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农业高校学生个性因素测试分析与教学对策干预研究,去探索农业高校学生个性特征与体育教学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测试结果初步了解到农业高校学生有善于思维、情绪较稳定、自律较严谨、维护团结和能面对现实、稳定性较高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农业高校学生;教学干预;16PF;个性
学生个性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也引起了重视。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性质、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化。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是研究人的个性,而才可能谈及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因为它是个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由于个性存在着成熟、完整、自由程度上的差异。因此,也就存在着一个对他们个性进行调整、施加正确、有效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一部分的农业高校学生个性因素进行了测试与分析,以找出他们共同的个性因素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施以教学对策干预,从而探索农业高校学生个性特征与体育教学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州大学(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农业专科学校2000级、2001级、2002级学生共428人,其中男生240人,女生188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卡特尔编制的,由辽宁教育科研所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试量表,经团体自陈式测量法进行测试,并运用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设制的“卡氏16PF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在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华东师大季浏教授等人有关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实验研究项目,设置教学对策干预(项目强度、练习时间、练习频率),并不断修正实验,以取得良好的实验研究效果。实验组不足的练习频率、练习时间干预均在课外锻炼时间按实验方案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高校428名大学生16PF因素(标准分)得分情况见图1及表1。
从图1、表1可知,农业高校学生在B、C、C、N、O、O3、O4七项因素的平均分值在5.5分以上,说明他们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方面是高分或趋向高分特征。其中聪慧性、有恒性、忧虑性、紧张性接近6分或超过6分。而持强性、兴奋性、敢为性都在4.5分之下的两方面个性因素的两个极端。
由于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科学的飞跃发展,特别是农业高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使不少优秀学生、莘莘学子纷纷涌入农业高校这所殿堂。他们聪明富有才识,情绪稳定、善于思维、自律也较严谨、且言行一直、能够面对现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变革的各种效应也猛烈涌进高校,特别是现代具有独特功能的网络媒体,以其广泛性、全面性、渗透性、导向性等特殊作用于今天的大学校园,使他们也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困惑与失落。在现实的生活中,繁重的学习压力或察觉到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使他们出现紧张困扰、忧虑抑郁、感觉疲乏,对事物缺乏兴趣,持强性、兴奋性差,且也缺少了竞争精神的个性不平衡之处。
2.2 心理健康几乎是一切职业及事业成功的基础,全国各地高校几乎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以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将农业高校抽样调查的428名大学生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用卡特尔心理健康的四项个性因素得分的心理健康公式进行计算的得分进行对比研究(表2)。
心理健康者标准分通常介于0~40分之间,均值为22分。从表2不难看出,农业高校学生情绪较为稳定,也较成熟,有维护团结精神,能面对现实的稳定性较高。然而其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的负成分因素多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按卡特尔心理健康公式计算,其均值是21.01(P<0.01),不言而喻这就意味着什么。
以上的数据,为我们针对农业高校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活动方式与教学方法施加教育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
2.3 教学对策干预 根据对农业高校学生16PF的测试分析,我们认为提高他们的兴奋性、缓解忧虑,降低紧张程度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获得愉快感。因为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可以加强练习者的控制能力或控制感来应付不健康的应激,同时还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练习活动上,从困扰中摆脱出来,这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他们个性的调整,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应,促进个性向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设立了项目强度干预、练习时间干预、练习频率干预的多因素比较实验方案。
通过运动心理感觉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练习方式的各要素中,项目强度对运动心理感觉的影响最大[项目强度(2,162)=5.49,P<0.01),其次是练习时间[练习时间(2,162)=4.41,P<0.05],频率对运动心理感觉的影响程度虽不如项目强度和练习时间大,但它与项目强度交互作用的效果[强度×频率(4,162)=3.12,P<0.05]可以说明项目强度对运动心理感觉影响主要是通过与练习频率的紧密结合而产生的(表3)。
为进一步证明它们之间差异显著状况,尚需对他们再作相互比较。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进一步说明:农大学生选择中等强度的练习项目,每次练习在30min以上(超过60min的练习效果更佳),坚持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练习(或每周二次练习,能每天坚持练习的效果更佳)的教学方案,就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应,这一结果也是与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相符合的。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10次/min以下时(小强度),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20~140次/min时(中等强度)每搏输出量最大,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显著;心率在150次/min以上时(较大强度或大强度),每搏输出量出现缓慢下降,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让心率保持在120~140次/min之间,并占一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为最佳。适中的运动强度、运动频度、运动负荷、持续时间的组合方式,既能有效的提高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又能使身心愉快、舒适(表4)。
