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催生诸多复杂的、相联系的区域性公共事务,如环境污染、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等,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在长三角、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进行了相关实践,成效显著,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体制性障碍,合作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等),跨域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对地方政府间公共事务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现状加以分析,探究完善地方政府实现公共事务跨域治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域治理;整体性治理;地方政府;公共事务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18-03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公共事务的“外溢化”与“无界化”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问题。“无界化”公共事务的独特性决定政府迫切积极寻求协作,以实现跨域治理,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解决公共问题。关于跨域治理的成功案例在国外已有较多的实践,中国也在长三角、泛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等地区加以实践,但其还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
一、“碎片化”①的现实困境
长三角、泛珠三角和广西北部湾等地区的跨域治理实践,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由于诸多因素,如行政区划的体制性障碍、协调合作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跨域治理理念的碎片化
实现跨域治理的重要前提与目标在于政府内部建立有效的治理理念,认识其核心内涵与价值意义。但由于各地方政府所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对区域的协调合作理念的认识也有所差异。有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皆以本地区的利益为主,并未主动与相邻区域的地方政府进行相应的沟通。针对相同的公共问题所付出的成本不同、难易程度的差异,都会使各地方政府对协调合作的认知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跨域治理的合作程度与效率。部分地方政府对跨域治理的认识不足,各自为政,严格遵守行政区划,“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极少关注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性问题,很难形成跨域治理理念。政府官员的绩效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忽视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性认识的缺失,导致出现诸多公共性问题。
(二)地方政府资源分配的碎片化
政府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随意性与分散化,也增加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成本,降低政府间合作的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财政资源分配的碎片化。1994年以来中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权向中央集中,事权逐渐下放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财力分配不均衡,未能重新界定各地方政府职能。财力分配的不均衡,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能力较弱,缺乏有力的财力支持等资源分配的碎片化影响有效合理的跨域治理。
第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差异。以泛珠三角地区九省区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例(见下页表1),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广东高达53 210亿元,而海南仅有2 522亿元,仅为广东的4.7%,香港特别行政区为18 967亿港元,澳门则为2 921亿澳门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广东、福建的人均GDP较高,均超过2 000美元,而其他七省区(香港、澳门除外)的人均GDP则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贫富差距大,导致政府的跨域治理的碎片化。
(三)跨域治理协调合作的碎片化
长三角地区通过探索信息通报制度、联合应急处理制度、联合检测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为政府間跨域治理提供良好的合作保障。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跨域治理协调合作的碎片化。
受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综合作用,市场分割严重,区域间缺乏统一的战略合作规划。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与僵化的行政区划,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但其联系程度远远不够,各地区政府过分注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重视经济利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其他地区产品进入本地区,缺乏整体的协调合作机制,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无界化”与“外溢化”的公共事务未能实现有效协调。地方政府间信任关系呈现碎片化困境,相互间的信任程度较低,如信息不对称、认识理念差异化,相互猜忌现象严重。
二、整体性治理为实现跨域治理提供有效途径:整合取代碎片化
基于上述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现实制约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区域治理的水平与效率,成为阻碍区域发展的障碍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学者针对“碎片化”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而提出“整体性治理”理论,成为一种有效的政府治理途径。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先后进行以“政府再造”、“分权化政府”、“民营化政府”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整体性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理论,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和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模式”(Pollit 2003),以整体主义和新公共服务为理论基础,主张跨越组织边界,借助有效协调与整合,整合资源,使多元主体的政策目标相一致,以实现共同的政策目标。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运用于跨域治理的有效性评价
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中的“碎片化”现实而提出的治理理论,因此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实现跨域治理具有现实可行性。
1.整体性治理与跨域治理的目标相一致。整体性治理目标具有公共性,以满足公民需要为导向,即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无缝隙的而非碎片化的公共服务。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为人民服务,满足公民的现实需求,符合整体性治理以公民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理念。 2.整体性治理以整合、协作的治理方式改善跨域治理困境。整合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对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做出的合理回应,通过整合各资源要素,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透明化、整合化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各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改善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现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3.整体性治理为跨域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方向。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回应,强调通过政府机构组织间的沟通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实现一致性的治理目标。在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中国真正实现跨域治理提供了合理的新方向,即整体性治理方向。
