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工作中提高组员参与小组积极性对小组活动效果有关键作用。本文将以“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为例,对组员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常见表现进行讨论,并相应提出四点促进组员参与小组的机制。
关键词:小组工作;参与机制;儿童小组
在影响小组开展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小组组员这一具有主动性的元素成为较难控制的一环,特别是儿童小组组员。一方面,正处在认知发展转折时期的儿童对于小组活动内容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与认识。另一方面,儿童的自我意识又并未完全形成,若小组中出现游离或退出者,个别组员会效仿这一行为而作出相同的反应。因此,在开展小组活动过程中,对于儿童组员要有相应的机制促进其参与活动,以保障小组工作效果。
一、组员游离小组的具体表现
(一)情绪低落,无参与热情
小组初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组员相互熟悉,并形成小组规范。参加第一次小组活动的组员,内心充满两级情感。一方面小组的形式新颖,组员会对此充满期待并保持兴奋;另一方面,未参与过此类活动会给组员带来焦虑的情绪,不指导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因此,若在小组初期未能使组员对小组有充分的了解,小组活动没有吸引到组员时,组员便会表现出情绪低落,且无参与热情。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由于个别组员年龄较小,在工作者介绍并澄清小组目标与任务后,依然没有对小组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之后的活动中,组员会因“不知”而“不做”。此外,由于个别组员之间相互认识,在分组时个别组员要求与自己的朋友分为一组。但分组游戏的随机性导致未能满足该组员的要求,因此在分组后,组员便游离于小组外,未积极参与活动。
(二)挑战组员或工作者,拒绝参与活动
小组中期是小组重整与归纳阶段,组员关注自己在小组中的权力,关心自己被小组和他人的接纳状况,一些特殊组员开始表现,小组结构受到挑战,伴随着小组冲突的产生。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期进行各组小组长竞选活动时,竞选者在得到大多数组员认可的情况下,个别人对竞选者提出质疑,并与其直接对质,引起了组员之间的紧张,对小组气氛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工作者在布置任務时,个别组员多次进行挑战,提出“这不公平”“我不想这样做”的想法。工作者耐心听取组员陈述,并经全部组员投票选择的后按照多数人选择的原计划进行,该组员直接退出小组,未参与该次活动。
(三)过分活跃,不能聚焦于小组活动
小组后期,组内权力和沟通结构基本成型,组员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密切,虽然属于小组后期的正常模式,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后期,强调小组秩序成为工作者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组员之间关系的密切使其之间有充分的讨论,因此小组秩序常陷入难以维系的状态。甚至个别组员不能跟随小组节奏,与他人嬉戏打闹而影响小组秩序,并影响其他组员对活动的聚焦,给小组带来负面影响。
二、促进组员参与小组的机制分析
(一)实物奖励
在进行小组成员招募时,因居民对小组活动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因此用专业术语介绍活动常不见成效,因此我们常会直接抛出参加小组后组员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中除了设定的小组目标外,更能抓住居民兴趣的就是实物奖励。虽说这样招募会在一定程度上物质化了组员参加小组的目的,但这样的方式却是有效的。
除了在招募环节的物质吸引外,在小组开展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实物奖励能够调动组员的参与热情。在开展“儿童自我成长小组”初期,针对组员无参与热情这一问题,我们设定了“积分榜”,即为表现优异的组员积分,最终能够优先兑换小奖品。第一次活动结束后,虽有积分,但没有给相应的物质奖励,积分榜的效果便未体现。但第二次活动开始,按照积分榜的排名,我们为组员带去礼品。这一环节后,无论是得奖还是未得奖的组员其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是在企业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体现在儿童小组中则主要是赋予组员相关职位或为组员颁发奖状等形式,这样的机制能够唤起组员责任感和荣誉感,帮助其对小组有更深的归属感,便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中。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个别组员过分活跃,但未将注意力集中于小组活动上。因此,工作者将几位活跃度较高的组员命为“纪律委员”和“物资管理员”,这样的职位激励,使组员有强烈的荣誉感。例如,在小组内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时,该组员会带头保持安静,并管理秩序。此外,对于小组物资的爱护不是每位组员都能做到,因此设立“物资管理员”,一方面使该组员感到自己被认可被鼓励,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工作者保管物资,极大的提高组员参与小组的积极性。