实验方案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教学中施以适宜的练习方式能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运动愉快感,消除忧虑,提高兴奋性,敢于拼搏而扬长避短,调节不平衡之处,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向正常的方向发展。也正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运动愉快感的产生而促使他们能够坚持按实验计划要求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获得更多的运动愉快感,产生更大的心理效应而形成良性循环。其影响情绪平衡有以下两个方面:
1)减缓情绪紧张。运动的意义是排遣这种来自精神方面的不良因素,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毅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它首先使紧张了一天的人们更换环境,即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轻松愉快地进入运动状态。在运动中,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有助于消除积蓄的肾上腺素(该激素能使人保持紧张状态)和其它代谢废物,使储存在肝、脾等脏器中的血液大量进入循环中,使脑组织、心肌组织等重要脏器的血运良好,有助于它们的营养供应,利于加强它们的功能。
2)内啡肽效应。内啡肽(代表物质是B—内啡肽)是在有氧运动中由脑垂体腺分泌释放的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美国医学家证明了内啡肽具有与吗啡类似的极强的镇痛作用,等量内啡肽的作用比吗啡强200倍。人体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60min以上),体内内啡肽能保持较高水平。许多坚持锻炼者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信心,大都与内啡肽效应有关。这种效应能影响倒性格,能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强,逐步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和个性。
通过调查还发现,男生比较喜欢竞争性较强的、较激烈的运动(如小场地足球、篮球),而女生则喜欢节奏鲜明的健美操或运动量较小的排球运动等。其选项差异,显然是与各自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1)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对农业高校428名学生的测试,初步了解了他们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思维,情绪较稳定,自律也较严谨,有维护团结精神,能面对现实,稳定性较高的个性特征。然而其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的负成分因素多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的情况,按卡特尔心理健康公式计算,心理健康低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水平。
2)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感觉:练习项目强度,练习时间具有明显的主效应,练习项目强度与练习频率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中恰当练习方式的实施有利学生获得运动的愉快感,消除忧虑,提高兴奋,敢于拼搏而扬长避短,调节不平衡之处,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个性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
3)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多渠道、多途径的,而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则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农业高校学生;教学干预;16PF;个性
学生个性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也引起了重视。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性质、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化。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是研究人的个性,而才可能谈及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因为它是个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由于个性存在着成熟、完整、自由程度上的差异。因此,也就存在着一个对他们个性进行调整、施加正确、有效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一部分的农业高校学生个性因素进行了测试与分析,以找出他们共同的个性因素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施以教学对策干预,从而探索农业高校学生个性特征与体育教学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州大学(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农业专科学校2000级、2001级、2002级学生共428人,其中男生240人,女生188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卡特尔编制的,由辽宁教育科研所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试量表,经团体自陈式测量法进行测试,并运用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设制的“卡氏16PF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在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华东师大季浏教授等人有关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实验研究项目,设置教学对策干预(项目强度、练习时间、练习频率),并不断修正实验,以取得良好的实验研究效果。实验组不足的练习频率、练习时间干预均在课外锻炼时间按实验方案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高校428名大学生16PF因素(标准分)得分情况见图1及表1。
从图1、表1可知,农业高校学生在B、C、C、N、O、O3、O4七项因素的平均分值在5.5分以上,说明他们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方面是高分或趋向高分特征。其中聪慧性、有恒性、忧虑性、紧张性接近6分或超过6分。而持强性、兴奋性、敢为性都在4.5分之下的两方面个性因素的两个极端。
由于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科学的飞跃发展,特别是农业高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使不少优秀学生、莘莘学子纷纷涌入农业高校这所殿堂。他们聪明富有才识,情绪稳定、善于思维、自律也较严谨、且言行一直、能够面对现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变革的各种效应也猛烈涌进高校,特别是现代具有独特功能的网络媒体,以其广泛性、全面性、渗透性、导向性等特殊作用于今天的大学校园,使他们也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困惑与失落。在现实的生活中,繁重的学习压力或察觉到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使他们出现紧张困扰、忧虑抑郁、感觉疲乏,对事物缺乏兴趣,持强性、兴奋性差,且也缺少了竞争精神的个性不平衡之处。