三、实现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对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的现实困境,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地方政府实现有效跨域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塑整体性合作治理理念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及公共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治理理念已不适应复杂的区域性的公共问题,因而必须改变封闭的发展思维,形成合作、共同发展的区域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新理念。
地方政府应坚持以整合、协作的方式实现跨域治理。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整合化”的组织形式,摒弃传统的行政区划的束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大量的跨行政区域的公共问题纳入到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内,共同合作促进协调发展。整合与协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改善区域整体环境,也有利于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应致力于整合地方资源,排除相互孤立的政策,实现有效的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打破行政区划的僵化格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发挥其优势,在自愿与平等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以整合与协作的方式进行跨域治理,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应明确跨域治理要以责任与公共利益为导向,以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公共服务意识。
(二)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激励与监管机制
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进行机制创新,是有效保障跨域治理的重要途径。
地方官员的绩效往往与其所辖区的经济效益所挂钩,而过度追求收益最大化而忽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分割严重,为此应树立整体性的治理理念,建立起一整套以“经济、效益、效率、公平”的4E原则的绩效考核体系,摒弃传统的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官员升迁指标的激励机制,并将公共问题的处理效果作为官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符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政府激励机制。
激励与约束是不可分割的,仅有激励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合理的监管机制以约束其非规范性行为,以确保跨域合作治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为此,应明确各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治理中所承担的工作与职责,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制,如采用网络监督、上级监督、公众监督等多层次的监督方式,并对违约行为应适当地进行相应的惩罚。
(三)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沟通与协作机制
1.沟通机制。畅通的沟通机制是保障政府间表达自身利益与愿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对话沟通平台。突破传统僵化的行政區划的限制,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公开与透明,保障信息的完全性,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建立委员会或研讨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就公共议题探讨与交流,充分了解公共性问题的处理现状与结果。建立多元化的沟通网络与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2.协调机制。利益冲突是跨域治理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协调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是跨域合作治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第一,根据投入的比例与成果分配进行相应的协商,保障利益的合理配置,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利益共享补偿机制,保障区域内各利益的公平分配;第二,各参与主体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实现公开化与透明化,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权益,听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第三,对于关乎区域发展的重大性议题,应广泛听取各方声音,重视各利益主体意愿,确保参与的广泛性。
(四)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整合机制
整合是整体性治理的重要特征,整体性治理在于向公众提供无间隙的公共服务。因此需要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整合机制,整合区域资源与功能,提高跨域治理的效率,实现区域的有效整合。
建立合理的区域资源整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与区域物资调配机制,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与进展。此外,实现区域功能的整合,构建区域功能整合机制。功能的整合在于提高区域政府治理的效率与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整合区域功能,对于功能相似或相同的部门加以整合,予以取消或合并,实现部门内部功能的协调与统一,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体系,各司其职,共同治理“无界化”的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
(五)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信任机制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信任则没有合作,信任程度则决定了政府合作程度,为此构建政府信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方政府加强对信任的重视,提升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水平与效果,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逐步增进地方政府间的信任。信任是协作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信用的政府是无法进行有效合作的,尤其随着公共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与无界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凸显,加强地方政府的信任度管理,建立信用度评价机制,将政府信用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高建华.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77-81.
[2] 黄明宇,周鸿.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经济研
究导刊,2011,(28):3-6.
[3] 汪伟全,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5):294-296.
[4]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 张成福,李昊城,边晓慧.跨域治理:模式、机制与困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102-109.
[6] 马斌.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J].区域经济,2004,(10):23-26.
