛选,写作“重心”的勘定,都必须谋定而后动。  这里有一个心理上的栏杆需要考生去跨越,当你看到其他考生已经“出发”时,你是否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作“静夜思”?其实你不必紧张、烦躁,只有袖手于前,方能急书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