2.2 心理健康几乎是一切职业及事业成功的基础,全国各地高校几乎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以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将农业高校抽样调查的428名大学生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用卡特尔心理健康的四项个性因素得分的心理健康公式进行计算的得分进行对比研究(表2)。
心理健康者标准分通常介于0~40分之间,均值为22分。从表2不难看出,农业高校学生情绪较为稳定,也较成熟,有维护团结精神,能面对现实的稳定性较高。然而其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的负成分因素多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按卡特尔心理健康公式计算,其均值是21.01(P<0.01),不言而喻这就意味着什么。
以上的数据,为我们针对农业高校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活动方式与教学方法施加教育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
2.3 教学对策干预 根据对农业高校学生16PF的测试分析,我们认为提高他们的兴奋性、缓解忧虑,降低紧张程度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获得愉快感。因为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可以加强练习者的控制能力或控制感来应付不健康的应激,同时还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练习活动上,从困扰中摆脱出来,这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他们个性的调整,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应,促进个性向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设立了项目强度干预、练习时间干预、练习频率干预的多因素比较实验方案。
通过运动心理感觉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练习方式的各要素中,项目强度对运动心理感觉的影响最大[项目强度(2,162)=5.49,P<0.01),其次是练习时间[练习时间(2,162)=4.41,P<0.05],频率对运动心理感觉的影响程度虽不如项目强度和练习时间大,但它与项目强度交互作用的效果[强度×频率(4,162)=3.12,P<0.05]可以说明项目强度对运动心理感觉影响主要是通过与练习频率的紧密结合而产生的(表3)。
为进一步证明它们之间差异显著状况,尚需对他们再作相互比较。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进一步说明:农大学生选择中等强度的练习项目,每次练习在30min以上(超过60min的练习效果更佳),坚持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练习(或每周二次练习,能每天坚持练习的效果更佳)的教学方案,就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应,这一结果也是与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相符合的。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10次/min以下时(小强度),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20~140次/min时(中等强度)每搏输出量最大,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显著;心率在150次/min以上时(较大强度或大强度),每搏输出量出现缓慢下降,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让心率保持在120~140次/min之间,并占一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为最佳。适中的运动强度、运动频度、运动负荷、持续时间的组合方式,既能有效的提高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又能使身心愉快、舒适(表4)。
实验方案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教学中施以适宜的练习方式能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运动愉快感,消除忧虑,提高兴奋性,敢于拼搏而扬长避短,调节不平衡之处,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向正常的方向发展。也正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运动愉快感的产生而促使他们能够坚持按实验计划要求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获得更多的运动愉快感,产生更大的心理效应而形成良性循环。其影响情绪平衡有以下两个方面:
1)减缓情绪紧张。运动的意义是排遣这种来自精神方面的不良因素,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毅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它首先使紧张了一天的人们更换环境,即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轻松愉快地进入运动状态。在运动中,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有助于消除积蓄的肾上腺素(该激素能使人保持紧张状态)和其它代谢废物,使储存在肝、脾等脏器中的血液大量进入循环中,使脑组织、心肌组织等重要脏器的血运良好,有助于它们的营养供应,利于加强它们的功能。
2)内啡肽效应。内啡肽(代表物质是B—内啡肽)是在有氧运动中由脑垂体腺分泌释放的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美国医学家证明了内啡肽具有与吗啡类似的极强的镇痛作用,等量内啡肽的作用比吗啡强200倍。人体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时(60min以上),体内内啡肽能保持较高水平。许多坚持锻炼者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信心,大都与内啡肽效应有关。这种效应能影响倒性格,能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强,逐步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和个性。
通过调查还发现,男生比较喜欢竞争性较强的、较激烈的运动(如小场地足球、篮球),而女生则喜欢节奏鲜明的健美操或运动量较小的排球运动等。其选项差异,显然是与各自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1)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对农业高校428名学生的测试,初步了解了他们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思维,情绪较稳定,自律也较严谨,有维护团结精神,能面对现实,稳定性较高的个性特征。然而其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的负成分因素多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的情况,按卡特尔心理健康公式计算,心理健康低于四川省大学生总体水平。
2)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感觉:练习项目强度,练习时间具有明显的主效应,练习项目强度与练习频率之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中恰当练习方式的实施有利学生获得运动的愉快感,消除忧虑,提高兴奋,敢于拼搏而扬长避短,调节不平衡之处,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个性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
3)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多渠道、多途径的,而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则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