[7] 金太军,沈承诚.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3):13-20.
[8]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13-20.[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关键词:跨域治理;整体性治理;地方政府;公共事务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18-03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公共事务的“外溢化”与“无界化”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问题。“无界化”公共事务的独特性决定政府迫切积极寻求协作,以实现跨域治理,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解决公共问题。关于跨域治理的成功案例在国外已有较多的实践,中国也在长三角、泛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等地区加以实践,但其还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
一、“碎片化”①的现实困境
长三角、泛珠三角和广西北部湾等地区的跨域治理实践,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由于诸多因素,如行政区划的体制性障碍、协调合作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跨域治理理念的碎片化
实现跨域治理的重要前提与目标在于政府内部建立有效的治理理念,认识其核心内涵与价值意义。但由于各地方政府所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对区域的协调合作理念的认识也有所差异。有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皆以本地区的利益为主,并未主动与相邻区域的地方政府进行相应的沟通。针对相同的公共问题所付出的成本不同、难易程度的差异,都会使各地方政府对协调合作的认知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跨域治理的合作程度与效率。部分地方政府对跨域治理的认识不足,各自为政,严格遵守行政区划,“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极少关注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性问题,很难形成跨域治理理念。政府官员的绩效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忽视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性认识的缺失,导致出现诸多公共性问题。
(二)地方政府资源分配的碎片化
政府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随意性与分散化,也增加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成本,降低政府间合作的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财政资源分配的碎片化。1994年以来中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权向中央集中,事权逐渐下放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财力分配不均衡,未能重新界定各地方政府职能。财力分配的不均衡,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能力较弱,缺乏有力的财力支持等资源分配的碎片化影响有效合理的跨域治理。
第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差异。以泛珠三角地区九省区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例(见下页表1),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广东高达53 210亿元,而海南仅有2 522亿元,仅为广东的4.7%,香港特别行政区为18 967亿港元,澳门则为2 921亿澳门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广东、福建的人均GDP较高,均超过2 000美元,而其他七省区(香港、澳门除外)的人均GDP则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贫富差距大,导致政府的跨域治理的碎片化。
(三)跨域治理协调合作的碎片化
长三角地区通过探索信息通报制度、联合应急处理制度、联合检测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为政府間跨域治理提供良好的合作保障。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跨域治理协调合作的碎片化。
受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综合作用,市场分割严重,区域间缺乏统一的战略合作规划。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与僵化的行政区划,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但其联系程度远远不够,各地区政府过分注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重视经济利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其他地区产品进入本地区,缺乏整体的协调合作机制,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无界化”与“外溢化”的公共事务未能实现有效协调。地方政府间信任关系呈现碎片化困境,相互间的信任程度较低,如信息不对称、认识理念差异化,相互猜忌现象严重。
二、整体性治理为实现跨域治理提供有效途径:整合取代碎片化
基于上述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现实制约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区域治理的水平与效率,成为阻碍区域发展的障碍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学者针对“碎片化”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而提出“整体性治理”理论,成为一种有效的政府治理途径。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先后进行以“政府再造”、“分权化政府”、“民营化政府”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整体性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理论,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和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模式”(Pollit 2003),以整体主义和新公共服务为理论基础,主张跨越组织边界,借助有效协调与整合,整合资源,使多元主体的政策目标相一致,以实现共同的政策目标。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运用于跨域治理的有效性评价
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中的“碎片化”现实而提出的治理理论,因此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实现跨域治理具有现实可行性。
1.整体性治理与跨域治理的目标相一致。整体性治理目标具有公共性,以满足公民需要为导向,即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无缝隙的而非碎片化的公共服务。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为人民服务,满足公民的现实需求,符合整体性治理以公民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理念。 2.整体性治理以整合、协作的治理方式改善跨域治理困境。整合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对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做出的合理回应,通过整合各资源要素,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透明化、整合化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各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改善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现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3.整体性治理为跨域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方向。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回应,强调通过政府机构组织间的沟通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实现一致性的治理目标。在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后,世界各国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中国真正实现跨域治理提供了合理的新方向,即整体性治理方向。