(三)精神鼓励
由于学业压力大,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待都停留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较少对孩子给予鼓励和称赞。但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学习知识,树立自信心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无论是什么主题的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要始终做到敏锐察觉组员的特殊反应,并给予鼓励和称赞,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这对组员的影响虽在当下不能较快显现,但却是深远的。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一位组员较为特殊,由于该组员身体的缺陷,我们发现她在任何活动环节都站在小组的边缘,但又在默默的为其小组做一些事情。工作者将她的行动看在眼里,并在活动总结时对该组员进行表扬鼓励。在之后的活动中,该组员有明显变化,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声参与,并在最后的分享感受环节上,主动要求分享,表示自己比第一次活动时更加大胆自信。
该机制对特殊组员同样会起到效果。特殊组员的表现在较多情况下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对于其特殊行为,比起责备,更好的是找到其中值得鼓励的地方,对其称赞表扬。这能起到强化组员选择理性行为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其他组员产生影响。
(四)规则约束
开展小组活动与上课有质的区别,我们不能让组员感受到犹如课堂一般的约束,但完全没有规则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对儿童小组来说,儿童的活跃度较高,需要用规则对其约束以保证小组顺利开展。对组员的规则约束主要是指小组契约书的设置与强调。
规则由组员自己设立要比强制告知执行更有效果,所以通常第一次活动的主要环节就是制定小组契约。但制定之后也存在组员对小组契约不关心不执行的情况,这就需要工作者在活动中对契约进行多次反复强调,促使组员形成规则意识,帮助组员将契约融到行为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林燕峰.儿童成长介入的小组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顾正品.小组工作技巧·小组活动设计技巧(二)[J].中国社会工作,2017.
作者简介:葛新燕(199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忻州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小组工作;参与机制;儿童小组
在影响小组开展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小组组员这一具有主动性的元素成为较难控制的一环,特别是儿童小组组员。一方面,正处在认知发展转折时期的儿童对于小组活动内容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与认识。另一方面,儿童的自我意识又并未完全形成,若小组中出现游离或退出者,个别组员会效仿这一行为而作出相同的反应。因此,在开展小组活动过程中,对于儿童组员要有相应的机制促进其参与活动,以保障小组工作效果。
一、组员游离小组的具体表现
(一)情绪低落,无参与热情
小组初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组员相互熟悉,并形成小组规范。参加第一次小组活动的组员,内心充满两级情感。一方面小组的形式新颖,组员会对此充满期待并保持兴奋;另一方面,未参与过此类活动会给组员带来焦虑的情绪,不指导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因此,若在小组初期未能使组员对小组有充分的了解,小组活动没有吸引到组员时,组员便会表现出情绪低落,且无参与热情。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由于个别组员年龄较小,在工作者介绍并澄清小组目标与任务后,依然没有对小组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之后的活动中,组员会因“不知”而“不做”。此外,由于个别组员之间相互认识,在分组时个别组员要求与自己的朋友分为一组。但分组游戏的随机性导致未能满足该组员的要求,因此在分组后,组员便游离于小组外,未积极参与活动。
(二)挑战组员或工作者,拒绝参与活动
小组中期是小组重整与归纳阶段,组员关注自己在小组中的权力,关心自己被小组和他人的接纳状况,一些特殊组员开始表现,小组结构受到挑战,伴随着小组冲突的产生。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期进行各组小组长竞选活动时,竞选者在得到大多数组员认可的情况下,个别人对竞选者提出质疑,并与其直接对质,引起了组员之间的紧张,对小组气氛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工作者在布置任務时,个别组员多次进行挑战,提出“这不公平”“我不想这样做”的想法。工作者耐心听取组员陈述,并经全部组员投票选择的后按照多数人选择的原计划进行,该组员直接退出小组,未参与该次活动。
(三)过分活跃,不能聚焦于小组活动
