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但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但光线对博物馆的展览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根据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但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但光线对博物馆的展览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根据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的光照量。
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什么影响?一般来讲,常见的展品中,织物、纸张类是最容易受到光线伤害的。据了解,黄色、茶色和红色丝绸在光照下容易褪色,光老化作用对白色丝绸影响最小。光照对黑色、红色、茶色丝绸的丝纤维产生的破坏力较大。
发生褪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闪光灯里的光元素也会引起丝绸颜色变化,造成白色丝绸变黄、染色丝绸褪色。由此可见,至少对于丝织品、古代纸张,闪光灯的频繁照射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织物常用有机染料增添色彩,而另一个彩色世界——绘画,还会用到无机颜料,比如铅白、朱砂。那么,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是否能逃过闪光灯的“追杀”呢?遗憾的是,不能。
比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有一种叫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着色力强、稳定以及颜色鲜亮,广受莫奈、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欢迎。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最终使颜料被完全破坏。
另外,皮革、皮毛、羽毛也属于光敏性文物,微小的光线变化都可能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还有一些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脆弱的物品也禁不起闪光灯的反复折腾,比如动植物标本、骨器等,也会在光照的条件下氧化、分解。
所以,博物馆里禁止拍照也是有依据的。就算现在大部分的博物馆对拍照没有令行禁止,但大多会在注意事项里注明:禁止使用闪光灯、自拍杆等。
(風 清摘自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视觉中国供图)
其他文献
在网上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提问:突然冒出的亲生父母,我该怎么面对? 大意是好端端跟父母生活了二十多年,突然冒出来一对夫妇说是她的亲生爹妈,血浓于水,想要相认,吓得小姑娘无所适从。 这让我想起我们医院一位曾经的“常客”。 “常客”有六七十岁了吧,估计就住在附近,他每周会有两次,颤巍巍地来到医院,跟医生说些不痛不痒的不舒服——头晕、头疼、肚子疼。医生便给他量个血压,测个脉搏,再问要不要开点儿板蓝根之
1985年,我6岁。 一个夏日午后,我爸给我讲项羽的故事。说到项羽打了败仗,将乌骓马托付给划船来救他的老翁,而后,项羽在江边拔剑自刎,乌骓马已经在江心,但还是长嘶一声,跃入乌江殉主。 我哭了。等我哭完,我爸问:“这个故事好吗?”我点头:“好。” 我爸又问:“这个故事是一个叫司马迁的人写的,你以后想不想做一个写故事让人哭、让人笑的人?”我再点头:“想。”我爸说:“那你要努力啊,这种职业叫作家。
有时会被问:下剧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跟剧组实在辛苦。跟拍战争戏的剧组尤其苦,不仅苦,还危险。 有一次,我轮上一回爆炸戏的采访。去探班,拍摄地设在某闲置景区,一棵树也没有,我站了几分钟就被晒得眼冒金星。导演端坐棚中,面前摆放着监视器、饮料、瓜子、薯片、葡萄干、山楂条。所有工作人员一人一帽,且都用各种布料(海盗骷髅图案的头巾、旅馆的白毛巾、枕巾)把眼睛以下的部位包起来,远远看去,这伙人
在我9岁以前,外婆家还是外婆家。9岁以后,外婆家变成了外公家。原因很简单,外婆走了。每一个人都努力地在口头禅中抹去“去外婆家”的痕迹,于是变成了“去外公家吃西瓜吧”“今晚到外公家聚聚啊”。外婆刚走那两年,大家时不时还会顺嘴说错,就像每次跨年后在日记本上打开新的一页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写成上一年的日期,又马上反应过来划掉。 “外婆”成了生活里的过去式,也被划掉了。 我不敢提起外婆,怕妈妈伤心;妈妈
某老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美食图片,并配了文字:“疫情汹汹,但只要还有鸭子、辣油馄饨和薄皮小笼包,那么南京就还是南京。”当时,南京出现疫情,形势一度很紧张。但看到这句话,顿时觉得十分减压。 北京人有另外的标准。老舍《四世同堂》的第一页上,住在小羊圈胡同的祁老太爷,“他的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1 一个下雨天,一个小男孩跟着祖母坐上一辆巴士,他们要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不过目的地不是什么遥远的奇妙国度,而是真的终点站——市场街。 满心不情愿的小男孩,在祖母温柔且充满想象力的指引下,开始“看”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风景:一棵正在用吸管喝水的大树,一辆会喷火的老巴士,一位会变魔术的司机…… 一段再平凡不过的旅途,每一个上车的乘客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全身覆盖了文身的光头男人,一个抱着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表现之一,就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講话,每次上讲台都像受刑。我会结巴,忘词,面红耳赤,紧张到不知所措。因为焦虑,我想学心理学,于是读了师范学校。但在师范学校,我又经常为将来某一天可能站上讲台而焦虑万分。 我就在这种焦虑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涯。研二时,某所成人自考的大学要找一个研究生做兼职的心理学教师,教变态心理学。我那时候很缺钱,犹豫了很久,一狠心,就把活儿应承了下来
在多年从医生涯中,我始终有这样的感慨:这个职业终究还是要以人为本。接连看过3个病人后,你会无可避免地发现,你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要求你掌握的技能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你得坚持不懈地继续摸索学习。 最近,有一个小男孩被救护直升机送到我们医院,我们都叫他安迪。他以前一直很健康,但在最近几周,他总是干咳,两天前,他几乎都不能吃饭。他妈妈凭经验认为他可能是感冒了,然而那天晚上,他脸色苍白、浑身发抖,
本文是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施一公在2015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原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 施一公说:“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学……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在他看来,对于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这3个方面: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改变和建立批判性思维。我的成长之路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怎么办? 其实我想讲
父亲每次来首尔,我和妹妹都会到机场去接。陪着父亲前往位于汝矣岛的家的路上,我们会向他汇报一下近况,就像在开一个简单的发布会。 要在女儿家住上几天,父亲大概也想事先了解一下情况,所以他很喜欢在车里和我们聊一聊。 妹妹先说完后,我开始讲最近的烦心事。我抱怨儿子已经是中学生了,本来希望他能好好上课外班,但是他一天绝不肯去超过一个的地方,令我很生气。 “他放学后要先睡一会儿,吃点儿零食再去课外班,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