三、实现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对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的现实困境,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地方政府实现有效跨域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塑整体性合作治理理念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及公共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治理理念已不适应复杂的区域性的公共问题,因而必须改变封闭的发展思维,形成合作、共同发展的区域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新理念。
地方政府应坚持以整合、协作的方式实现跨域治理。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整合化”的组织形式,摒弃传统的行政区划的束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大量的跨行政区域的公共问题纳入到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内,共同合作促进协调发展。整合与协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改善区域整体环境,也有利于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应致力于整合地方资源,排除相互孤立的政策,实现有效的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打破行政区划的僵化格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发挥其优势,在自愿与平等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以整合与协作的方式进行跨域治理,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应明确跨域治理要以责任与公共利益为导向,以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公共服务意识。
(二)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激励与监管机制
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进行机制创新,是有效保障跨域治理的重要途径。
地方官员的绩效往往与其所辖区的经济效益所挂钩,而过度追求收益最大化而忽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分割严重,为此应树立整体性的治理理念,建立起一整套以“经济、效益、效率、公平”的4E原则的绩效考核体系,摒弃传统的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官员升迁指标的激励机制,并将公共问题的处理效果作为官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符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政府激励机制。
激励与约束是不可分割的,仅有激励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合理的监管机制以约束其非规范性行为,以确保跨域合作治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为此,应明确各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治理中所承担的工作与职责,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制,如采用网络监督、上级监督、公众监督等多层次的监督方式,并对违约行为应适当地进行相应的惩罚。
(三)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沟通与协作机制
1.沟通机制。畅通的沟通机制是保障政府间表达自身利益与愿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对话沟通平台。突破传统僵化的行政區划的限制,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信息公开与透明,保障信息的完全性,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建立委员会或研讨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就公共议题探讨与交流,充分了解公共性问题的处理现状与结果。建立多元化的沟通网络与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2.协调机制。利益冲突是跨域治理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协调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是跨域合作治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第一,根据投入的比例与成果分配进行相应的协商,保障利益的合理配置,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利益共享补偿机制,保障区域内各利益的公平分配;第二,各参与主体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实现公开化与透明化,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权益,听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第三,对于关乎区域发展的重大性议题,应广泛听取各方声音,重视各利益主体意愿,确保参与的广泛性。
(四)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整合机制
整合是整体性治理的重要特征,整体性治理在于向公众提供无间隙的公共服务。因此需要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整合机制,整合区域资源与功能,提高跨域治理的效率,实现区域的有效整合。
建立合理的区域资源整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与区域物资调配机制,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的处理过程与进展。此外,实现区域功能的整合,构建区域功能整合机制。功能的整合在于提高区域政府治理的效率与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整合区域功能,对于功能相似或相同的部门加以整合,予以取消或合并,实现部门内部功能的协调与统一,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体系,各司其职,共同治理“无界化”的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
(五)构建整体性治理的政府信任机制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信任则没有合作,信任程度则决定了政府合作程度,为此构建政府信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方政府加强对信任的重视,提升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的水平与效果,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逐步增进地方政府间的信任。信任是协作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信用的政府是无法进行有效合作的,尤其随着公共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与无界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凸显,加强地方政府的信任度管理,建立信用度评价机制,将政府信用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高建华.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77-81.
[2] 黄明宇,周鸿.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经济研
究导刊,2011,(28):3-6.
[3] 汪伟全,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5):294-296.
[4]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 张成福,李昊城,边晓慧.跨域治理:模式、机制与困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102-109.
[6] 马斌.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J].区域经济,2004,(10):23-26.
[7] 金太军,沈承诚.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3):13-20.
[8]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13-20.[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