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认为,列宁晚年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特别是他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渊源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思想源头,深入研究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1、实践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是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首次尝试。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军事化和强制性特点,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暴乱,苏维埃陷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毅然改变政策,于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其效果异常明显,苏联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出现繁荣。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使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变化之大,用列宁自己的表述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1]他不再拘泥于马恩的某些论断,也改变了自己以前的看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还有许多新课题,解决的办法唯有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对此列宁有两句至理名言:“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2]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3] 这表明列宁认识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本本”让位与真理,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初步揭示了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现实运动,是一种通过实践不断发展的运动。
2、利用资本主义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十月革命以后,就社会制度来讲已经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是苏维埃最重要的任务。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利用资本主义的重点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在1921年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概括为四种,即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销代购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使资本主义在国家认可和监督下为无产阶级服务。列宁从当时苏维埃国家建设实际出发,认为与资本主义交往最好的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租让制就是将国家一些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这样做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对促进苏维埃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租让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 列宁分析了俄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认为在俄国特殊的条件下,不存在超越商品经济的条件,要承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迂回渐进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在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目前俄共在经济方面的基本任务,就是领带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工作,必须从市场的出发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4、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改革。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列宁还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建设,他指出: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和正确实现对国家生活的领导,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如何实现党的领导呢?党要通过苏维埃国家机关、市、县领导,党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实现领导,党还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领导。抓好经济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并且告诫人们,经济建设比军事斗争更困难,更复杂,单凭热情是不够的。革命胜利后,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要重视党员质量,加强党内团结,使党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
5、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十月革命后,列宁发现俄国落后的文化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列宁在其生命的最后,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纲领。包括少出文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等,重视文化建设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特点,他反映了列宁对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总之,列宁晚年敢于突破前人所没有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尽管他的尝试后来终止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被人记起,但是对
当时的苏维埃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
1、邓小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之后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怎样才能走出这样一条道路,邓小平告诉我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4]一种办法、一个观点、一条思路,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要“拿事实来说话”,不能坐而论道、搞抽象争论。“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试和闯中有人思想想不通怎么办?用实践去教育他。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5]。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又在总结实践经验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外开放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等在内的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收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面对世界上一些老党和大党相继丧失了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该怎样防止党脱离人民,失去执政的根基?在这种全新的条件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带集体立足新的实践,分析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党的建设的独创性观点。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治党与治国,执政与为民结合起来,进一步回答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上的探索有成功也有严重失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忽视了社会公平,忽视了生态环境,导致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一要以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使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新的飞跃。
三、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6]但是他唯一肯定的是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 “思路比较好”。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经济政策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思想源头。
1、方法论基础。邓小平曾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从实际、路径、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从实践实际生活中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给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既坚持“老祖宗”,又敢于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不断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理论基础。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关于利用市场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使落后国家迂回、渐进、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思路。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也给了自己发展和飞跃的机遇,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此外,列宁关于革命胜利后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思想,加强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与改革,尽管时代不同,但是列宁的建党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改善党的领导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形成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列宁关于执政党要学会从事“经济工作”,加强文化建设,密切人民群众的思想观点和真知灼见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与列宁的思想是相同的,但是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理论。
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展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首次改革,不仅在理论上在实践上为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它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行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大延伸和拓展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还将进一步启示我们,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障碍都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社会主义是在不断实践,不断变革中达到对社会主义更深层次认识的。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73页、第623页、
[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208页
[3]《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66页,第170-171页,第520页,
[4][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39页、第28页、第373页
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认为,列宁晚年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特别是他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渊源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思想源头,深入研究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1、实践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是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首次尝试。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军事化和强制性特点,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暴乱,苏维埃陷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毅然改变政策,于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其效果异常明显,苏联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出现繁荣。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使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变化之大,用列宁自己的表述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1]他不再拘泥于马恩的某些论断,也改变了自己以前的看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还有许多新课题,解决的办法唯有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对此列宁有两句至理名言:“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2]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3] 这表明列宁认识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本本”让位与真理,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初步揭示了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现实运动,是一种通过实践不断发展的运动。
2、利用资本主义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十月革命以后,就社会制度来讲已经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是苏维埃最重要的任务。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利用资本主义的重点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在1921年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概括为四种,即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销代购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使资本主义在国家认可和监督下为无产阶级服务。列宁从当时苏维埃国家建设实际出发,认为与资本主义交往最好的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租让制就是将国家一些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这样做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对促进苏维埃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租让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 列宁分析了俄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认为在俄国特殊的条件下,不存在超越商品经济的条件,要承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迂回渐进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在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目前俄共在经济方面的基本任务,就是领带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工作,必须从市场的出发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4、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改革。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列宁还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建设,他指出: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和正确实现对国家生活的领导,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如何实现党的领导呢?党要通过苏维埃国家机关、市、县领导,党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实现领导,党还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领导。抓好经济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并且告诫人们,经济建设比军事斗争更困难,更复杂,单凭热情是不够的。革命胜利后,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要重视党员质量,加强党内团结,使党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
5、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十月革命后,列宁发现俄国落后的文化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列宁在其生命的最后,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纲领。包括少出文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等,重视文化建设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特点,他反映了列宁对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总之,列宁晚年敢于突破前人所没有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尽管他的尝试后来终止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被人记起,但是对
当时的苏维埃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
1、邓小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之后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怎样才能走出这样一条道路,邓小平告诉我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4]一种办法、一个观点、一条思路,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要“拿事实来说话”,不能坐而论道、搞抽象争论。“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试和闯中有人思想想不通怎么办?用实践去教育他。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5]。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又在总结实践经验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外开放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等在内的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收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面对世界上一些老党和大党相继丧失了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该怎样防止党脱离人民,失去执政的根基?在这种全新的条件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带集体立足新的实践,分析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党的建设的独创性观点。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治党与治国,执政与为民结合起来,进一步回答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上的探索有成功也有严重失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忽视了社会公平,忽视了生态环境,导致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一要以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使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新的飞跃。
三、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6]但是他唯一肯定的是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 “思路比较好”。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经济政策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重要思想源头。
1、方法论基础。邓小平曾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从实际、路径、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从实践实际生活中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给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既坚持“老祖宗”,又敢于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不断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理论基础。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关于利用市场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使落后国家迂回、渐进、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思路。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也给了自己发展和飞跃的机遇,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此外,列宁关于革命胜利后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思想,加强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与改革,尽管时代不同,但是列宁的建党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改善党的领导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形成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列宁关于执政党要学会从事“经济工作”,加强文化建设,密切人民群众的思想观点和真知灼见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与列宁的思想是相同的,但是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理论。
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展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首次改革,不仅在理论上在实践上为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它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行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设立经济特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大延伸和拓展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还将进一步启示我们,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障碍都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社会主义是在不断实践,不断变革中达到对社会主义更深层次认识的。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73页、第623页、
[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208页
[3]《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66页,第170-171页,第520页,
[4][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39页、第28页、第3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