小组后期,组内权力和沟通结构基本成型,组员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密切,虽然属于小组后期的正常模式,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后期,强调小组秩序成为工作者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组员之间关系的密切使其之间有充分的讨论,因此小组秩序常陷入难以维系的状态。甚至个别组员不能跟随小组节奏,与他人嬉戏打闹而影响小组秩序,并影响其他组员对活动的聚焦,给小组带来负面影响。
二、促进组员参与小组的机制分析
(一)实物奖励
在进行小组成员招募时,因居民对小组活动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因此用专业术语介绍活动常不见成效,因此我们常会直接抛出参加小组后组员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中除了设定的小组目标外,更能抓住居民兴趣的就是实物奖励。虽说这样招募会在一定程度上物质化了组员参加小组的目的,但这样的方式却是有效的。
除了在招募环节的物质吸引外,在小组开展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实物奖励能够调动组员的参与热情。在开展“儿童自我成长小组”初期,针对组员无参与热情这一问题,我们设定了“积分榜”,即为表现优异的组员积分,最终能够优先兑换小奖品。第一次活动结束后,虽有积分,但没有给相应的物质奖励,积分榜的效果便未体现。但第二次活动开始,按照积分榜的排名,我们为组员带去礼品。这一环节后,无论是得奖还是未得奖的组员其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是在企业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体现在儿童小组中则主要是赋予组员相关职位或为组员颁发奖状等形式,这样的机制能够唤起组员责任感和荣誉感,帮助其对小组有更深的归属感,便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中。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个别组员过分活跃,但未将注意力集中于小组活动上。因此,工作者将几位活跃度较高的组员命为“纪律委员”和“物资管理员”,这样的职位激励,使组员有强烈的荣誉感。例如,在小组内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时,该组员会带头保持安静,并管理秩序。此外,对于小组物资的爱护不是每位组员都能做到,因此设立“物资管理员”,一方面使该组员感到自己被认可被鼓励,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工作者保管物资,极大的提高组员参与小组的积极性。
(三)精神鼓励
由于学业压力大,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待都停留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较少对孩子给予鼓励和称赞。但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学习知识,树立自信心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无论是什么主题的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要始终做到敏锐察觉组员的特殊反应,并给予鼓励和称赞,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这对组员的影响虽在当下不能较快显现,但却是深远的。
在“儿童自我成长小组”中一位组员较为特殊,由于该组员身体的缺陷,我们发现她在任何活动环节都站在小组的边缘,但又在默默的为其小组做一些事情。工作者将她的行动看在眼里,并在活动总结时对该组员进行表扬鼓励。在之后的活动中,该组员有明显变化,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声参与,并在最后的分享感受环节上,主动要求分享,表示自己比第一次活动时更加大胆自信。
该机制对特殊组员同样会起到效果。特殊组员的表现在较多情况下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对于其特殊行为,比起责备,更好的是找到其中值得鼓励的地方,对其称赞表扬。这能起到强化组员选择理性行为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其他组员产生影响。
(四)规则约束
开展小组活动与上课有质的区别,我们不能让组员感受到犹如课堂一般的约束,但完全没有规则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对儿童小组来说,儿童的活跃度较高,需要用规则对其约束以保证小组顺利开展。对组员的规则约束主要是指小组契约书的设置与强调。
规则由组员自己设立要比强制告知执行更有效果,所以通常第一次活动的主要环节就是制定小组契约。但制定之后也存在组员对小组契约不关心不执行的情况,这就需要工作者在活动中对契约进行多次反复强调,促使组员形成规则意识,帮助组员将契约融到行为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林燕峰.儿童成长介入的小组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顾正品.小组工作技巧·小组活动设计技巧(二)[J].中国社会工作,2017.
作者简介:葛新燕(199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忻州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